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禮記·學記》有言“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這一古訓如金石擲地有聲。現代職業教育教師的初心使命,唯有將“經師”之精湛與“人師”之溫度熔鑄于一身,才能真正實現育人的目標。
“經師”之技,蘊含精益求精的品格與人文高度。莊子《庖丁解牛》中“技進乎道”的箴言,詮釋了技藝臻于化境時蘊含的人文高度。在職業教育中,“道”的抵達,需依靠“經師”對專業標準的恪守與對卓越技藝的執著追求。現代學徒制中師傅對徒弟近乎嚴苛的技藝錘煉,其深層意義正是對職業精神的塑造:嚴謹、專注、敬畏之心,這已超越技術本身而成為一種價值準則。卓越技藝的習得,必然包含毅力磨練、挫折應對、精益求精的品格淬煉,即“經師”之功所蘊含的深沉人文價值。教師自身唯有具備深厚學養與精湛技藝,其“人師”的溫度方能通過真實可感的專業權威傳遞給學生,而非徒留空洞說教。
“人師”之情,賦予技術以人性的溫度與尊嚴。教育的本質在于以心靈回應心靈,用人格召喚人格。職業教育若執著于打造“標準工具人”,便無異于將活生生的人貶為冰冷的機械臂。黃炎培先生提出,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這“樂業”二字,不單指向技術的嫻熟,更蘊涵著職業尊嚴的建立、生命意義的追尋。技術若無溫度滋養,則易淪為一種冷漠的異化力量。唯有當教師以“人師”之姿,將人文關懷、情感支持、價值引領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這樣每一次示范、每一次指導,才能喚醒學子們對職業的熱愛。
職業教育之魂,關鍵在于“經師”與“人師”的和諧統一。“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才能真正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職業教育既要在辦學理念上深刻認同“育人”先于“制器”,在課程中自然滲透職業倫理、工匠精神與文化素養;更要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生態,使學生在被尊重、被理解與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尤為重要的是,職教教師應兼具行業前沿的“硬功夫”與育人育心的“軟實力”,在言傳身教中完成技術傳授與人格塑造的雙重使命。當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如何做”,更感受到“為何而做”時,那才體現了職業教育最珍貴的“溫度”。
有溫度的職業教育,就是以“經師”之技奠定安身立命之本,以“人師”之情點亮職業理想之光。在技術迭代如飛的年代,教師需堅守教育初心:讓冷冰冰的設備與數據背后,始終躍動著一顆顆被技術賦能、更被價值溫暖的心。當無數這樣富有人文溫度的大國工匠從職校走出,他們不僅將構筑中國制造的堅實脊梁,而且為社會注入源自尊嚴與熱愛的恒久暖流。
(本文作者系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高級講師,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主持人、中職名師工作坊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