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089-04
為貫徹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及《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等文件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等部門快速響應,聯合下發《關于公布廣西優質中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名單的通知》(桂教職成[2023]45號),提出以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重點圍繞立德樹人、產教融合、課程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開展系統化建設,促進職業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在“雙優”建設過程中,培育和構建設備先進、功能完善、技術領先、高含金量、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金字品牌優質實訓基地(以下簡稱“金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好、建強、建優“金地”是保證并推進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以下簡稱桂林農校)被列為優質中職學校立項建設單位,其園藝技術專業、休閑農業生產與經營專業被列為優質專業建設項目,學校堅持“以農為本、特色發展、多元構建”的建設理念,緊緊圍繞“雙優\"建設目標,重點推進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觀光農業經營等3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并聯合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建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在教育教學、社會培訓、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引領學校涉農專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區域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
一、中職學校涉農專業“金地”建設面臨的困難
桂林農校堅持“農”字特色,深化涉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和改革,在服務實訓教學、農民培訓、中小學勞動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同時,學校在“金地”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諸多困難,制約了實訓基地功能的充分發揮,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一)產教融合不深入,“雙元主體”育人機制不 健全
企業參與涉農專業“金地\"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雙元主體”育人機制未全面構建。基地建設仍以學校為主,與產業聯系不緊密,建設的項目內容偏少、陳舊、過時、大眾化,以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實訓項目如土壤翻耕、經驗施肥、露地栽培、人工化學農藥植保等為主,難以適應當前農業生產一線的需求;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包括實訓基地共建、資源協同、技術支撐、師資共享、真實項目生產等,但目前企業與中職學校合作層次尚淺,多數停留在學生崗位實習、解決臨時性用工短缺等層面。教學脫離生產一線,學生難以掌握生產一線真實、前沿、先進的技術工藝流程,畢業生不熟悉生產一線的流程和崗位技能,難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未形成產教育人合力。
實質性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產業、科技與教育之間的橋梁不暢通,人才培養未能有效對接市場需求,科技賦能產業的動能未能充分釋放,實訓功能更多局限于校內基礎教學,校外基地服務僅覆蓋 63% 的專業課程。此外,新發明、新技術、新工藝應用轉化率不高,未形成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有效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二、中職學校涉農專業“金地”的目標定位和建設標準
(二)管理機制不健全,資金持續性保障難落實
(一)“金地”的目標定位
涉農專業“金地\"建設管理缺乏中長期的規劃、設計、更新機制,與產業發展升級不匹配。教學實訓功能占比超 80% ,學校雖然每年接收社會培訓、科技普及、中小學研學等活動超8000人次以上,但多數以參觀觀摩為主,實踐機會較少。目標責任制不完善,除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外,并未健全良好的經營、對外開放、績效激勵機制。資金投入未能形成動態化、持續化、多元化的保障機制,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專項支持,存在一次性現象。行業企業社會資本引入渠道狹窄,社會資本引入缺乏有效機制。學校自身造血功能不強,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還需要兼顧其他專業基地建設,導致出現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力不從心的現象。
(三)實訓設施設備陳舊,實訓項目以傳統常規項目為主
涉農專業實訓基地設備設施相對陳舊、老化,設備更新滯后,如高效液相色譜儀、農業遙感與測繪、土壤養分測定儀等設備,超過 60% 的設備使用10年以上,無法適配產業更新迭代的要求。信息化建設處于入門起步階段,數字化管理系統僅實現基礎數據采集功能,未能提供教學行為分析和智能化解決方案。此外,實訓內容主要以簡易的種子種苗繁育、經驗式施肥、化學農藥防控等傳統常規項目為主。實訓項目與崗位能力標準的匹配度僅為 62% ,重復性基礎訓練占比超 75% ,實訓項目未百分百覆蓋,如拖拉機駕駛、無人機植保、氣候遠程監測、現代化生豬養殖等項目未能實現全面訓練,未能形成階梯式職業技能培養體系。
(四)農業、科技、教育三鏈聯系不緊密,示范引領作用不突出
農業產業一線急需先進的科學技術,而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高技能人才推動。桂林農校的農業、科技、教育合作多停留在淺層次的參觀學習、認知實習、崗位實習、技術講座等層面,校研企合作未形成
職業學校的“金地”建設,旨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設設備先進、功能完善、標準規范、技術領先的綜合性技能實訓平臺,構建產教融合、科技引領、要素融通的“雙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將前沿科技與實踐教學緊密融合,為學生精心打造沉浸式、開放式、多元化、場景化、應用型、創新型的學習環境。
