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最大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唯一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優勢。“四方五港”作為海南省港口發展的重要布局,涵蓋了海南省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五個主要港口: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亞港和清瀾港。深入了解“四方五港”的發展現狀,準確識別其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推動海南港口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港口運營效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海南省“四方五港”的發展現狀
(一) 海口港
海口港位于海南省省會海口市,地處海南北部,包括秀英港、新海港、馬村港三大港區,是瓊州海峽兩岸海上運輸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國南海地區的重要港口之一,至今已有近75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不斷推進,海南經濟迅速發展,加之旅游業的繁榮,海口港在客運和貨運方面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客運方面,據《海南統計年鑒2024》顯示,2023年海口港的旅客吞吐量為1925.78萬人,同比增長 62.2% ;滾裝汽車達到536.4萬輛,同比增長 43.2% 。[12]這主要得益于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戰略的推進、多項稅收優惠政策的推行,以及海南省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大批投資者到海南投資,大量游客前來海南旅游度假。海口作為海南的省會城市,是許多游客進出海南島的第一站。
貨運方面,海口港主要承擔了海南省與內地各地區之間的物資運輸任務,在鮮活農產品、日用品等的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顯示,2023年海口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12369萬噸,同比增長11.3% 。其中,外貿吞吐量343.9萬噸,同比增長 9.2% 。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44.5萬標準箱,同比下降 32.7% [3]
同時,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推進,海口港也在積極拓展國際航線,加強與東南亞、東北亞等地區的貿易往來。目前,海口港已開通了10余條國際集裝箱航線,貨物運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適應不斷增長的運輸需求,近年來,海口港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秀英港區不斷優化客運設施,提升旅客乘船體驗;新海港區的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海口港的綜合吞吐能力,進一步鞏固了海口港在瓊州海峽運輸中的核心地位。
(二)洋浦港
洋浦港位于海南島西北部的洋浦經濟開發區,由洋浦港區和神頭港區組成。該港口以運輸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煤炭等大宗物資為主,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中轉基地,也是海南唯一的國家進口肉類和進境糧食指定口岸。近年來,洋浦港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截至2023年,已建成2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其中,最大泊位為30萬噸級。
在貨物吞吐量方面,洋浦港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顯示,2023年洋浦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5803.6萬噸,同比增長 8.6% 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83.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3.7% 。其中,外貿集裝箱量增長尤為顯著,2023年共完成47.32萬標箱,同比增加13.86% 。2024年,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標箱,同比增長約 9.1% ,路身全國主要港口20強。
在航運物流方面,洋浦港依托自貿港建設政策優勢,大力發展航運物流產業,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知名航運企業入駐。目前,已有中遠海運、馬士基等20多家航運巨頭在洋浦港開展業務。截至2024年4月,已開通47條航線,其中,外貿航線24條,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4
此外,洋浦港還依托港口物流交通優勢,積極發展石油化工、造紙、船舶制造等臨港產業,形成產業集群。2024年,洋浦工業經濟指標呈高速增長態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增速達 17.8% 以上。同時,洋浦港積極推進智慧港口建設,引入自動化裝卸設備和信息化管理系統,不斷提高港口作業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八所港
八所港位于海南島西部的東方市,是海南省重要的工業港口,擁有兩個裝卸港區共11個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個,千噸級以上泊位3個,主要承擔鐵礦石、化肥、煤炭、甲醇以及石油化工原料及產品等的運輸任務。近年來,隨著海南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八所港也在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加強與港口后方工業園區的聯動發展,推動臨港產業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全球首臺套8寸智能船用裝卸臂,提高了八所港危險品碼頭的裝卸作業效率和安全性,填補了流體貨品無人化裝卸的國內行業空白。
