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伴隨智能設備的發展步伐,創新交互模式已成為改善用戶體驗的核心。作為一種直觀自然的交互途徑,腳步交互逐步應用于健康監測、智能家居、虛擬現實等范疇,但是在設計方面仍面臨著精確性、適應性和反饋的問題。為處理這類問題,本文引入CUBI用戶體驗模型,全面分析腳步交互設計的核心要素與相互關系。CUBI模型強調情境、用戶、行為和交互的緊密聯系,提供系統化的設計支持。本文旨在探討基于CUBI模型的腳步交互設計,分析不足并提出優化策略,提升用戶體驗。
1.CUBI用戶體驗模型概述
1.1CUBI模型的背景與發展
CUBI模型為一種綜合性的用戶體驗分析體系,旨在刻畫與剖析用戶交互過程中的體驗,其核心思想是把用戶體驗當作情境、用戶、行為、交互相互作用的產物。與傳統的模型相比,CUBI更聚焦于外部情境的影響,增強適應性。隨著物聯網與智能設備的發展,CUBI模型被大量應用,為交互設計構建了系統化思考路徑,推動設計創新進程[1]。
1.2 CUBI模型的四個要素
CUBI模型由四個核心要素構成:情境(content)、用戶目標(user goals)、行為與商業目標(business goals)、交互(interaction)。四者共同作用于用戶體驗的構建,情境、用戶目標、行為與商業目標、交互之間的融合邏輯相通(如圖1所示)。
(1)情境(content):對應用戶與系統互動所處的物理、社會或情感環境,包括空間、時間與任務背景。情境影響用戶的反應模式,也影響內容傳達的效率,是激發有效體驗的前提。
(2)用戶目標(usergoals):指用戶在交互中希望實現的目標,如效率、舒適性或情感反饋。設計需從用戶實際需求出發,精準理解其行為與心理特征,打造契合性的體驗路徑。
(3)行為與商業目標(businessgoals):用戶行為(如步態、方向變換等)與系統要達成的商業目標相結合,共同影響交互任務的完成。腳步交互系統需兼顧用戶操作與商業訴求(如健康監測、功能達成)。
(4)交互(interaction):涵蓋輸入、輸出與反饋機制,是用戶與系統之間的動態聯系紐帶。高質量的交互設計需響應迅速、反饋明確,并適應用戶行為的變化,提升整體流暢性與滿意度。

1.3CUBI模型在腳步交互設計中的應用
應用CUBI模型協助設計師從多個角度優化腳步交互,設計時需充分考慮環境光線、地面條件與用戶身體狀態,維持交互的精準無誤與流暢,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用戶群體,創造針對性體驗,實現多元需求。借助CUBI模型的行為分析,可提升系統響應精度和舒適度,保障在各類場景中給出及時的反饋,升級用戶體驗水平。
2.腳步交互現狀分析與問題
2.1腳步交互技術的現狀與挑戰
伴隨智能硬件與物聯網技術的拓展,健康監測、智能家居、虛擬現實等領域正逐步采用腳步交互技術,用戶可借助步態識別與運動傳感器技術,通過步伐與設備進行交互,呈現更為自然的控制辦法2。腳步交互技術仍面臨一系列瓶頸,主要體現為步態識別準確性欠佳、設備適配性弱、反饋機制不健全,尤其在不規則地面、不同光照條件之類的復雜環境里,識別精度往往會受影響,造成交互體驗存在卡頓。
2.2用戶適應性與行為多樣性問題
腳步交互系統面臨的又一難題是用戶適應能力的差異,不同年齡、體型及健康狀況的用戶在使用時的表現存在差異,老年和兒童的步態與年輕用戶有區別,這對交互精度產生了干擾。用戶行為的多樣化提升了設計難度系數,眾多用戶養成了多任務處理的習慣,但既有的系統在復雜情境中的響應能力較差,無法契合多樣化需求]。
2.3環境適應性與硬件設備局限性
腳步交互技術的環境適應表現欠佳,尤其在戶外場景、復雜地面或者惡劣光照條件下,步態識別的精準度呈下降趨勢,制約了此項技術的廣泛應用。步態識別硬件設備有一定局限性,如傳感器精度不達標、舒適度差、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都直接削弱了腳步交互系統的實用性及用戶體驗。
