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社會以禮法為根基。《禮記》詳盡記錄了周王朝及秦漢之前的政治典制、各類名物制度以及諸多禮儀,其中有記載:“侍坐于長者,屨(用麻、葛制成的鞋子)不上于堂。”這不僅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禮制,也是2200多年前朝堂的規矩。
春秋時期晉國第二十九位國君晉平公,曾經鄭重提出:“安有人臣履而上入主堂者乎?”屨、履和舄,皆是古代形制和等級不同的鞋子——春秋時期就形成的大臣脫鞋上朝堂的規矩,一直延續到魏晉及南朝,甚至還有過更進一步的“創新”,在朝堂上覲見皇帝和議事,大臣有時還要光腳。
元旦朝會是我國古代的朝廷重大儀式。如南朝時期,正月初一,皇帝由皇宮被簇擁至朝堂,“納舄升坐”,王公大臣等高級官員,“至阼階,脫舄劍,升殿,席南奉贄珪璧”。大臣們脫下鞋子和佩劍,才能輕手輕腳地上殿,較近距離地向皇帝行朝禮。禮畢,再“下殿,納舄佩劍,詣本位”,舉行下一個禮儀環節。也就是說,在宮殿上,只有皇帝可以穿著專屬的“赤舄”,其他人等一律脫鞋以表敬意。
南朝梁天監十一年(512),尚書省對于大臣在重要場合是否要脫鞋、脫襪子事宜,進行了認真研究后,上奏梁武帝:“按《禮》,跣襪,事由燕坐,履不宜陳尊者之側,今則極敬之所,莫不皆跣。清廟崇嚴,既絕恒禮,凡有履行者,應皆跣襪。”意思是根據古禮,在祭祀祖宗、覲見君主等莊嚴重大儀式上,參加的官員人等應一律光腳。秉性虔誠的梁武帝同意按此施行。《左傳》有注:“古者臣見君解襪。”可見,脫襪子覲見君主在先秦時代就早有先例,古人以脫襪子光腳為敬,梁武帝再續古禮而已。
很多事情都有例外。也有大臣可以不脫鞋上朝。我國古代帝王有時會授予重臣以“劍履上殿”的特殊禮遇,以示充分信任和莫大恩寵,這也是極高地位的象征。最有名的就是西漢相國蕭何、東漢末年的曹操,都被授予“劍履上殿”的待遇:佩劍穿鞋覲見皇帝,商討朝政。蕭何能識人有才干,并且是一個非常謹慎之人,“劍履上殿”只是皇帝給予的一個待遇而已,自己絲毫不敢妄自尊大。“一代梟雄”曹操卻完全不同。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春正月,漢獻帝授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曹操一步步掌控東漢朝政,由丞相、魏公,再到權勢赫赫的魏王,獨攬朝政,將漢獻帝視為傀儡,自己兼有天子之實。
權勢和野心會讓人極度膨脹。曹操不滿足與皇帝見面時“劍履上殿”,在參加祭祖大典時,他也要不離“劍履”。建安二十一年(216),已經是“魏王”的曹操對漢朝祠廟禮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第一條就是關于“劍履”的。根據古禮,很多官員認為在舉行祠廟儀式時,為示尊祖敬宗,所有人一律要“解履”,曹操不同意,他說:“吾受錫命,帶劍不解履上殿。今有事于廟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簡君主,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因為“尊重”賜予自己“劍履上殿”待遇的漢獻帝,而“不敢”遵行脫鞋子入祠廟行禮的制度,曹操的理由相當冠冕堂皇。此外,他還提出了受水而盥、坐聽奏樂、自抱胙肉等祭廟改進建議,形成了東漢末年建安年間有名的《春祠令》。
歷史上有個跟鞋子有關的奇葩事情,發生在“千古第一帝”的兒子秦二世胡亥身上。秦朝大臣覲見秦二世,都將鞋子規規矩矩地放在朝堂外的臺階下。胡亥滿懷好奇地跑到朝堂外,“研究”大臣們的鞋子,“視群臣陳履狀善者,因行踐敗”——比自己穿的鞋子式樣好看的,就毫不猶豫地踩壞。
注重傳承是我國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特點。隋朝沿襲北朝制度和風俗習尚,或因北方游牧民族長期生活于苦寒地帶,氣候不適合脫鞋、光腳,大臣上朝也就沒有“解履”“跣襪”這套禮數,所以,隋唐而后的歷朝歷代,雖然禮制并沒有松緩,但是大臣朝見君主再也不需要脫鞋子、脫襪子以表示尊崇了,這是社會政治和習俗文化的發展,也跟我國古代南北交融密切相關。廟堂之上,脫鞋、光腳以表最高崇敬,也就成了歷史塵埃中一個文化掌故。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