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檔案編研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作為高校歷史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重要載體,檔案編研工作不僅關乎學校記憶的保存與傳承,還直接影響學校發展決策、教學質量提升及文化傳承的深度與廣度。
由于傳統檔案編研模式在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及成果傳播等方面存在諸多局限,難以滿足新時代高校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探索集成管理模式下的高校檔案編研創新路徑,成為推動檔案事業現代化轉型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內涵與研究進展
1.內涵
高校檔案編研工作以檔案資源為基礎,緊密結合學校發展歷程及重大事件,通過“編”與“研”的深度融合實現檔案價值的深度開發。“編”指系統梳理、規范著錄檔案資源,運用編目、編寫和編纂等手段形成多樣化的信息產品;“研”則基于整理成果,深入探究檔案的歷史內涵與情報價值,涵蓋工作規律總結、史料考據、校史編纂及情報分析等核心任務。二者相輔相成,促進檔案信息的精準提煉與深度加工,最終產出兼具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的編研成果。該成果不僅為學校建設提供決策支持,還在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層面發揮重要作用,形成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完整閉環。
2.研究進展
近年來,高校檔案編研領域在政策驅動下實現飛躍式發展。編研團隊不斷壯大,專業素養提升,奠定了檔案工作的堅實基礎。2023年末的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聚焦AI技術,推動編研模式創新,超八成高校已嘗試將AI融入編研流程。編研成果量質齊升,涵蓋傳統文檔、多媒體、網絡數字檔案等多元領域,展現高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服務功能精細化、個性化,助力學校決策、教學質量提升及文化傳承。數字化趨勢顯著,如安徽大學構建的數字記憶平臺,利用智能系統高效處理歷史照片檔案,為學術、教學及文化傳播開辟新路徑,項目成果豐碩,訪問量激增,成為校園文化繁榮的推動力。
二、制約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發展的現實困境
1.編研形式單一化
高校檔案編研工作正遭遇形式單一化的嚴峻挑戰,局限于傳統的文獻匯編與史志編纂模式,缺乏創新多元化發展,不僅限制檔案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效能,還削弱了編研成果的傳播效果和吸引力。單純依賴文字資料的呈現方式,缺乏視覺與互動元素的融入,難以吸引公眾尤其是學生的關注與參與,無法滿足其對多元化信息獲取的期望。同時,編研內容過于集中于歷史事件與名人事跡,忽視了對檔案獨特價值及深層背景的深入挖掘,制約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在成果傳播上,過度依賴學術論文與報告等傳統途徑,忽略了媒體與多元平臺的潛力,進而限制了編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和綜合效益的釋放。
2.創新動力不足
傳統檔案管理觀念,尤其是“重藏輕用”的思維定式,加之領導層對編研工作的緊迫性認知不足,阻礙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有限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投入難以支撐創新實踐的深入。同時,資源整合的局限成為另一大障礙,校際合作壁壘森嚴,檔案管理系統、元數據標準及數據格式的不統一嚴重制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的效率,導致校外優質檔案資源未能充分利用,校內外融合編研的深度與廣度亟須拓展。這些因素共同制約了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發展,迫切需要打破現有框架,激發創新活力。
3.檔案編研開發水平滯后
數字化時代,高校檔案編研開發面臨顯著的水平滯后問題。盡管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檔案工作的必然選擇,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高校在檔案編研開發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缺乏專業化的機構與團隊作為堅實后盾,導致編研開發工作浮于表面,缺乏系統性規劃與深入研究。在這種現狀下,檔案工作往往被置于邊緣位置,其作為歷史文化傳承重要載體的核心價值難以得到充分展現,成為制約高校檔案事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因素。
三、集成管理模式下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思維創新
1.數字思維引領編研效率提升
在集成管理模式下,數字思維成為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核心驅動力。選題階段,數據導向的論證機制取代傳統經驗判斷,精準對接校內外需求,緊貼時代脈搏與前沿學術,確保選題的時代性與針對性,顯著提升編研成果的社會價值與學術貢獻。在素材收集方面,數字技術賦能,實現智能化抓取與轉化,從多渠道匯聚豐富資源,將非結構化數據高效轉化為可編輯數字資產,拓寬素材邊界。在加工過程中,內容管理與多媒體技術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有序化、形式多樣化與可視化呈現,增強編研成果的可讀性與傳播力。最終,數字思維推動成果創新,通過跨學科合作與資源共享,激發原創性、前瞻性編研項目的誕生,不僅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品牌,還為社會進步貢獻智慧力量。
2.集成管理模式下技術創新驅動編研模式升級
