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隨著新文科理念的普及和數字人文的快速發展,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綜合發展的現實需求,亟須通過高水平的數字化建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數字服務的基本職能,同時從服務機構設置、館員素養提升以及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的角度出發,重點闡述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其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的效果,促進高校圖書館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新文科與數字人文概述
(一)新文科
文科指人文社會科學,新文科是對傳統文科專業的改革創新,旨在以文科專業為核心,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相近學科的深度交融,進而培養出更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新文科的核心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維度:
1.交叉融合
傳統文科采用以單一學科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主要培養專家型人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穩健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斷改革創新,人才需求從專家型轉變為復合型。對此,新文科強調打破傳統文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將文科與理工科、農科以及醫科等有機結合,開展高質量的跨學科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技能,使其逐步成長為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滿足現代企業個性化、多元化的用人需求,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需求導向
人才培養不僅要適應社會需求,更要培養出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人才,在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支撐社會進步、引領時代發展。因此,新文科建設要將傳統“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轉變為“引領社會發展”,確保社會經濟得到高質量發展。
3.技術賦能
在踐行新文科教育理念的過程中,相關主體應脫離傳統單一的教學體系,將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形成“教師+技術”的新型教學體系,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發展需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數字人文
數字人文強調將信息技術與傳統人文學科有機結合,以解決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研究中難以處理的規模化問題和無法解決的復雜性問題。將傳統人文與數字人文進行對比分析可知,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數字驅動”,即數字人文強調在數字工具、數據算法以及信息資源的支撐下,對整個研究周期進行數字化重構,實現對規模化、復雜化問題的有效解決。一個完整的數字人文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數字資源、數據管理與可視化模擬,三者的內在作用機理存在顯著差異:
其一,數字資源強調將傳統的紙質資料轉化為可量化的數字資源并整合成完整的知識庫,便于后期的查閱和應用,如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就是數字人文領域典型的大規模知識庫;其二,數據管理強調通過文本解讀、時空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人文數據潛在的邏輯關系及敘事結構,進一步提升規模化、復雜化問題的解決質量和成效;其三,可視化模擬是數字人文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算法等,將抽象的數據轉變成直觀的圖像以及場景。例如,在歷史研究領域,可以利用數字人文的可視化模擬對歷史人物、歷史場景進行虛擬重建,這不僅能顯著提升歷史研究工作的整體水平,更能促進人文學科領域的長遠發展。
二、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能
新文科與數字人文是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重大變革和創新,高校圖書館作為支撐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落地發展的重要空間,需重新定位自身功能,在充分明確新功能與新作用的基礎上,創新優化服務模式,為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體而言,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數字資源轉化與提供知識服務
新文科建設需要大量跨學科知識作為支撐,同時數字人文的有序推進也依賴于各類文科知識資源。因此,高校圖書館不僅要提供傳統的圖書借閱、文獻檢索等服務,更要滿足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建設需求,系統性地獲取、整合和挖掘跨學科知識,并將其轉化為數字資源,為師生提供專業化的知識服務,進而為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二)促進信息與數字素養提升
文化教育是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即通過書籍將文化知識傳播給學習者,提高其認知水平與文化素養,最終達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在新文科與數字人文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研究人員不僅要具備跨學科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以推動人文科學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因此,高校圖書館的文化教育職能需進行橫向拓展,即在保證文化教育質量的前提下,依托多樣的知識資源提升研究人員的信息素養與數字能力,確保其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人文科學與數字技術的有效銜接,推動人文敘事的創新與重構,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三)提供跨學科交流空間
跨學科融合是新文科與數字人文建設的主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為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適宜的交流場所,該場所應滿足跨學科教學對交流氛圍、研究環境的要求,確保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人員能夠在此開展深度交流與友好合作,從而推動跨學科融合的快速發展。因此,學術氛圍濃厚且研究資源豐富的實體空間是建設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重要基礎。然而,若專門打造獨立功能空間,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可能在交流與研討工作結束后出現短期閑置的情況,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實踐表明,將高校圖書館作為跨學科交流的核心空間具有科學可行性,其優勢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圖書館天然具備濃厚的學術氛圍,能為不同領域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創設安靜、適宜的環境,保障學科融合的緊密性;二是圖書館的研究資源豐富且涵蓋各個領域,有利于各項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高校應充分重視并著力強化圖書館的跨學科交流平臺職能,通過空間改造和服務升級,將其打造為支撐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發展的核心樞紐。
