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101-04
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音樂藝術社團課程的創新設計,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要求,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設計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要注重音樂學科核心知識的建構,又要著眼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教師可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基于“三元三能\"教學框架,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
在“三元三能”教學框架中,“三元”指的是創作、內容和解釋,其涵蓋從藝術作品的創造、內涵理解到解讀分析的藝術生產全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教育鏈條。其中,“創作”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靈感,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創新想法,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內容”理解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準確性;“解釋”可以提高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三能”則是指在藝術教育中,學生應具備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旨在通過系統的藝術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三元”與“三能”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三元”能推動“三能”發展,“三能”也會反作用于“三元”,如創新思維能力推動創作,表達能力深化內容理解,評價能力完善解釋。
下面,課題組以廣東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必修)》第三單元第一節“古典與浪漫的追憶”為例,探索“三元”\"三能”協同作用,推動藝術教育創新發展,形成完整的藝術教育教學體系,以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古典與浪漫的追憶”這節課將古典樂派與浪漫主義樂派音樂作品進行對比賞析,讓學生了解兩個流派的音樂風格特點,并初步學會欣賞交響曲。教材內容涵蓋了音樂時期、音樂風格、作曲家及其作品分析,以及音樂結構與形式分析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知識和廣闊的欣賞視角。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能夠進行簡單的音樂欣賞和演唱,但對古典樂派和浪漫主義樂派的音樂特點不熟悉,對作品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聽覺層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結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從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創作背景及音樂的意境等多方面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為了更好地厘清教材、學情及二者的關系,筆者采用SWOT分析矩陣,綜合評估“古典與浪漫的追憶”教學設計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如表1所示)。
例如,學生對《仲夏夜之夢》(序曲)和《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的了解較為有限,教師在教學中需加強對作品的分析,通過引入貝多芬的生平故事,幫助學生突破對專業術語和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障礙等,理解《第五交響曲(命運)》所蘊含的堅韌與抗爭精神。
二、古典與浪漫的追憶\"教學融合設計
(一)單元教學框架設計
“古典與浪漫的追憶”這節課教學以“三元三能”教學框架展開,“三元”指向音樂認知建構、創作實踐轉化、文化批判提升的教學維度;“三能”對應創新思維、表達能力、評價能力的能力培養目標,通過“音樂認知 $$ 跨媒介表達 $$ 價值判斷”的能力發展路徑,實現從音樂本體分析到文化哲學思辨的深度轉化。“三元三能”教學框架采用“理論一實踐”雙螺旋交互結構(如表2所示),橫向螺旋聚焦“創作分析一文化闡釋一審美批判”的能力轉化路徑,縱向螺旋貫穿“知識解構 $$ 創意重構 $$ 價值建構”的認知升級過程,著重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音樂感知、歷史理解和文化批判能力的立體化培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課程深度與廣度的平衡設計,通過動態評價體系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著力突破傳統教學在知識延展度、思維創新性及能力遷移評價等多個方面的瓶頸。
(二)教學模塊實踐設計
1.音樂認知建構
在音樂認知建構模塊中,教師通過巴洛克數字低音解碼,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和聲基礎。以“古典與浪漫的追憶”中的《哥德堡變奏曲》曲目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度音程唱法的認知。假設低音譜表上標注了數字“5”,表示五度音程,學生先彈奏低音C,然后根據數字“5”彈奏G(五度音程)。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逐步掌握數字低音的演奏技巧,并理解其在音樂中的和聲功能。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古典曲式可視化分析。以《命運交響曲》曲目教學為例,教師通過繪制旋律走向圖,用不同高度的柱狀圖表示“命運敲門”動機的旋律音高,直觀呈現旋律的上升或下降,幫助學生清晰地看到節奏的強弱變化和組合規律。這樣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音樂的結構和表現力。
