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055-04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與發展,金課程建設理念應運而生,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金課程(即“金課”)是教育部推動的高質量課程體系,其核心在于“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在中職教育領域,思政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核心課程,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傳統的中職思政課程教學往往受課堂資源不足的影響,難以滿足“金課”對教學質量的要求。“金課”建設理念強調通過優質資源的高效配置,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思政課程教學要突破教材邊界,依托數字化技術賦能課程建設,將紅色文化資源、行業實踐案例、虛擬仿真平臺等多元要素深度耦合。構建理實融通、多維聯動的資源矩陣,不僅能夠強化課程內容與職業場景的適配性,還能通過情境浸潤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內化的有機統一,使思政教育真正成為塑造工匠精神、培育職業倫理的鮮活載體,為培養德技并修的新時代技能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金課”建設對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從教學內容體系的更新與教學形式的優化兩方面展開探索,通過模塊化構建、校企社協同等路徑將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課程是學生接受教育最直接、最顯效的載體,是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要素[]。在課程教學方法上,教師依托“金課”資源,或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體驗和感悟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或采用項目式學習方式,讓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在實踐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或引入翻轉課堂模式,將知識傳授的過程前置到課外,課堂則主要用于學生的問題討論、成果展示及教師的針對性輔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要緊扣時代發展主題,運用動畫、視頻、圖文、短視頻、播客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呈現具有時代氣息的課程內容,強化知識與現實世界的鏈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引入鮮活案例,對接現實生活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具有生動性、真實性等特點,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貼近,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變得具體可感,有效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打造高質量的思政“金課”,首先要看“主渠道”教學設計,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提高課程的“含金量\"2]。因此,教師應廣泛收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的時事熱點、熱點事件和典型人物事跡,進而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事例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思政知識點。例如,在基礎模塊《職業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增強法治意識”第8課“建設法治中國”的全民守法教學中,教師以“企業經營中的誠信倫理”為例,圍繞“誠信對市場經濟秩序的影響\"這一核心議題,整合正反雙向案例資源開展教學。課前,教師通過云平臺推送三鹿奶粉事件調查報告、海爾集團“砸冰箱”質量管控案例等資料,要求學生梳理企業失信行為的社會危害(如損害消費者健康、行業信任崩塌)與守信經營的長期效益(如品牌溢價、供應鏈穩定)。課中,教師設計“小微企業融資困境”虛擬仿真場景:學生分組扮演銀行信貸員與企業家,基于征信數據(如納稅記錄、合同履約率)模擬貸款審批決策,通過角色辯論理解誠信在融資成本、商業合作中的量化價值。課后,教師布置“行業失信現象調研”任務,引導學生走訪本地商戶,收集虛假宣傳、合同違約等案例,并撰寫《誠信經營倡議書》,在班級公眾號發布。
選取案例時,教師應注重案例的實效性和多樣性,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點,選取與之相關的案例,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針對工科類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選取科技創新中的倫理道德案例,比如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技術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針對文科類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選取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案例,比如李子柒、南翔、九月等文化博主的作品;列舉貴港知名歷史人物如張粢、沈希儀、石達開、李秀成等,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平南五烈士韋樹模、韋統鈴、韋統淮、韋榮初、林盛初等。在課堂呈現方式上,教師可采用視頻播放、新聞報道、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入討論和分析,讓學生在探討案例的過程中自主挖掘思政內涵,將思政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與吸引力。
二、搭建實踐平臺,促進學以致用
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揭示了實踐的重要性,這也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相契合。只有親身體驗、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達到“真知”的境界。正因如此,思政課團隊教師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的思政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和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加強重大主題教育,是思政課教學集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落實國家事權的必然要求,也是培根鑄魂、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3]。教師可以根據《職業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踐行職業道德”與《哲學與人生》第三單元“實踐出真知創新增才干”設置“勞動創造價值”主題進行實踐教學。首先,教師通過學校構建的“校企社”協同機制實踐平臺,聯合本地智能制造企業(如某工業機器人生產商)社區公益組織等共同設計“職業體驗+公益服務”雙軌實踐項目。學校與企業簽訂“生產性實訓”協議,安排學生進入車間參加設備組裝與調試,讓學生在真實勞動場景中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實習日志中記錄技術操作流程與團隊協作感悟,并提煉“勞動效率提升與個人價值實現”的關聯性思想。其次,教師對接社區開展“技能反哺”行動,組織學生為居民義務維修家電,讓學生在服務過程中體會“技術為民”的社會責任感。最后,教師依托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構建“生產線故障排除”虛擬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故障排除任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平臺會根據學生操作自動生成的操作規范性評分與倫理決策分析報告(如是否優先保障生產效率或工人安全),對實踐行為進行量化評價與價值引導。如此,通過“企業實操一社區服務一虛擬實訓”的一體化實踐路線,學生得以在具象化場景中深化理論認知,思政教育從“知識輸入”轉向“行動輸出”,在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