桂林農校結合自身實際,將涉農專業“金地”建設目標定位為,緊密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的技術、工藝及操作技能,運用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具備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良性循環。為實現教學實訓、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轉化等多重功能,桂林農校實訓平臺搭建了層次清晰、要素聯動、功能互補的教學架構:實訓實驗室專注于基礎技能訓練;生產性實訓場館引入真實生產項目;科創中心引領技術、產品、工藝流程等革新;多功能訓練場館及虛擬仿真實驗室模擬復雜工作場景,解決季節性不應、危險性試驗、大型農機操作、高精密儀器設備使用等綜合訓練難題。
(二)“金地”的建設標準
“金地”建設的重點是體現其“含金量”,包括技術水平達到行業領先標準,項目設置體現產業發展的前沿性、先進性,建設內容由傳統向現代化革新。桂林農校以高技術、先進性、現代化、示范性標準規劃、設計、建設涉農專業實訓基地,積極構建具有區域性示范引領作用的實訓“金地”。
1.高技術:錨定農業全產業鏈行業頭部水平,重點建設高精度土壤養分測定、精準配方施肥、農藥殘留檢測、智能肥水一體化、組織培養等項目,契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實訓項目與行業標準、企業實際工作流程深度接軌。
2.先進性:著重體現農業產業領先性,側重有機農業、智慧農業、農業現代設施、生物防治等前沿技術項目建設,使學生掌握行業最新技術應用,確保教學內容與技術發展趨勢同步,增強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3.現代化:強調農業前沿技術及發展方向,重點建設無人機飛防植保、無土栽培、免耕技術、智能化養殖、遠程物聯網監測系統等項目,打造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實訓場所。
4.示范性:通過高水平建設,實現實訓基地技術標準化、設備精良化、項目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引入真實生產項目和先進技術,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將先進技術運用于實訓項目,提升實訓基地的示范性和影響力,構建形成優勢突出、產教共生、技術先進的區域性高水平實訓基地。
三、中職學校涉農專業“金地\"建設策略及成效
桂林農校以“雙優”建設為契機,緊密圍繞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一)產業教育并駕齊驅,構建“雙元主體”育人機制
農業產業正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邁進,桂林農校積極回應農業產業發展訴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農業、科技、教育的緊密聯系,架起產業與科技連通的橋梁,形成“雙元主體”育人機制。
一是共建實訓基地。在校內,桂林農校重點建設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觀光農業經營、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3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在校外,桂林農校與廣西科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西茶葉研究所等企業院所合作,建立多個校外實訓基地。此外,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有機茶葉、鐵皮石斛仿野生馴化及園林微景觀設計制作等項目實踐,開展珍稀蘭花種質資源遴選、野生釀酒葡萄引種試驗等多個項目的科學研究。
二是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試點[。桂林農校與桂林全州縣大碧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規劃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建設師資隊伍、開展師徒結對教學等,讓學生在企業的真實生產項目中實踐操作、錘煉技能、創新應用。
三是加入產教融合共同體。桂林農校積極加入廣西現代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桂林市文化旅游產教聯合體、全國林木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廣西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等項目建設,加快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機制。
通過產教協同發力,桂林農校的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觀光農業經營、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3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通過驗收,分別被認定為合格、良好和優秀等次,現代學徒制項目有序推進,參與全國都市園藝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產教融合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產教融合“雙元主體”育人模式駛入快車道。
(二)健全管理機制,多元化籌集資金,保證基地可持續發展
科學的管理機制是實訓基地發揮技能訓練、技術轉化、科技創新等重要功能的基礎,而資金投入是確保基地良好運行和持續發展的保障。桂林農校通過構建全周期管理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引入“校中廠\"等途徑,促進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
一是構建全周期管理機制,建立目標責任制。桂林農校優化頂層設計,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與區域農業產業圖譜,制定基地建設五年規劃,優化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全產業鏈重點領域的項目布局。學校強化過程管理,建立目標責任制,基地內按照功能特色分別建立設施蔬菜、園林微景觀設計制作、鐵皮石斛、珍稀蘭花、特色養殖等10多個子項目,遴選專業教師擔任項目負責人,制定課程教學、項目實踐、社會服務、質量保障、效益分配等目標責任,保證項目的高效運行。
二是創新籌資渠道[2],激活可持續發展動能。桂林農校通過多種渠道爭取教育、農業、鄉村振興等部門的專項資金,實現資金持續保障。學校運用項目資金建成6座約 5000m2 的陽光溫室大棚,以及智能肥水一體化灌溉、虛擬仿真、休閑生態農業等實訓項目,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庫區移民培訓等專項補貼,反哺實訓基地的建設運行與維護及設備更新,推動基地軟硬件設施持續升級。
