




摘要:從產品設計的角度,探究實現投喂工作高效支持城市流浪貓救助事業的設計途徑。采用觀察法收集投喂現場的直接數據,通過訪談不同群體從多角度洞悉投喂現象的全貌,使用問卷驗證前期定性結果,并進行定量分析。確定了目標群體和對照群體及其相應的設計考慮,提出設計指導原則和產品擬定功能,完成“戶外流浪貓自動投喂裝置”的概念設計。當設計面對社會性問題時,應該充分權衡各類群體的需求,了解并尊重對照群體的意見,以此把控設計研究的作用邊界。
關鍵詞:產品設計;流浪貓;投喂;救助;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TB4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5)12-0110-05
引言
隨著寵物貓數量日見增多,由于無序繁殖、遺棄,走失等原因,流浪貓數量也快速攀升[1]。不同于野化家貓,流浪貓雖無專屬飼主照顧且不受人為控制,卻依賴于人類群體有意識或無意識飼養,并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目前,大部分流浪貓生活條件惡劣,長期面臨饑餓、疾病和人為傷害等生存威脅。與此同時,流浪貓棲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區,一方面,帶來了攻擊傷人、流行病傳播、噪音、異味、環境污染等公共問題;另一方面,社區內的自發性救助,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現有人貓沖突,諸如在公共空間搭建貓窩、未及時清掃貓糧垃圾等現象,甚至可能引發新的人際矛盾[2]。面對上述情況,完善制約法律、提高群眾養寵認知,或許能從源頭杜絕流浪貓相關隱患,但這些途徑需要逐步實現,無法即刻解決問題[3]TNR方法雖然能有效控制流浪貓數量,緩解眼下矛盾,卻受到人力、;而當前推行的時間、經濟成本的限制,暫未全面普及[4]。因此,基于流浪貓對食物供給的依賴[5],以及食物是聚集、干預(口服免疫、口服避孕等)流浪貓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將充分運用食物“投喂”在流浪貓管理中的作用,嘗試從產品設計的角度,提出優化流浪貓生存,緩解人貓沖突、人際矛盾的設計途徑。
一、現狀及問題分析
1.設計研究現狀:就宏觀層面,劉健等通過對智能貓屋功能進行分析、整合,為城市流浪貓智慧管理系統的構建給出了有益參考[6]。邵帥和殷曉晨充分挖掘城市社區流浪貓救助活動的痛點和需求,提出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救助管理服務策略[7]。就中、微觀層面,張婉和蘇晨設計了一款智能投喂機,將人的環保行為與流浪動物投喂建立關聯,為人、流浪動物和環境的共生平衡提供了新途徑[8]。裴浩強同樣基于共生理論,將自動販賣機與流浪貓投喂結合,設計了集貓糧售賣、定量投喂、線上互聯等功能為一體的(貓糧)投喂器[9]。閆勝昝和孫穎慧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流浪貓居住設施的各項功能權重并完成可自動投喂的智能貓舍設計[10]。
此外,戴巍和胡靜探索性地將城市廢棄空間改造為流浪貓收容場所,研究過程包含食物來源、喂養方式等少許信息[11]。柯瑯對流浪貓救助知識進行了可視化研究并完成實踐,其中也涉及到科學喂養等知識的宣傳[12]。總體來看,現有流浪貓救助設計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1)系統性、策略性研究有助于梳理投喂產品在救助全任務中的作用,以及工作上下游的交互邏輯;產品及其他類別的設計研究為后繼投喂產品的功能定義提供了參考;(2)就設計適用環境而言,針對流浪貓主要活動區域的“戶外”投喂設計研究相對較少;(3)現有設計研究普遍強調實現投喂的途徑,弱化流浪貓的進食過程,以及投喂與進食的契合度,故投喂效果未得到保障。(4)面對投喂現象已經(或可能)帶來的新問題,目前的設計研究鮮有提出緩解措施。