2.創作思維培育
在創作思維培育模塊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經典作品的解構入手,逐步走向機動重構。教師以簡化《卡農》曲目創編為例,引導學生在C大調基礎上,限定5度音域創作二聲部模仿。例如,將聲部數量簡化為主旋律 + 模仿聲部2個聲部,模仿間隔以主旋律與模仿聲部間隔1小節,主題設計采用四分音符 + 八分音符組合,C-D-E-CIE-F-G-—I的節奏型,音域范圍控制在5度以內(如C-G),避免了大跳音程。這種創作練習,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嘗試突破傳統理論框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實踐。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模仿印象派風格,應用全音階+五聲音階創作《印象之夢》,運用全音階和五聲音階的混合調式,以及平行和弦的伴奏效果,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與文化內涵的作品,從而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
3.跨媒介表達
在跨媒介表達模塊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最初的感性體驗音樂,逐步學會理性闡釋音樂內涵。教師設計“情感調色板”任務,讓學生通過跨媒介聯想,為肖邦的《夜曲》匹配繪畫色彩,將音樂與視覺藝術相聯系,進而激活創新思維,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夜曲》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夜曲》寧靜、悠遠的旋律,為其匹配相應的抽象派繪畫色彩,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語法的肢體訓練,在排練弦樂四重奏時,要求學生用肢體語言詮釋聲部對話,如通過眼神、手勢等表達音樂情感和演奏意圖。這樣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豐富了音樂表達的形式。
4.文化現象解構
在文化現象解構模塊中,教師先進行宗教音樂比對,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路德教派的眾贊歌與禪宗古琴音樂,比較兩種音樂的結構、和聲、旋律等特點,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學背景。例如,巴洛克宗教音樂強調和聲的嚴謹性和復調的復雜性,反映了當時宗教對音樂的嚴格要求;而明清古琴音樂注重旋律的流暢性和意境的表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清微淡遠”—自然和諧與內心寧靜[]。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進行啟蒙精神解碼,如以《命運交響曲》曲目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音樂動機與法國大革命口號節奏的同構關系,理解音樂作品與時代背景的緊密聯系,感受音樂蘊含的啟蒙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
5.價值判斷訓練
在價值判斷訓練模塊中,教師先設置音樂倫理辯論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古典音樂現代化改編的邊界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要求正、反方各引用兩個課堂案例,結合音樂要素分析,以此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從多元視角審視音樂與社會、個人的關系,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教師設置辯論主題“古典音樂是否需要現代化改編”,學生引用具體的音樂案例,分析古典音樂現代化改編的利弊,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貝多芬“英雄”原型在不同時代影視配樂中的變化與發展,探討其在當代文化中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比較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6.三維評價實施
在三維評價實施模塊中,教師從創作維度進行評價。以改編《小星星變奏曲》曲目節奏到評估文化混編作品為例,教學初期,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巴洛克數字低音填空練習,提供《哥德堡變奏曲》曲目片段(C大調),標注和弦級數,以和弦連接正確率即80.00% 達標為評價標準。隨著教學推進,評價重點轉向對創作內容的理解與表達,要求學生保留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主題的旋律骨架,但改變節奏類型,評價標準包括保留原主題辨識度、節奏創新合理性、和聲連貫性等。最后,教師從解釋維度進行評價,如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月光奏鳴曲》思維導圖,實現描述到批判的跨越。《月光奏鳴曲》曲目教學的中心詞為“憂郁”,三個分支分別為緩慢的三連音節奏、小調式與暗淡音色、綿延的低音線條。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對音樂與文化傳承的獨特見解,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價值觀辯論賽,由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命運交響曲》課例分析
(一)教學目標