三、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策略
(一)科學設置數字人文服務機構
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工作雖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也存在明顯不足,突出表現為數字人文中心建設滯后,這既制約了數字人文的發展成效,也不利于新文科建設質量的提升。對此,高校圖書館需采取雙重舉措:一方面,設立專項資金保障數字人文中心的建設,為跨學科融合提供充足空間;另一方面,面向數字人文中心成立服務部門,提升其運轉效能。在具體實踐中,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其一,完善基礎設施配置。數字人文以“數據驅動”為核心,即利用智能算法解決問題,而算法運行、數據計算都離不開軟硬件設施的支撐。因此,高校圖書館在建設數字人文中心時需配備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網絡設施等硬件設備,同時引進先進的軟件系統,并組織專業團隊定期進行更新和升級,為跨學科教育與數字人文研究提供技術保障。
其二,優化服務機構設置。為保障數字人文中心運行的時效性與可靠性,高校需選拔優質人才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并建立嚴格的責任機制,將運維管理職責逐層落實到個人,確保數字人文中心的靈活、穩定運轉,提升數字人文中心的服務效能,為新文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努力提升館員的綜合素養
館員隊伍作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素養直接關系著數字人文服務質量與水平,若缺少良好的數字素養,不僅會降低服務質量,還會影響新文科建設的成效。因此,高校圖書館需采取系統化措施提升館員的綜合素養,以滿足數字人文中心運行及新文科建設的人才需求。在具體實踐中,高校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入手:
從人才招聘的維度看,傳統的專家型館員已經無法適應跨學科教育及數字人文中心的運行需求,因此,高校圖書館在選拔、招聘人才的過程中,應優先錄用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即具備圖書管理知識、數字學術方法及跨學科研究能力等多種素養的全能型人才,為數字服務項目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從能力培訓維度看,高校圖書館需緊扣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發展要求,定期組織館員參加專業培訓,確保其同步掌握專業技能與行業前沿知識,便于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從人才考核的維度看,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建立績效聯動機制,將數字服務項目的開展成效與館員的崗位晉升、薪資待遇等相結合,通過激勵機制充分激發館員參與數字服務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其在新文科建設與數字人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積極引進現代科學技術
課程實踐是高校圖書館的基礎職能,也是新文科與數字人文建設的重要途徑。高校需高度重視圖書館課程實踐功能的創新升級,將GIS技術、VR技術等高新科技應用到課程實踐中。以GIS技術為例,可將該技術與數字敘事進行充分結合,再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制作可視化的館藏資源立體空間分布地圖,顯著提升課程實踐的質量和成效,為師生研究工作提供理論支撐與方向指引。
此外,高校圖書館需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下構建跨部門協同服務機制,打破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之間的信息壁壘和數據孤島,為各部門參與數字服務項目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應積極與其他學校或科研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借助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信息手段搭建互聯互通的數字化平臺,突破時空限制進行學術交流、解決學術問題,同時,為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文科的高質量建設與數字人文的高水平發展,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障基礎服務效能,又需提供大量優質的數字服務,以滿足師生學習發展的需求。因此,高校需高度重視圖書館這一物理空間的育人價值,以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重新定位圖書館功能,通過引入先進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增設新型服務項目,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服務體系,進而推動我國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蘇芳荔,呂晨光,賈珍,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研究——基于iSchools聯盟高校圖書館的調研[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2(02):86-92.
[2]李雷晗,魏胤巍,李文化.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數字人文研究——以海南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2,52(06):8-15.
[3]梁益銘,謝小燕,王蕾.面向新文科發展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策略探索?——以中山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2(07):37-44+58.
[4]王藝.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應用場景及策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5,45(03):112-114.
[5]張寧,張雪情.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探索[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4(03):26-39.
[6]冉娜.新文科建設下“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
(22):58-61.
[7]蔣秀麗,何虹,亓靖濤,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研究[J].作家天地,2021(28):140-141.
[8]鄧若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創新策略研究[J].黑龍江畫報,2024(10):90-92.
[9]趙超.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空間構建與閱讀服務的協同創新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4(04):67-69.
[10]高恬,張琴,任君紅.新技術驅動下的高校圖書館線上服務模式創新策略研究——基于江蘇省本科高校圖書館的調研情況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1):63-68.
(作者簡介:楊麗,女,本科,廣州工商學院,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