2.理論研究現狀:柳武妹和王璐深入探討了“遠狗近貓”效應對于人們救助流浪動物的影響,多項實驗證明,當處于感性思維模式時,無論線上或線下,近空間距離的流浪貓更能增強人們對其救助的意愿[13]。該結論對于定位、拓展用戶(救助者),以及調動大眾救助積極性等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另外,夏璿評和趙華斌從動物行為生態學角度,將“家域范圍”應用于流浪貓管理研究,指出投喂點設置可以有效控制流浪貓家域范圍并提高其社交親人等級[14]。該結論有助于優化投喂產品的布點模式,使管理更便捷,人貓不良事件更低頻。
3.問題分析:“投喂”作為城市流浪貓救助事業的重要環節,具有復雜性、綜合性、公共性,包含“流浪貓的生存需要投喂”和“自發投喂造成環境污染”等事實性問題,也包含了“貓屋、貓碗占用公共空間是否合理”,以及“因為存在反對意見就禁止小區投喂是否公平”等評價性問題。因此,對于投喂產品的研究,不僅需要著力于其功能效果等“工具性判斷”,更應該關注投喂現象“關于價值的比較性判斷”。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以支持“城市流浪貓救助事業”為目標,聚焦至流浪貓戶外“投喂”環節,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權衡多方利益和需求,探索能夠實現高效投喂,同時緩解投喂衍生問題的設計措施。
二、設計調研
(一)調研方法與過程
首先,采用觀察法收集流浪貓、人群和投喂現象的直接數據;然后,基于觀察結果,選擇特定人群進行訪談,從多個角度挖掘投喂現象的問題;最后,通過問卷法驗證觀察和訪談的定性結果,并進行定量分析。
1.觀察調研:出于地緣性考慮并結合預觀察結果,本研究將觀察范圍設定在成都市雙流區內,其中包含兩所綜合性高校校園、7個成熟住區(部分老舊)以及若干公共區域等;觀察內容為投喂點及周邊情況,投喂現場人、貓雙方行為和互動,以及其他路人的反應。經過分組、多點、持續觀察后發現:
(1)自發性投喂行為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以環境污染最為突出;(2)投喂食物的衛生、安全深受戶外條件影響;(3)現有投喂存在供需節律偏差、投喂不當等問題;(4)雖然社區大眾對流浪貓總體友好,但部分人群呈現出排斥、避讓的態度。
因此,本研究需要在后續訪談中進一步了解投喂現狀,分析社區大眾與投喂的關聯程度,以及不同人群對于投喂現象、流浪貓和投喂所致問題的看法。
2.訪談調研:本研究在投喂現場根據潛在受訪者與流浪貓的接觸方式推測其投喂參與程度,并以此劃分出喂貓者、逗貓者和其他人群,再分別實施訪談。同時,還定向訪談了兩類“特殊社會角色”,即寵物醫院醫生和環衛工人。其中,寵物醫生對于流浪貓管理及健康情況具備專業性了解;環衛工人因為工作內容和時間規律,無意識成為了投喂點及周邊的“客觀觀察者”,其所見所聞可以為調研進行必要補充。
訪談內容涵蓋了“有無投喂(救助)經歷,對于投喂現象、流浪貓和投喂所致問題的看法”等通用型問題,以及針對5類受訪人群的專項型問題。全部訪談工作如期順利完成,共計23位有效受訪者,由于篇幅限制,此處不展示各類人群的訪談結果。
經數據對比發現,喂貓者和逗貓者部分重合,都存在低頻或無規律投喂的人群,僅憑“即時”投喂行為難以準確判斷。因此,本研究將原劃分依據細化為“投喂頻率、穩定程度、持續時間”3項指標。另外,在反對投喂的受訪者中,部分樣本表達出“不打擾則不反對”“對事不對貓”的態度,也有個別樣本明確且強烈地表達出“反對”投喂并“反感”流浪貓。由此可以推測,持反對態度的人群具有程度差異,存在彈性空間,還需要進一步劃分。總體而言,訪談數據在觀察結果的基礎上更加還原了投喂現象的真實狀況,可以概括如下:
(1)基于“投喂參與程度”和“對投喂所持態度”的差異,社區人群可以擬定分為4類:喂貓者(高頻/穩定/長期投喂)、愛貓者、中立者和反對者;(2)現有自發性投喂具備規范投喂的條件,但救助效果有限,其主、客觀問題有待解決;(3)存在潛在可激活的投喂助力;(4)規范投喂的開展面對明顯阻力;(5)流浪貓生存狀態惡劣,需要系統性救助;(6)現有投喂所致的問題應及時解決。從觀察和訪談結果的“點上”數據,可以得出投喂工作的關鍵性判斷,但作為社會性問題,應該盡可能覆蓋更多直接利益相關者,從“面上”獲取必要性量化數據。因此,本研究將擴大樣本量,做定性驗證并開展定量分析。