3.用戶需求分析與交互設計實踐
3.1用戶需求分析
在腳步交互設計工作中,精準把控目標用戶需求是促成系統成功的關鍵。在步伐控制相關系統中,用戶希望交互過程自然、直觀,步態與設備無縫配合,回避復雜的學習適應時段,因此腳步交互系統設計應最大程度簡化操作流程,讓用戶迅速掌握操作并享受順滑體驗[4。反饋機制對用戶體驗而言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健康監測與娛樂的應用中,用戶要求系統提供及時、明晰的反饋。開展步態交互期間,用戶除了需要視覺與聽覺反饋外,也希望得到觸覺反饋。鑒于用戶群體需求呈現多樣性,設計應契合不同年齡、體型與健康狀況的要求,系統須依照個體步態的不同,提供定制式交互體驗。
3.2交互設計實踐
結合對用戶需求的分析,腳步交互的設計實踐需從多方面去實施(如圖2所示)。
3.2.1情境感知與自動適應性
借助CUBI模型中的情境(context)要素,設計需考慮不同使用狀況對腳步交互造成的影響。系統要具備情境感知的功能,可按照用戶所處環境自動調節交互樣式,針對復雜多樣的戶外地形,系統可借助調整識別精度以適應地面起伏變化;若處于室內環境,系統則可提升傳感器的精度水平,實現更為精準的步態鑒定。
3.2.2簡化 操作與增強反饋
為增強交互自然性和用戶適應水平,設計宜簡化操作程序,避免繁雜的設置及確認事項。系統可通過用戶步伐變化自動識別其意圖,依據步態立刻實行相應舉措,交互反饋需要迅速且明確。如果用戶的步伐脫離目標軌跡,系統需及時通過震動或聲音進行反饋,提醒用戶予以調整,以保障用戶在交互過程中清晰理解并迅速做出反饋。
3.2.3多模式反饋系統的設計
針對各種用戶需求,設計應給出多樣化的反饋手段,利用顯示屏或燈光等視覺反饋可提示用戶;觸覺反饋是借助震動傳感器給用戶實時提示;聲音反饋是利用語音或音效提升互動體驗。通過這些多模式反饋,用戶在不同情境時可獲最佳交互體驗,保證信息傳達既迅速又清晰。
3.3用戶測試與優化
用戶測試為交互設計完成最終驗證環節,衡量設計的可實施性和實際成果,給后續優化給予數據方面的支持。測試需涉及不同年齡、健康狀況與多樣背景的用戶群體,保證系統在多種情形中的表現質量。在測試進行階段,應采集用戶對系統精度、反饋及時性等作出的評價,依據量化指標(如任務完成率、系統響應速度)實施評估。按照測試的最終結果,設計師可有針對性地優化步態識別精度、強化反饋機制體系等。交互設計應呈現可持續優化的特性,隨著技術進步與需求變化不斷優化系統,增進用戶體驗感。

4.用戶測試方案設計
4.1測試目的與目標
在腳步交互設計的開發階段,用戶測試意義重大,目的是驗證設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確保系統能實現用戶訴求并順利開展工作。測試的根本目的是評估步態識別的精度、響應速度、適應性與用戶體驗。評估腳步交互系統在運動、健康監測、娛樂等不同使用情形下的性能表現,可為后續優化工作提供數據支撐,保證系統契合技術相關要求,還可依據用戶需求達成最優體驗8。
4.2測試方法與實施
本次用戶測試在智能交互實驗室開展,實驗環境為安靜、無遮擋的平整空間,模擬室內常見使用場景。所用設備為集成慣性傳感器的智能鞋墊原型,系統通過藍牙連接分析平臺。測試聚焦4個方面:步態識別準確性、反饋速度、環境適應性、用戶滿意度。定性訪談共邀請8名用戶,涵蓋18至60歲年齡段;問卷發放30份,回收27份,回收率達 90% 。調查內容涉及交互舒適度、反饋理解度、適應時間等,詳細數據見表1。
(1)定量測試。收集用戶執行任務進程時的數據,涵蓋步態識別精準度、任務完成比率、交互順暢程度和系統響應時長等,評判系統在精度和效率上的表現優劣,設計師利用這些數據對用戶操作情況加以量化,找出系統在步態識別與實時響應方面的潛在瑕疵。
