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S1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053—03
引言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龜茲國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璀璨明珠,匯聚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龜茲文化。這其中,非遺夾文化便是古龜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了龜茲人民的智慧與才藝。
非遺夾纈文化,又稱夾纈技藝,是一種獨特的織物印染工藝。它源于我國古代的纈染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夾文化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獨特的工藝技法,采用純天然的植物染料,通過板藍根、茜草等植物提取色素,對織物進行印染;二是豐富的圖案紋樣,以龜茲壁畫、飛天等為主題,展現了古龜茲文化的風貌;三是嚴格的技藝傳承,依托于家族、村落或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延續了千年不絕的技藝傳承。
一、研究意義及目的
在古龜茲歷史文化研究中,探討非遺夾纈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在古龜茲歷史背景下的演變,對于揭示古龜茲文化的豐富內涵、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旨在通過深入剖析非遺夾纈文化在古龜茲歷史中的發展歷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為保護和振興夾纈技藝提供理論支持,同時為古龜茲文化研究增添新的視角。對非遺夾纈文化在古龜茲歷史背景下的發展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古龜茲文化的豐富內涵,也能為當前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同時也對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以及增進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對非遺夾纈文化的研究,還可以為其他類似項目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進一步豐富我國非遺文化的內涵,增強其影響力和生命力。
二、非遺夾文化在古龜茲歷史背景下的文化交融與傳播
夾纈技藝作為一種獨特的非遺文化,其傳承與保護至關重要。夾績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一直是以家族傳承、師徒口頭相傳等方式為主,隨著社會各界對非遺文化越來越重視,為夾技藝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這一視角下,為保護夾技藝的發展,針對夾纈技藝的傳承人群體、技藝發展情況等進行調研分析,以此為依據,建立夾技藝傳承人檔案,針對技藝特征以及傳承發展路徑等進行總結,為夾纈技藝的后續發展提供依據。同時,在拓展夾纈技藝傳播路徑的過程中,通過培訓班、非遺文化展覽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夾技藝的知名度以及市場影響力,從而提高夾纈技藝的非遺保護效果。
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考慮夾纈技藝的傳統特點,還需要考慮現代化藝術的發展潮流,并重視技藝的創新。因此,夾纈技藝的文化交融與傳播,仍然需要從文化傳承、技藝創新等角度,對不同文化元素進行整合,并在夾技藝相關資源整合下,重視夾技藝的傳承創新。夾纈技藝之所以得到傳承與發展,與文化交流與傳播有直接的關系,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夾纈技藝開始傳入到龜茲,并與龜茲的紡織技藝融合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染方法,也是在文化交融發展的過程中,夾纈技藝傳承至今。到了公元7世紀,夾纈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歡迎度逐漸提升,而且,夾纈技藝的傳播逐漸傳到中亞、西亞等區域。
當地的工匠們吸收了夾纈技藝的精華,結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夾纈作品。這種文化交流與傳播,不僅促進了夾文化的繁榮,還豐富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內涵。
三、非遺夾文化在古龜茲歷史背景下的價值及其當代意義
非遺夾纈文化在古龜茲歷史背景下具有豐富的價值。首先,夾纈文化作為古龜茲文化的組成部分,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了龜茲人民的智慧與才藝。其次,夾纈技藝獨特的工藝技法、豐富的圖案紋樣以及嚴格的傳承方式,為研究古龜茲歷史、文化、藝術等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當代,非遺夾纈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傳承和弘揚夾技藝有助于挖掘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夾纈文化的創新發展可以為文化產業、旅游業等領域提供獨特的資源,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夾纈制品在實際發展中,其中包含了衣物、家居飾品等多種產品,從衣物角度分析,可以通過夾纈技藝的應用,制作披肩等,這是龜茲人民最喜愛的衣物。從家居飾品的角度分析,桌布、帳簾等也可以通過夾纈技藝進行制作,而且,這一類制品獨具民族風情。從夾纈制品的角度分析,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其精湛的技藝、豐富的紋樣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對龜茲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夾纈技藝的傳承與發揚,促進了龜茲地區民間工藝的發展,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次,夾制品的廣泛應用,強化了龜茲民族獨特的文化認同,使之內化為一種精神寄托。在今天,夾纈制品依然在龜茲地區具有較高的聲譽與影響力。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夾技藝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創新,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代表著這個地區人民對傳統與創新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夾的現代傳承與發展前景
在現代社會,夾纈這一古老的印染技藝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新挑戰。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夾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另一方面,我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給予了高度重視,為夾纈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為了使夾纈這一獨特的技藝在現代社會得以傳承和發展,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對夾技藝的研究,挖掘其文化內涵和價值。通過系統地研究夾纈的歷史、技藝、紋樣等方面,為現代傳承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第二,注重人才培養,培育一批具備創新意識和傳統技藝的夾纈制作人。通過現代教育手段,將夾纈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確保這一傳統技藝的生命力。第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夾纈制品的設計和制作。將現代審美觀念與傳統夾技藝相結合,創作出更具時代特色的夾纈制品。同時,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平臺,加大夾纈的宣傳力度,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夾纈制品的開發與銷售也是關鍵的一環。我們可以借鑒其他成功案例,將夾纈技藝應用于生活用品、家居裝飾、時尚服飾等領域,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積極探索夾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如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實現產業鏈的延伸,提高夾纈的經濟價值。