3.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旨在將人群進行精準細分并明確其占比和特點,同時,通過量化觀察和訪談數據,梳理各群體的核心需求,為后續設計服務對象的層級劃分、作用界限,以及擬定產品的功能設置提供支持。問卷調查在2024年6月初進行,線上線下回收問卷共計386份,刪除24份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362份,有效率為93.78%。數據統計發現,部分初始選擇是“中立”或“反對”的樣本,當經歷題干有附近流浪貓處境圖文的題目時,表現出明顯緩和/友好的態度。鑒于此,本研究結合“遠狗近貓”效應,提出“不支持源于不了解”的假設,并于6月中旬定向投放了Ⅱ期問卷245份,一周后回收有效問卷221份,即時為期3周的問卷數據采集完成。
數據顯示,明確支持投喂行為的樣本占29%(投喂者6%,愛貓者23%),反對樣本為20%,中立樣本為51%。其中,79%反對樣本呈現出“不打擾則不反對”和“對事不對貓”的彈性特質,另有4%則表示出“堅決反對投喂”且“強烈反感流浪貓”的立場。在Ⅰ期問卷的后續題目中,76%中立樣本和64%反對樣本選出了具有“理解、接受”等含義的選項。在回答Ⅱ期問卷驗證立場/態度的題目時,86%初始中立樣本和54%初始反對樣本對于投喂和流浪貓展現出明顯積極的態度。
問卷結果指出,在人群細分及其特點方面,其一,盡管現有投喂者占比較少,但大量愛貓者作為潛在助力,當條件充分時,即可增加投喂力量;其二,持中立或反對態度的人群比重大,作為社會性問題,研究必須進行多元考慮,盡量周全。其三,基于反對者的彈性態度得到驗證,可將其細分為“彈性反對者”和“反對者”并分別展開研究;其四,由于中立、(彈性)反對者“不支持源于不了解”的假設被證實,研究可以運用“遠狗近貓”效應,嘗試緩解其態度以減少投喂阻力。在相關群體核心需求方面,基于喂貓者和愛貓者對流浪貓的共識,從側面匯總得出流浪貓的需求,就流浪貓而言,“生存需求”是根本,即符合其習性,安全、干凈、穩定和持續的食物供給,以及清潔、充足的飲用水源。就人類群體而言,首先,喂貓者需要高效、便捷、靈活的投喂(救助)方式;愛貓者需要可靠、正確、簡單、可反饋的投喂(救助)參與途徑,與此同時,上述兩類人群都希望通過投喂獲得“行善、被需要、樂趣”等情感滿足;其次,中立者和(彈性)反對者雖未直接涉及投喂,但“保持投喂秩序,避免環境污染”是其對投喂工作的根本要求。另外,基于“遠狗近貓”效應,本項目考慮在“不打擾”的前提下,通過適當加強流浪貓及其救助價值面向大眾的曝光程度,引發共情,側面改善中立者和(彈性)反對者的相關體驗。下文將基于觀察、訪談和問卷數據總結得出調研結論。
(二)調研結論
1.設計服務對象及設計作用分析:由于社區流浪貓投喂(救助)工作,涉及到大量評價性問題和難以精準量化的主觀感受,因此,本研究通過“排除”結合“程度區間”的方式對設計服務對象進行劃分,見圖1。具體而言:事實投喂(救助)行為的參與程度是“喂貓者”的劃分依據,“高頻、穩定、長期”3項指標中滿足一項即可;因為存在“想喂未喂”的情況,相較于事實投喂(救助)行為而言,投喂(救助)意愿更適合作為“潛在喂貓者”的篩選依據,即投喂(救助)意愿為積極及以上,則可視為“愛貓者”;在剩余人群中,“對投喂行為的態度”表示為中立及以上,即為“中立者”,再結合“對流浪貓好惡程度”,將“彈性反對者”和“反對者”進行區分。
如圖所示,投喂產品的目標人群是“喂貓者”和“愛貓者”,他們的現有或未來行為對產品定位具有重要影響,其需求應該作為產品功能設置的依據。為了最大程度獲得大眾理解和支持,減少工作阻力,本研究將大比重的“中立者”和“彈性反對者”作為設計的對照人群,其需求正是產品功能設置的邊界。需要說明的是,設計對于上述兩大類人群的考慮程度、設計目標等采取差異化制定,其根本意圖是:盡可能界定本次設計研究的“為”與“不為”。另外,關于“反對者”,不排除存在對流浪貓的生理排斥,或對動物救助堅定的自我觀點,不容易僅因設計而動搖,需采取其他方式嘗試溝通、協調,本研究暫不作考慮。
2.設計指導原則:作為社會性問題的探索性設計研究,為了更好地把控后續設計質量并提升研究結論的推廣性,在確定設計服務對象和產品擬定功能后,產品展開具體設計方案之前,本研究梳理得出設計指導原則。
(1)落實可持續:投喂產品面向社會,需要從“人-機-環”整體協調的角度考量,屬于社會可持續設計[15]。針對投喂工作的特點,其設計研究的可持續主要表現為:控制成本,減少阻力。具體而言,以統籌部署、調動潛力等方式實現投喂工作的合力與分擔;在解決現有問題、杜絕新問題的同時,盡可能爭取更多人群的理解和支持。
(2)突出銜接性:投喂工作是流浪貓救助事業正常運行的基礎保障,在上下游工作之間具有銜接作用,應該考慮對監測、定位、識別、TNR、醫療申請、領養招募、資源統籌、線上科普宣教等工作提供支持。