在貨物吞吐量方面,近年來,八所港貨物吞吐量持續增長,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顯示,2023年八所港貨物吞吐量達1691.6萬噸,同比增長 2.8% ;其中,外貿吞吐量450.5萬噸,同比增長 16.7% 02024年1月,八所港完成吞吐量100.3萬噸,同比增長 16% ,環比增長 15% 。
在港口運營方面,八所港在提升傳統貨物運輸業務的同時,不斷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如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增加國際航線,與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航貿易。
(四)三亞港
三亞港位于海南南部的三亞市,由三亞港、南山港、鶯歌海港、清水灣港四大港區組成,主要服務于旅游業、漁業和貨運。
三亞作為國際知名的旅游勝地,三亞港區和清水灣港區在其旅游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國際郵輪航線覆蓋了東南亞、東北亞等15個地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郵輪旅游。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顯示,2023年三亞港的旅客吞吐量達到18.1萬人次,同比增長 412.7% 。
南山港區和鶯歌海港區作為貨運港口,主要為腹地鐵礦開采和水泥工業、臨港產業和南海油氣資源開發以及機場航空用油等提供運輸服務,同時,兼顧邊貿商品運輸以及海南與東南亞之間的滾裝運輸。在貨運方面,與其余幾大港口相比,三亞港總體規模較小,基礎設施相對不夠完善,集裝箱業務發展滯后。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顯示,2023年三亞港貨物吞吐量為181.8萬噸,同比增長 47% ;其中,外貿吞吐量450.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0.04萬標準箱,同比下降 92.2% 貨物吞吐量遠低于其他幾大港口。
近年來,隨著三亞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的推進,三亞港進一步優化旅游碼頭設施,提升郵輪服務質量,積極推動旅游業與漁業的融合,實現港口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目前,三亞港已投入5億元用于旅游碼頭的升級改造,新增了2個郵輪泊位,可同時停靠5艘大型郵輪。
(五)清瀾港
清瀾港位于海南省東北部文昌市,是海南第二大漁港,也是三沙市補給基地與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的中轉樞紐,主要承擔海南省東部沿海能源、原材料、農產品以及航天科技城裝備運輸、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保障任務。截至2024年底,清瀾港已建成5個5000噸級碼頭,包括油氣碼頭1個、通用碼頭2個、旅游碼頭1個以及火箭發射場設備運載碼頭1個。
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顯示,2023年清瀾港貨物吞吐量為250.1萬噸,同比增長 21.1% 。
二、海南省“四方五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 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近年來,隨著自貿港建設方案的推進,海南省“四方五港”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但與國內先進港口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部分港口碼頭泊位等級較低,無法滿足大型船舶的停靠需求。例如,海口港目前最大的集裝箱泊位為10萬噸級,而上海港洋山港區的集裝箱泊位已達到20萬噸級以上,這限制了海口港承接大型集裝箱船舶的能力,影響了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和運營效率。據統計,由于泊位限制,海口港每年不得不拒絕多艘大型集裝箱船舶的靠泊申請,造成潛在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二是港口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堆場面積不足、裝卸設備老化、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問題較為突出。例如,八所港的堆場面積僅為61722平方米,在貨物運輸旺季,經常出現貨物積壓等情況,導致港口裝卸效率下降,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同時,一些港口的裝卸設備使用年限較長,故障率較高,維修保養成本較大,也制約了港口的正常運營。
三是部分港口在環保設施建設方面相對滯后。隨著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港口在污水處理、粉塵治理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需要加大投入以滿足環保標準。目前,海口港、八所港等港口的污水處理能力僅能滿足日常需求的 60% 左右,在貨運高峰期,污水排放問題通常較為突出。
(二)各港口間協同發展不足
從業務范圍來看,五大港在功能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重疊,缺乏明確的分工與協作機制,導致港口之間的競爭大于合作。各港□在航線開辟、貨源爭奪等方面存在惡性競爭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市場的混亂。例如,海口港和洋浦港在集裝箱運輸業務上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雙方為了爭奪貨源,常常降價運營,導致港口經濟效益下滑。據統計,2022年海口港集裝箱吞吐量占全省集裝箱吞吐量的 54.8% ,洋浦港占比 45.1% ;2023年海口港集裝箱吞吐量占全省集裝箱吞吐量的比重下降至 44.1% ,而洋浦港占比上升至 55.93% 。[5]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洋浦港降低了單箱成本,導致部分貨源轉移。再如,三亞港與清瀾港均試圖拓展冷鏈物流,但兩地冷鏈倉庫利用率均不足。
此外,港口與港口之間、港口與臨港產業之間聯動發展緊密度不夠,各港口間的信息共享程度較低,無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作業。
