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新課標提出“三會”,即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引發學生思考,如何鼓勵學生交流,如何減負增效,成為數學教師不斷思考探索與嘗試解決的問題。
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嘗試著在數學課上運用知識樹。在數學教學中,知識樹的應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知識樹,學生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我國教育家魏書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語文知識樹”的概念,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魏書生通過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系統地歸納和整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這種方法不僅在語文教學中應用,還推廣到了其他學科。
我國數學教育家吳正憲也提倡應用知識樹。?她在《吳正憲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強調,優秀的教師不僅心中要有知識樹,還要幫助學生栽種知識樹,引導學生觸摸數學的本質,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吳正憲老師上復習課時從不用自己的歸納代替學生的整理,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構建已學知識間的關系,構建知識樹。
一、什么是“知識樹”
知識樹,顧名思義,是以樹狀結構展示知識的一種可視化工具。它通常由一個主干和多個分支組成,主干代表一個大的知識領域或主題,而分支則代表該領域下的各個知識點或子主題。知識樹的特點在于其直觀性、系統性和層次性,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看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結構。知識樹的實質是知識結構圖,主要依據主題中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知識樹范圍可大可小,小的可以是一節課的一個知識點,大的可以是一個單元,甚至整本書,包括整個初中學段的全部數學知識。
所以,在新授課、單元小結課、專題課、復習課中,我們都可以引入知識樹,從而大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尤其在復習課中,知識樹的應用更是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二、知識樹的繪制
(一)確定主干和分支。在繪制知識樹之前,學生需要先確定主干和分支。主干可以是一節課的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章節,還可以是一個專題,也可以是整冊書,甚至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分支則可以是該范圍下的各個知識點或子主題。
(二)注重層次性。知識樹應該具有清晰的層次性,從主干到分支再到葉子節點,逐級展開。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在繪制知識樹時,學生應該使用簡潔明了的字詞來標注各個知識點。避免使用冗長或復雜的句子,以免影響理解。
(四)添加顏色和圖標。為了增加知識樹的視覺效果和趣味性,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分支或節點上添加顏色和圖標。例如,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不同的知識領域或主題,用圖標來表示某些特定的數學概念或公式。
三、知識樹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實踐案例
數學新課標強調“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復習課上學生合作制作、應用知識樹,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復習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勾股定理”時,我引導學生繪制關于勾股定理的知識樹,學生四人一組共同合作,不斷完善、補充,最后得到一個條理、系統的知識樹。
樹主干是勾股定理。分出4個枝干:勾股定理證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勾股定理應用。
枝干再分出枝條,如: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有雙求面積法、有拼圖法等,而雙求面積法又有很多種,最著名的有趙爽弦圖法、畢達哥拉斯法、美國總統法、達·芬奇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