(3)合理運用“家域范圍”概念及“遠狗近貓”效應:綜合考慮投喂點選址及分布情況,以控制流浪貓的“家域范圍”;在對照人群的界定區域和宣傳思路上,盡可能融入“遠狗近貓”效應。
3.產品擬定功能分析:基于前期系統調研,面向不同服務對象,投喂工作可以概括為五大板塊,即環境衛生、食物安全、進食習慣、操作過程和價值提供,再結合對應需求及現狀主要問題,可以得出具有針對性的產品功能指向,見圖2。
如圖2所示,在現有功能指向中,“自動投喂+余糧回收”將從多個角度優化投喂工作。其中,“自動投喂”是全對象在5分項中最高頻的功能指向,而“余糧回收”不僅能確保流浪貓的食物衛生和進食安全,還是緩解投喂所致環境污染問題的直接途徑。另外,投喂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相關者,工作流程較復雜且機動性高,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更便于統籌協作,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靈活性。關于產品的其他功能指向,還需要在設計中進一步推敲。
三、設計實踐
根據上述調研結論,本研究嘗試提出“流浪貓戶外投喂產品”的概念設計方案。“戶外流浪貓自動投喂裝置”是線上線下結合,多人統籌協作的社區流浪動物救助產品,著力于對指定區域的流浪貓實施救助。該產品將救助工作展示于大眾視野,希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普及大眾對身邊流浪貓及其救助內容的了解,產品從定義到使用,尊重社區全人群的差異性需求,力求救助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為“城市流浪貓救助事業”起到支持作用。該產品包含投喂設備和配套App兩個部分。
(一)投喂設備:自供能+閉環喂養的一體化硬件
本裝置將“能源自給、智能識別、衛生閉環、可持續運維”4項核心訴求壓縮進一體化架構:頂部采用柔性光伏+導雨翼板的雙層疊合設計,一方面在晝夜光照變化間持續輸出電力,另一方面借助翼板將雨水分流至側排,確保糧倉干燥。內部糧、水雙倉沿食材特性分區布局,鎖閉式殼體結合抗啃咬復合材料,既防潮亦防野生動物破壞。嵌入式AI視覺單元實時捕捉貓只體態與停留時長,當識別到進食行為即精確釋放預設飼料量;流浪貓離開5分鐘后,翻轉式飯盆與余糧回收盒同步動作,將殘余飼料回收至儲存盒,形成“投—食—收—潔”全流程閉環,顯著降低霉變與蟲蟻風險。底座模塊化快拆、電池倉與NFC轉接接口則為社區志愿者與TNR機構預留維護與數據寫入通道,實現設備在跨主體協同中的快速迭代與低成本更新,最終支撐起面向城市流浪貓救助的可持續硬件基礎。詳細內容見圖3。
(二)配套App:多角色分級協作的數字孿生平臺
App應用圖標采用雙貓剪影的組合,暗示“守護”概念。配色使用#FFC300(暖橙)+#A6A6A6(炭灰)的雙基色體系:暖橙激發親和與公益聯想,用于主CTA與進度條;炭灰保證文本閱讀對比度,用于正文與分隔。輔助色則以#99C5F7(柔藍)標定系統消息、標定健康狀態,整體維持三階視覺層級,詳見圖4。App同時承擔三重職能:(1)使用入口——為喂貓者與愛貓者提供線上辦理投喂、捐贈、志愿報名等操作的可靠通道,并構建主題討論區,促成經驗分享與公益動員;(2)狀態鏡像——實時同步戶外設備與周邊環境信息,向對應角色推送電量、余糧、貓群活動等提示,幫助用戶及時采取補糧、清潔或檢修等措施;(3)運維中樞——為管理者匯集多點設備的運行數據,在線派發任務、聯動TNR機構,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詳見圖4。
對應硬件實時狀態,App構建了“骨干喂貓者—喂貓者—愛貓者—訪客”四級權限梯度:骨干喂貓者可認領設備并遠程下達補糧、消毒、檢修指令;普通喂貓者通過任務池協作完成現場操作;愛貓者在輕量捐贈與內容分享中獲得即時反饋;訪客以只讀方式瀏覽實時影像和救助動態,低門檻了解項目進展。后臺儀表盤持續匯聚投喂頻次、余糧回收率、貓只健康標記等核心指標,為社區管理者提供量化決策依據。App面向公眾發布“流浪貓熱力圖”與“救助里程碑”,借助“遠狗近貓”效應在近空間激活共情,擴展救助網絡,提升眾籌與科普效率,最終形成線上線下良性循環的數字孿生體系。各類用戶的詳細使用流程與主要交互故事板見圖5。
