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2.004
相思樹種是我國引種的重要速生樹種,對促進我國南方地區的工業原料林發展、林木種植資源保存等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我國已引種相思品種20余種[2]。近年來,我國相繼開展關于黑木相思適地適樹綜合評價、臺灣相思群落優勢種群生態位、無性系雜交相思生長表現等相關研究[3-5]。為篩選出適合在廣西融水縣種植的相思品種(家系),研究以不同家系的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為材料進行引種試驗,現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融水縣國營貝江河林場東華分場,地理坐標為東經 109°16′11′′ 、北緯 25°05′07′′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間 1379.7h ,無霜期320d以上;年平均氣溫山外 19.3‰ 、山區 18.4°C ,其中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 9.3°C ),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 27.9°C );年平均降水量 1824.8mm (降水多集中在4一8月),年平均蒸發量 1 561.2mm ,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年平均相對濕度 79% 。試驗區域平均海拔 175m ,土壤為黃壤,平均土層厚度為 0.8m ,面積為 1.07hm2 (2號
1.2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家系)包括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苗木均由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培育。其中,黑木相思共5個家系,編號分別為MA-3、MA-13、MA-14、MA-17及MA-53;雜交相思共21個家系,編號分別為CU-2、CU-16、CU-30、CU-41、CU-64、CU-97、CU-100、CU-115、CU-116、CU-129、CU-195、CU-229、CU-236、CU-270、CU-275、CU-277、CU-赤云、CU-灰桿、CU-組培1、CU-組培3及CU-組培4;臺灣相思共17個家系,編號分別為TW-CZ2、TW-H2、TW-H3、TW-H4、TW-H5、TW-LB1、TW-LB2、TW-LC1、TW-LC2、TW-LC3、TW-SL1、TW-WM1、TW-WM2、TW-WM3、TW-WM4、TW-WM5及TW-WM6。
1.3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在試驗地選取43個小區進行造林試驗。種植前對試驗小區進行清山煉山。于2019年4月上旬采取穴狀整地, 667m2 計劃定植74株,穴規格為 80cm×50cm×30cm ,每穴施用有機肥0.5kg ,回填表土至高出地表 5cm 。于2019年4月中旬定植,定植后3年內每年進行2次撫育,第 2~3 年每年每株施復合肥 0.5kg 。
1.4測定指標
于2023年4月統計所有品種相思的保存率,排除死株、主干折斷、樣本數量不足2株的相思品種,測定符合條件的相思品種的樹高、胸徑、冠幅及主干分枝數。其中,保存率為保存株數占定植總株數的百分比;樹高利用激光超聲波測高測距儀測定;胸徑利用胸徑尺測量樹干離地面 1.3m 處直徑測定;冠幅利用投影測量法分別測量南北、東西方向冠幅測定,取其平均值;主干分枝數通過觀察和計數主干上直接生長的枝條數量測定。
1.5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18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整理,采用SPSS26.0軟件的ANOVA檢驗進行方差分析,并用聚類分析對各品種相思進行分類。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相思的保存率
由表1可知,在種植4年后,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保存率分別為 94.98% 、 36.76% 、94.26% 。對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保存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 F=28.674 , p=0.000lt; 0.01,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黑木相思和臺灣相思的平均保存率均極顯著高于雜交相思。需要注意的是,CU-195和CU-275保存率為0,CU-2、CU-41、CU-97、CU-277及CU-V229品種樣本僅剩余1株,因此后續不再對其進行生長指標分析。
2.2不同品種相思的生長指標
由表2可知,對種植4年后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樹高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 F= 2104.213, p=0.000lt;0.01 ,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樹高存在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平均樹高表現為黑木相思 gt; 雜交相思 gt; 臺灣相思。對種植4年后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胸徑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 F=688.683,P=0.000lt;0.01 ,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胸徑存在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平均胸徑表現為黑木相思 Σ=Σ 雜交相思 gt; 臺灣相思。對種植4年后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冠幅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F=181.464 , p=0.000lt;0.01 ,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平均冠幅存在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平均冠幅表現為雜交相思 gt; 黑木相思 gt; 臺灣相思。對種植4年后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主干分枝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 F=871.413 , p=0.000lt; 0.01,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的主干分枝數存在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平均主干分枝數表現為臺灣相思 gt; 雜交相思 gt; 黑木相思。


2.3不同品種相思的聚類分析
使用平均連接(組間)對黑木相思、雜交相思、臺灣相思各編號樣木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果如圖1和表3所示。經系統聚類分析,MA-13、MA-17、MA-14、MA-53、CU-組培1、MA-3、CU-30、CU-64、CU-灰桿、CU-115、CU-組培3、CU-16、CU-116、CU-236及CU-100為第I類;CU-129和CU-組培4為第II類;臺灣相思中的TW-SL1、TW-WM4、TW-H3、TW-LB2、TW-H2、TW-WM5、TW-LC2、TW-WM6、TW-H4、TW-LC3、TW-H5、TW-WM1、TW-LC1、TW-WM3、TW-CZ2、TW-LB1及TW-WM2為第ⅡI類;CU-270和CU-赤云為第V類。其中,第I類占比 41.66% ,主要表現為干型較為高大、主干分支少、主干較粗、保存率較高,為次優勢木;第Ⅱ類占比 5.56% ,主要表現為干型高大、生長迅速、樹冠大、偏冠、主干粗、主干分支較少,為優勢木;第Ⅲ類占比為 47.22% ,主要表現為保存率高、樹干纖細、樹冠較小、主干分支多、生長速度緩慢;第IV類占比為 5.56% ,主要表現為保存率極低、樹干纖細、樹冠窄小,屬于劣勢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