由于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各港口在發展規劃上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全省港口一盤棋的發展格局,限制了港口整體優勢的發揮。例如,在航線布局上,各港口缺乏統籌規劃,部分熱門航線出現重復建設,而一些偏遠地區的航線卻無人開辟。
(三)港口集疏運體系不完善
目前,海南省“四方五港”的集疏運體系還不夠完善,公路、鐵路、水路等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不夠順暢,導致貨物運輸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增加。
在公路運輸方面,部分港口周邊的公路等級較低,交通擁堵現象較為嚴重,影響了貨物的快速疏運。例如,海口港秀英港區地處市區,隨著城市的擴張,周邊住宅和居民日益增多,進出港道路擴張困難。在節假日及瓜果綠通運輸高峰期,或大霧天氣導致港口停航時,該港區周邊的濱海大道、麗晶路等常常發生較為嚴重的交通擁堵。大量過海車輛聚集,在延長貨物運輸時間的同時,也嚴重干擾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鐵路運輸方面,海南省的鐵路網絡覆蓋范圍有限,部分港口與鐵路干線之間的連接不夠緊密,缺乏與粵海鐵路的直達專線,鐵路運輸量大、成本低等優勢得不到發揮。發往內陸的大部分貨物需通過公路運輸轉運至海口火車站,增加了物流成本和運輸風險。
此外,島內的交通網絡布局也不夠合理,缺乏高效的快速通道連接各個港口,使得港口之間的貨物轉運和資源調配存在困難。
(四)港口信息化水平較低
數字化時代,港口信息化建設是提升港口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關鍵。近年來,海南省“四方五港”的信息化水平雖有所提高,但與國內外先進港口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港口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滯后,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共享能力較弱,無法滿足港口現代化管理和運營的需求。
例如,一些港口仍采用傳統的人工記錄和紙質單據的傳遞方式,信息錄入不及時、不準確,信息更新不及時導致貨物跟蹤和查詢困難,降低了客戶的滿意度。同時,港口與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不完善,數據交換不順暢,增加了貨物通關的時間和成本。此外,部分港口在智能化設備、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等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智能化水平較低,無法實現港口運營的智能化管理和決策。
缺乏專業的信息化人才也是海南“四方五港”面臨的問題之一。據海南省人社廳統計,2023年,全省高端航運人才缺口達2000人。專業人才的缺乏使得港口在信息化建設和維護方面面臨諸多困難,進一步制約了港口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阻礙了港口的現代化發展和國際化運營。
三、結束語
“四方五港”在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各港口在基礎設施建設、貨物吞吐量、業務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通過對其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本文發現了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港口之間協同發展不足、港口集疏運體系不完善以及港口信息化水平較低等。此外,與國內主要港口相比,海南港口群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23年,海南全省集裝箱吞吐量為327.9萬標準箱,僅相當于上海港(約4900萬標準箱)的 6.7% ;港口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約為 15.2%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 12.8%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了“四方五港”自身的發展,也影響了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進程和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針對上述問題,海南省應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加大對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投人,加強港口之間的協同合作,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提升港口信息化水平,推動“四方五港”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未來,隨著各項問題的逐步解決和一系列發展策略的有效實施,“四方五港”有望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門戶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參考文獻:
[1]海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海南調查總隊.海南統計年鑒202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4.
[2]海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海南調查總隊.海南統計年鑒202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
[3]海南省交通運輸廳.2023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EB/OL].[2024-03-19].https://jt.hainan.gov.cn/xxgk/0200/0202/202403/t20240319_3622555_mo.html.
[4]陳婉婷,劉晉榮.海南港口物流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4,31(06):74-84.
[5]海南省交通運輸廳.2022年海南省交通運輸概況[EB/OL].[2023-02-21].https://jt.hainan.gov.cn/xxgk/0200/0202/202302/t20230221_336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