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低頻電療儀結合間歇性有氧訓練對患側肌力及步態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醫院收治的1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70例,常規康復訓練)與干預組(常規康復訓練+低頻電療儀+間歇性有氧訓練),均連續干預8周。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8周后的肌力[徒手肌力評定分級(MMT)]、步態[威尼斯步態分析量表(WGS)]及肢體功能[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結果 干預8周后干預組肌力分級優于對照組,患側站立相、足趾離地、患側邁步相、患側足跟著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8周后,干預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低頻電療儀結合間歇性有氧訓練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患側肌力,改善其步態,增強其肢體功能。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低頻電療儀;間歇性有氧訓練;肌力;步態
偏癱是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會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給其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1~2]。康復訓練是改善腦卒中偏癱的有效方法,可促進部分受損神經功能恢復,但康復時間較長,且總體康復效果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3~4]。本研究旨在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低頻電療儀結合間歇性有氧訓練對患側肌力及步態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醫院收治的1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70例)與干預組(70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
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5];病情處于穩定期;發病時間在6個月以內;存在單側肢體偏癱;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出血傾向;合并嚴重心、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呼吸系統疾病,不耐受間歇性有氧訓練;合并嚴重皮膚感染或損傷,無法接受低頻電療儀治療;存在截肢、骨折、關節畸形等其他影響步態功能的因素;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重癥疾病;合并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穿衣、洗漱、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并循序漸進地進行坐位訓練、床上運動(關節主動活動、關節被動活動、橋式運動等)、下床活動(扶墻站立、扶欄桿緩慢行走)及平衡運動(雙足站立、單腳站立)等功能訓練,每次訓練60 min,1次/d。連續干預8周。
1.2.2 干預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低頻電療儀+間歇性有氧練訓
(1)常規康復訓練同對照組。(2)低頻電療儀。采用低頻電療儀(翔宇醫療,XY-K-SISS-A型)對患者進行低頻電刺激,常規消毒患側上肢、下肢肌肉部位,貼上電極貼片,調節電流強度,選擇連續波模式,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夠感受到肌肉收縮為宜,每次30 min。(3)間歇性有氧訓練。采用德國RECK TECHNIK GMBH &CO KG公司的VIVA2型智能運動系統進行下肢踏車有氧運動,開始訓練時選擇仰臥位,在系統牽引下進行鍛煉。待患者可維持坐位平衡時,指導其進行坐位踏車訓練,訓練強度由低到高,訓練心率控制在較靜息狀態增加10~20次/min,每次訓練10~20 min,休息10 min
再進行下一組訓練,每次訓練2~3組,1次/d。連續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
(1)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評定分級(MMT)[6]評估患者干預前和干預8周后的肌力。無可感覺到的肌肉收縮為0級;可觸及輕微肌肉收縮,但無關節活動為1級;在消除重力姿勢下可做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為2級;可抗重力做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為3級;可抗重力和一定阻力的運動為4級;可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運動為5級。(2)步態:采用威尼斯步態分析量表(WGS)[7]評估患者干預前和干預8周后的步態,該量表包括患側站立相
(5個項目)、足趾離地(2個項目)、患側邁步相
(6個項目)及患側足跟著地(1個項目)4個維度,共14個項目,總分14~45分,評分高表示步態異常嚴重。(3)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8]評估患者肢體功能,評分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肌力比較
干預8周后干預組肌力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步態比較
干預8周后干預組患側站立相、足趾離地、患側邁步相、患側足跟著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前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干預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早期受損神經具有很好的可塑性,經過合理的康復治療可顯著改善肢體功能,緩解肌肉痙攣[9]。低頻電療儀通過低頻電刺激引起肌肉收縮、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0]。間歇性有氧訓練是指在有氧狀態下通過間歇康復訓練提高患者訓練耐力,增強肌肉對有氧環境的適應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8周后干預組肌力分級優于對照組,表明聯合康復方案可提高患者肌力。低頻電療儀通過低頻電刺激對神經肌肉接頭產生作用,加速神經脈沖傳遞,促進神經系統重構與再生,增加肌肉氧供應和血流量,促進肌肉代謝,改善肌肉功能。低頻電刺激還可對肌纖維產生作用,引起肌纖維收縮和去極化,增加肌肉耐力和收縮力,抑制肌肉纖維化和萎縮,從而增強肌力。間歇性有氧訓練是一種以周期變化的運動頻率、運動強度為主要手段的康復訓練模式,可調控大腦皮層興奮性,增強健側腦運動控制能力,減少健側腦對患側腦的抑制作用,緩解肌肉痙攣,從而增強肌力。
步態異常、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主要病理改變,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觀察步態及肢體功能變化是評估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重要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8周后干預組患側站立相、足趾離地、患側邁步相、患側足跟著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康復方案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增強肢體功能。低頻電療儀可模擬神經沖動,促使肌肉產生被動舒張和收縮,提高肌肉運動能力;同時可刺激皮膚、肌肉深層感受器,增強感覺輸入,改善感覺反饋,增強運動協調能力,從而改善步態異常和肢體功能障礙。間歇性有氧訓練可增加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和紅細胞數量,提升血液氧運輸能力,增加氧供應,促進神經元再生、神經突觸重構和突觸形成,增強步態穩定性,減輕肢體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低頻電療儀結合間歇性有氧訓練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患側肌力,改善其步態,增強其肢體功能。
參考文獻
[1]張譯尹,張健,王東巖,等.頭部電針結合屈伸肌交替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24,40(3):7-12.
[2]龍耀斌,農飛玉,黃雅琳,等.腦卒中偏癱下肢表面肌電信號樣本熵用于痙攣性肌張力量化評估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3,38(10):1379-1384.
[3]張禹,鄒家莉,李曉潔,等.川平法聯合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上肢運動功能障礙[J].新醫學,
2024,55(8):594-600.
[4]王萍萍,藍美潔.低頻電療儀結合間歇性有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患側肌力及步態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
2025,52(2):164-167.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等.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9,51(9):666-682.
[6]楊鵬,孫麗紅,韓雪晶,等.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老年人下肢肌力手持式肌力測試儀評估[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7,23(10):1203-1208.
[7]胡楠,盧茜,李軍,等.兩種步態量表在腦卒中偏癱步行評定中的評測者間信度[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5):549-551.
[8]陳瑞全,吳建賢,沈顯山.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5(4):519-521,522.
[9]東妍,韓亞杰.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肢體康復鍛煉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2,19(19):2707-2710.
[10]孫曉燕,陳艷麗,顏亞博,等.低頻電刺激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效果及運動功能、自我效能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3,23(14):2750-2753,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