五、夾的現代傳承與發展策略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夾纈這一獨特的印染技藝,我們需要探索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第一,重視夾纈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將其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加大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確保技藝得以延續。同時,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應將夾纈技藝引入到校園中,并從校園文化、夾纈技藝活動等角度,提高夾纈技藝傳承人的培養效果。
第二,重視夾績制品創新設計與制作,對夾纈技藝的現代化傳承與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可以邀請知名設計師參與夾纈制品的研發,將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夾技藝相結合,打造出具有時尚感和個性化的產品。此外,借助數字化技術,如3D打印等,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傳播渠道。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讓非遺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深入人心。通過多媒體形式,如動畫、影像、虛擬現實等,讓非遺文化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提升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和喜愛程度。另外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進行推廣。通過建立夾纈技藝的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發布相關資訊、作品展示和制作過程等內容,吸引粉絲關注和互動。在電商平臺上開設夾纈技藝的專賣店,方便消費者在線購買夾產品,拓寬銷售渠道。
第三,為了推動夾纈技藝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我們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搭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平臺。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和資金實力,推動夾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市場拓展;
高校則可以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為夾纈技藝的研發和推廣提供智力支持。通過舉辦各類展覽、研討會、講座等活動,提高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上脫穎而出。
第四,加強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推動夾纈技藝的國際化發展。可以通過參加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文化交流活動等,將夾纈推向世界舞臺,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同時,吸引外國游客來我國體驗夾纈制作,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
六、結語
非遺夾纈文化,作為古龜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展現了龜茲人民的智慧與才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非遺夾纈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夾纈文化在古龜茲歷史背景下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其獨特的工藝技法、豐富的圖案紋樣以及嚴格的技藝傳承,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料。同時,夾文化在古龜茲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然而,在現代社會,夾纈技藝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新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從多個層面出發,探索有效的傳承與發展策略。這包括重視夾纈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加強人才培養,創新設計與制作,整合各方資源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發揮政策扶持作用等。在全各方共同努力下,非遺夾纈文化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將成為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必
參考文獻:
[1]段京肅,段雪雯.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力的傳承與發展[J].當代傳播,2016(1).
[2]張新倫,裴孝曾,主編.龜茲文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包文瑞.2017追本溯源:漢代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的傳播路徑[J].創意設計源,2023(3).
[4]侯世新.回響在西域絲綢之路上的古代新疆樂舞[J].文明,2016(10).
[5]杜文玉.唐大明宮麟德殿功能初探[J].晉陽學刊,2012(2).
[6](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記[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202352624);阿克蘇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重點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路徑實施策略研究與應用”(項目編號:Agyzdkt02);2024年度科研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新疆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戴文英(1983—),女,漢族,江蘇豐縣人,阿克蘇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龜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行提升策略;潘修強(1978—),男,漢族,浙江永嘉人,碩士研究生,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