三是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廠\"[3]。桂林農校通過引入企業設備、技術、專利、人才、資金等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如引進農業生物公司、文化產業公司、蘭花協會等,開展羅漢果離體培養脫毒苗木繁育、農文旅產業開發、蘭花珍稀種苗培育等項目,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先進的項目實踐,每年還可收入數十萬元合作資金。
通過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桂林農校涉農實訓基地保持良好運行,每年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水庫移民培訓等任務近3000人次,接待中小學勞動教育、研學實踐超5000人次。學校被認定為自治區農民培育綜合基地、水庫移民培訓基地、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
(三)及時更新實訓設施設備,建設先進實訓項目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技術革新和人才創新。
為此,桂林農校大力促進實訓基地設施設備迭代升級4,重構學生技能成長的階梯式實訓路徑,開發跨學科實訓模塊,以適應產業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是實施設備迭代升級工程。桂林農校制定專業實訓設備提級提質改造行動計劃,構建 8+4+63 設備更新體系:對使用超8年的設備實行強制報廢,規定基礎設備4年、專業設備6年更新周期,以適應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需求。近年來,學校先后更新了8座普通溫室,新建一座智能化陽光溫室、一棟創客中心、一間智慧農業實訓室,實訓設備設施得以顯著改善和更新。
二是重構階梯式實訓體系。桂林農校結合教學實際,開發了“四階遞進”能力培養模型,即設計“基礎學習、崗位鍛煉、實踐應用、創新提升”層層遞進的實訓路徑,促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創新全鏈條成長,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知識、能力、素質、情懷、創新”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是開發跨學科綜合實訓模塊。桂林農校整合并開發農業工程、智能裝備、數字技術等跨學科模塊,建設多功能、集成化、系統化、復合型實訓平臺,實現基礎項目全覆蓋、先進項目超六成,形成以數字化技術為載體的實訓項目構架。項目建成后,可以開展智能肥水一體化、智慧農業立體化生產、無人機飛防植保、農產品電商直播等各種先進項目實踐教學。
(四)深化農業、科技、教育三鏈融合,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
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催生科技鏈的創新,推動教育鏈的供給。桂林農校以產學研協同育人為突破口,構建“需求一創新一供給”的閉環生態。
一是緊扣區域農業產業鏈的“脈搏”,革新教育內容。桂林農校引入區域市場空白或緊缺的項目,如鐵皮石斛、羅漢果、蘭花等,在相關課程中增加無人機植保、智能控制溫光水氣、免耕技術、農產品電商直播等內容,將傳統教學場景升級為現代化教學模式。
二是建立校研企緊密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桂林農校分別與廣西茶葉研究所、廣西科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桂林陶然花卉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開展有機茶葉引育、朱頂紅雜交育種等項目生產以及技術研發、應用、轉化、推廣等合作,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
三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桂林農校創新“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構建了“理論學習 $$ 基地實訓 $$ 企業實踐 $$ 應用創新”的階梯式培養體系。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到基地開展實訓,到企業進行實踐,再進行應用創新,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成長為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農業、科技、教育三鏈深度融合,讓學生切實觸摸到現代農業產業的真實場景和先進技術,從而增強了熱愛農業、投身農業、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念和信心。
“金地”建設并非線性工程,也非一次性工程,而是伴隨農業產業持續迭代升級的漸進式系統工程。下一階段,桂林農校的“金地”建設將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重點建設動態調整的項目內容、多維度考核指標體系、信息化數據采集分析決策系統、多元化籌措資金機制,為服務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二是深化產學研合作。產學研應共建實訓基地,形成育人共同體,學校提供理論教學和基礎專業實訓,產業企業則貢獻真實的生產場景,研究所引領技術、工藝、產品創新,三者共同創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環境,營造和諧且富有成效的教育生態。三是依托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破解教育鏈提質、科技鏈賦能、產業鏈增效的結構性問題,形成覆蓋教育端、產業端、科技端全鏈條智能化解決方案,實現“金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中職涉農專業基地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楊凡.“雙優計劃”背景下電子商務優質專業建設路徑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2):46-49.
[2]謝勇.中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策略與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山西教育(管理),2025(2):92-93.
[3]江育萍,夏夢,陳誠,等.中職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以廣西中醫學校建設民族醫藥文化養生體驗館為例[J].廣西教育,2023(2):9-13.
[4]馮濤.中職學校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成才之路,2022(1):64-66.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