三、利用數字資源,拓寬學習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資源為中職思政課堂內外資源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新時代,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向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與主要路徑[4]。思政課教師應整合各類優質數字資源和工具,包括在線課程平臺、教育類App、電子圖書、學術數據庫等,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愛好自主學習,加深對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增強法治意識”、第四單元“遵守法律規范”時,教師以“網絡空間法治化”為教學案例,整合多維度數字資源構建“虛實結合”的學習生態,通過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翻轉課堂等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數字資源拓寬自已的學習渠道。課前,教師通過慕課平臺推送“大數據殺熟”“網絡暴力”等熱點案例微視頻,要求學生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條文完成在線預習測試;課中,教師利用虛擬仿真平臺搭建“網絡侵權糾紛庭審\"場景,學生分組扮演法官、律師、網民等角色,通過證據提交(聊天記錄云取證)法律條文引用(鏈接中國法律數據庫)等環節展開辯論,并實時生成爭議焦點的可視化思維導圖(使用XMind);課后,教師依托學習通平臺發布“網絡直播亂象治理”主題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檢索學術數據庫中的相關論文,撰寫《平臺責任與用戶權益平衡建議書》,并上傳至班級微信公眾號進行投票評選。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和即時性,開展線上教學活動,通過在線討論、主題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每周固定時間,教師都會在班級微信群或學習通等平臺上發布時事熱點話題,然后組織在線討論活動,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鼓勵學生利用數字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結合每周的新聞熱點設置檢索主題,如消費者權益保護、“開盒”與“人肉搜索”影視劇中的法律知識等,要求學生撰寫小論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數字資源優勢,獲取更廣泛、更深入的思政知識,提高思政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四、開展專題研討,激發創新思維
專題研討活動一般具有現實關聯性、跨學科綜合性、開放性與爭議性。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多角度的觀點,有利于突破思維定式,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基于此,思政課教師應積極開展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促進課堂內外資源的深度融合,推動思政教學向縱深發展。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和現實意義的專題討論,如“人工智能時代的倫理道德問題”“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用戶隱私與大數據的邊界”等。教師指導學生從教材出發,利用互聯網、教學平臺、資源庫等多媒體資源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升學生的信息檢索與整合能力:在“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專題教學中,學生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實地走訪當地的文化古跡和民俗博物館、利用互聯網搜索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報道等,獲取豐富的素材,進一步提升學生信息分辨能力與歸納能力;在“用戶隱私與大數據的邊界”的探討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展開深入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深入挖掘、思考,之后再以PPT、研究報告的形式,向其他小組分享本組的觀點和見解,并與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辯論,以此提升深度思考能力。教師要根據不同的主題設置不同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在主題進階中挑戰自我,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思維火花,在不斷進階的主題任務挑戰中提升高階思維。
五、實施項目學習,培養綜合能力
項目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具體項目為載體,能夠讓學生參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充分整合課內外的思政資源開展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校園文化活動策劃”“家鄉發展變化宣傳”“非遺校園行”“科技進校園”等項目活動,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思政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其他學科知識,完成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任務。在項目策劃階段,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進生活,進行充分的調研并收集豐富的校內外資源,然后共同合作制訂項目探究方案;在項目執行階段,學生明確自己在組內的角色和分工,共同完成系列任務、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場地布置、宣傳推廣、現場活動中,學生主導項目進程,既能鍛煉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
六、重視評價反饋,優化教學效果
重視教學的評價反饋是保證中職思政課堂內外資源融合質量、持續優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此,思政課教師應建立多元化的反饋渠道,如課堂觀察、作業、問卷調查、學生座談會、在線學習平臺等,然后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列入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注意力、回答問題的情況、對思政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以及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活動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工具對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制訂針對性的改進措施。針對學生對案例理解不深入的問題,教師采用現身說法與真實情境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日常生活遇到的如電信詐騙、網絡快遞詐騙、“殺豬盤”等進行情景演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再結合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案例背后的思政內涵。針對學生提出的實踐活動數量少、課時少的問題,教師與實踐基地、學校進行溝通協調,取得統一的意見,即增加實踐活動課時,豐富實踐內容和增加實踐場所。從實踐基地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高校、走進兄弟學校,讓學生增長見識,提升能力。最后,教師再通過學生的評價指標來評判學生的學習狀態、能力水平等,并據此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案,促進課堂內外資源的深度融合,提高中職思政教學的整體質量,實現思政“金課”的高效教學。
綜上所述,“金課”建設導向下中職思政課程資源開發是提高思政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通過實施多種融合策略,能夠豐富思政課堂教學資源,助力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根據教育環境變化、學生需求特點及教學實踐反饋進行優化和調整。未來,學校還應進一步提升教師資源整合與運用能力,推動中職思政課程向更高水平的“金課”邁進,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中職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姬.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金課”建設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23(12):104.
[2]鄭安陽.善用法律案例打造思政“金課”[J]中國高等教育,2023(9):26-29.
[3]張天寶.堅持立德樹人用心打造思政“金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9):4-7.
[4]李元愛.數字化技術助推思政“金課”建設[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9):62-64.
注:本文系2022年度貴港市職業教育教科研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改進中職思政教育方式的實踐與研究\"(2022ZJ106)的研究成果。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