在“古典與浪漫的追憶”這節課的教學中,筆者以《命運交響曲》曲目為例展開教學,制訂具體的教學目標。
1.結構認知:掌握奏鳴曲式與動機發展手法;
2.文化闡釋:解碼啟蒙運動精神在音樂中的表征;
3.審美批判:構建浪漫主義交響樂的評價標準。
(二)教學過程
1.課堂導入(3分鐘)
筆者隨機播放《命運交響曲》中的音樂片段,并提問“這種節奏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歷史場景?”,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氛圍和傳遞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自由發言后,筆者簡要介紹《命運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特別是貝多芬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所經歷的個人困境和時代背景,為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
2.解構環節(10分鐘)
筆者進行圖譜分析:用紅藍柱狀圖標注動機音高與節奏強度(G柱 .=12cm ,E柱 .=8cm );通過繪制旋律走向圖,將“命運敲門”動機的旋律音高用不同高度的柱狀圖表示,直觀呈現旋律的上升或下降趨勢。例如,用 12cm 的紅色柱子表示G音,用 8cm 的藍色柱子表示E音,幫助學生清晰地感受音高的變化和節奏的強弱規律。
筆者利用和聲追蹤:標注前8小節和弦進程(1-V-V7-1),在樂譜上標注出每個小節的和弦,以《命運交響曲》開頭“噔登登—登”短—短—短—長)的節奏,引導學生分析和弦的性質和功能,通過深入理解和聲及音樂情感表達的關鍵作用,提升學生對音樂結構與表現力的認知。
3.文化闡釋(10分鐘)
文化闡釋采用比對分析與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在對比分析中,筆者展示法國大革命時期“斷頭臺”的影像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音樂節奏特點,及其與《命運交響曲》中“命運敲門”動機的相似之處。通過這種對比分析,學生理解《命運交響曲》音樂作品與時代背景的緊密聯系,感受音樂中蘊含的啟蒙精神。
在小組討論中,筆者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針對《命運交響曲》“命運敲門”動機的三重象征意義,即政治革命、人性掙扎、創作突破,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進行小組討論。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筆者進行總結和點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
4.創作遷移(10分鐘)
筆者先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改編,用手機編曲軟件將動機發展為8小節電子音樂片段;為學生提供手機編曲軟件的使用指導,要求他們以《命運交響曲》“命運敲門”動機為基礎,創作一個8小節的電子音樂片段。接著,進行參數限定:保留原節奏類型,改變音色與和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嘗試不同的音色與和聲組合,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巡堂指導,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
5.評價實施(7分鐘)
筆者制訂交響樂評價量表:動機發展 20.00%+ 情感傳達 30.00%+ 文化映射 50.00% ,明確評價標準。“動機發展”主要評價學生是否準確地運用了“命運敲門”動機,是否進行了合理的變奏和發展;“情感傳達”主要評價作品是否能夠表達出強烈的情感和情緒;“文化映射”主要評價作品是否能夠體現出學生對啟蒙精神和時代背景的理解;等等。接著,進行分組互評。筆者用SWOT分析法評估改編作品的文化適切性。每個小組對其他小組的改編作品進行評價,從動機發展、情感傳達和文化映射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優點和改進建議。學生通過分組互評,與同伴相互學習,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和審美能力。
(三)教學反思
通過三維度螺旋上升設計, 83.00% 的學生能準確指認動機的啟蒙精神表征,改編作品呈現出從技術模仿( 57.00% ,作品保留傳統和聲)到文化創新0 23.00% ,作品融入電子音效)的明顯梯度進階。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和文化批判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音樂創作中融入更多個人情感和文化元素,提升作品的內涵和表現力。此外,教師可以增加更多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分析和創作練習,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普通高中音樂藝術社團課程設計,以“三元三能”教學框架為基礎,通過“古典與浪漫的追憶”教學實踐,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內容深度和廣度不足、教學方法創新性與實踐性欠缺、評價體系單一等問題,讓學生在音樂理論基礎、作品分析、音樂感知、創作實踐、文化批判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得到全面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雅暉.明代虞山派古琴藝術特征探析[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93-9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藝術教育專項課題“素養導向下普通高中三元三能藝術社團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2024ZJY775)的研究成果。
(責編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