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經過對社區自發性流浪貓投喂現象的充分調研,深入分析了戶外流浪貓投喂產品的設計服務對象及設計作用(意圖),提出了設計指導原則和產品擬定功能,并完成概念設計。本研究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4方面:(1)強調投喂問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公共性,研究中保持對社區全人群利益的權衡;(2)對全人群進行分級處理,分析得出“目標人群”和“對照人群”并以此界定了產品功能設置的邊界;(3)引入心理學的“遠狗近貓”效應和動物行為生態學的“家域范圍”概念,嘗試從提升了大眾救助意愿,增加了流浪等級的角度探索設計途徑。(4)投喂產品采用“自動投喂”結合“自動回收”的工作流程,既能提高投喂救助的質量,又能減少投喂相關環境問題。回顧研究過程及后期論文寫作,本研究更側重于探索通過產品解決社會性問題的研究思路和設計途徑,文中的產品方案尚處于概念設計階段,在后續研究中,就回收余糧的具體處理方式,以及投喂設備定點、分布的數據支撐等,還將繼續完善。最后,本研究所得精準、可控的人群分類,以及設計過程差別性的應對方式,望為同類設計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何常波,陳繼軍,瞿春蕾,等.上海市青浦區流浪貓主要人獸共患病流行情況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24,41(06):56-60.
[2]李超.基于和諧社會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流浪動物現狀及對策分析[D].山東大學,2023.4-5,26-29.
[3]晏楠.城市流浪動物的治安隱患及其管理建議[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07):49-52.
[4]趙洪進,夏爐明,龔國華,等.上海市社區流浪貓TNR試點分析[J].中國動物檢疫,2019,36(12):36-39.
[5]盧藝軒,崔李宇,曹欣雨,等.流浪犬貓的溯源生存現狀及領養救助調研[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12):107-109.
[6]劉健,孫清,白藝蘭,等.基于智能貓屋的城市流浪貓管理初探[J].中國動物檢疫,2024,41(05):39-42+58.
[7]邵帥,殷曉晨.城市社區流浪貓救助服務設計研究[J].設計,2021,34(01):60-63.
[8]張婉,蘇晨.共生視域下生態產品創新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03):124-127.
[9]裴浩強.基于共生理論的城市流浪貓服務系統設計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23.66-73.
[10]閆勝昝,孫穎慧.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流浪貓舍智能系統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17):145-148.
[11]戴巍,胡靜.廢棄空間下的流浪貓收容場所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04):146-148.
[12]柯瑯.流浪貓救助的知識可視化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23.15-21.
[13]柳武妹,王璐.流浪動物慈善救助中的“遠狗近貓”效應及其機制探析[J].心理學報,2024,56(06):777-805.
[14]夏璿評,趙華斌.武漢大學校園流浪貓行為生態學初步研究[J].生物資源,2024,46(02):172-177.
[15]周大濤.社會視角下公共設施的可持續設計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23,13(02):2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