(2)定性測試。通過用戶訪談、問卷調查、現場觀察等途徑收集用戶主觀反饋,尤其是在交互直觀性、反饋及時性與舒適性層面,訪談和調查有利于展現用戶在實際使用環節中的體驗、疑惑和改進建言,進一步對腳步交互設計加以優化。
4.3數據分析與評估標準
收集的數據是交互設計優化的基礎支撐,設計師應通過統計分析對數據進行整理,定量測試結果通過圖表與對比分析來呈現,協助識別步態精度以及反饋及時性的相關問題,若識別精度欠佳,可對算法進行優化或添加傳感器[]。定性測試依靠分析用戶反饋,認定普遍問題及需求變化,為交互設計調整提供依據。數據分析顯示,不同使用場景對交互反饋方式和識別精度的要求存在明顯差異,醫療與健康監測場景中更強調反饋的穩定性和精度,而健身與娛樂場景更關注系統響應速度與互動節奏。部分用戶反饋系統反饋不夠明確,存在延遲現象,影響交互流暢度。健身和游戲類用戶的滿意度較高,說明操作模式更貼近其需求。系統應結合使用目的,提供可調節的反饋形式和靈敏度設定。評估標準涵蓋響應速度、流暢性、滿意度與錯誤率等多維指標,需根據使用情境優化設計,提升整體適應性與體驗一致性。
結語
基于CUBI模型的腳步交互設計研究,為用戶體驗的提升給出了理論與實踐的引導。通過對情境、用戶、行為、交互的分析,本文對腳步交互的現狀與問題進行探討,并且給出革新的辦法,在用戶需求分析期間,重視交互的直觀表達、反饋的及時有效性和個性化的設計理念,用戶測試方案為后續的優化提供了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潘燁,李韶旭,譚帥,等.數字人風格 化、多模態驅動與交互進展[J].中國圖象圖 形學報,2025,30(2):334-360.
[2]顧穎,高矚.基于用戶體驗的AR-HUD交互界面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2025(5):74-78.
[3]諶濤,陳永欣.CUBI模型視角下的女性療愈空間用戶體驗研究[J].包裝與設計,2025(1):106-107.
[4]董小卿,白澤鵬.基于CUBI模型的KG音樂商業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4(3):73-75.
[5]王陽,劉正捷,柳曉芳,等.用戶通知交互行為與運動狀態關系研究[J].軟件導刊,2022,21(12):104-109.
[6]韋彥欣,楊勤.基于CUBI用戶體驗模型的交互式科普展項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7):66-68.
[7]喬一丹,陳登凱,朱夢雅,等.基于多層次用戶需求的設計方法知識推送策略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21(7):117-127,161.
[8]金晶,鮑懿喜.基于CUBI模型的女性健身俱樂部用戶體驗設計研究[J].設計,2020,33(23):20-22.
[9]吳垠,黃新,陳鵬.運動模糊圖像交互式恢復研究[].現代計算機,2020(26):52-59.
[10]丁滿,王宇軒,亢婧璇.基于CUBI模型的移動端APP敏捷用戶體驗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2(7):112-114.
作者簡介:周榮,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智能交互設計;通信作者:張偉華,碩士研究生,教授,20010411@dlnu.edu.cn,研究方向:智能交互設計。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物活化智能傳播研究(編號:0444202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