高校檔案編研應積極擁抱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及5G等前沿技術,以技術創新為引擎,推動編研模式的深刻變革。大數據技術助力檔案數據的精準收集、高效處理與智能分析,提升選題針對性。人工智能技術則實現編研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編研效率,區塊鏈技術確保編研過程的安全可信。而5G技術則加速了編研成果的高效傳播。這些技術的應用共同構建起智能、高效和安全的檔案編研新生態。
3.檔案編研與學校中心工作同頻共振
高校檔案編研工作需深度融入學校核心事務,圍繞教學、科研和管理等職能展開。編研選題應緊扣學校發展重點,涵蓋校史校情、統計數據和名人名師等領域,為戰略規劃、重大活動及對外宣傳提供信息支撐。通過與教學科研部門協同,系統梳理學科發展脈絡,挖掘特色資源,助力學科建設與科研創新。
4.構建跨界協同的編研新生態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編研工作需突破傳統框架,構建開放共享、跨界協作的新生態。一方面,加強校際檔案部門聯動,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地方發展需求,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編研格局。通過整合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推動編研工作創新發展。
四、基于集成管理模式的高校檔案編研創新研究
1.構建開放協同的跨界編研工作新機制
在集成管理模式的推動下,高校檔案編研工作迎來變革機遇,需打破資源孤島,構建開放協同、跨界融合的編研新機制。此機制聚焦于跨學科知識融合、跨部門資源整合及跨機構緊密合作,旨在高效整合并深度挖掘檔案資源。通過此創新模式,檔案編研工作將實現全面創新,促進資源高效利用與編研質量提升。
具體而言,高校檔案部門應主動擔當,作為構建新機制的核心驅動力,構建多部門協調聯動的組織架構。這要求檔案部門積極發揮引領作用,聯合校內教務處、科研處、圖書館及博物館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成立跨部門的編研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需緊密圍繞檔案事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強化頂層戰略規劃與制度建設,明確各參與方的職責分工與協作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討并科學部署重大編研項目及數字化建設的關鍵任務。
在此基礎上,高校檔案部門還需積極拓展校內外合作網絡,深化與校內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合作,同時主動尋求與校外高水平高校、地方檔案部門及研究機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共享編研資源以及聯合舉辦學術活動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與成果共融,共同推動檔案編研工作的深入發展。此外,新機制應充分融入“互聯網 + ”的時代理念,創新多元主體參與的編研工作模式。高校檔案部門應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云計算及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開放式的編研工作平臺,廣泛吸納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檔案編研的全過程。通過項目策劃的眾智匯聚、資源采集的眾包共享以及成果展示的多元互動,不僅能夠有效拓寬編研工作的視野與思路,還能顯著提高檔案編研成果的社會認知度與影響力。
2.塑造數智時代的高素質編研人才梯隊
在集成管理模式下,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深度與廣度,依賴于具備高數字素養與跨學科能力的編研隊伍。為此,高校檔案部門應秉持“人才強檔”戰略,致力于打造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專業化編研人才梯隊。
優化編研人才知識結構是當前首要任務。以行業需求為指引,制定精準培養策略,選拔業務骨干前往頂尖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深造。深造內容廣泛覆蓋檔案學、計算機科學及數據科學等前沿交叉領域,目標在于培養其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及跨學科的融合創新能力。針對在職編研人員,著手實施數智技能提升計劃,定期組織開展數據思維、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與數據可視化等專題培訓活動。通過此類培訓,確保編研團隊成員能夠緊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切實提高數字信息處理與分析能力。
此外,建立健全人才激勵與發展機制是激發編研隊伍創新活力的關鍵。通過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與職稱晉升路徑,不僅能夠有效評估編研成果的價值與貢獻,還能為優秀人才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促進編研隊伍內部的良性競爭與共同進步,為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3.深化多模態檔案大數據的集成
高校檔案體系具有多模態復雜性特征。深化檔案大數據的集成治理,成為推動數字化編研創新的關鍵路徑。此項工作聚焦檔案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標是促進多源異構數據深度融合與高效利用。
首先,構建檔案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框架。高校檔案機構需制定詳細的數據匯交管理規范,加強跨部門協作,確保檔案資源定期歸集與集中管理。將檔案系統融入數字校園平臺,實現檔案與教學、科研及管理數據的實時交互和深度融合,構建資源豐富、關聯緊密的數據環境,為編研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創新檔案組織管理模式,建立綜合性檔案資源大數據中心。該中心整合紙質、電子檔案及數據庫等檔案形態,運用數據清洗、映射及關聯技術,實現異構數據的集中整合與統一管理,構建主題明確、結構清晰的數據庫體系,為編研工作提供豐富且高質量的數據支持。
最后,加強大數據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體系,采用先進技術手段保障數據傳輸、存儲和使用的安全性與隱私性。同時,明確數據權屬,加強知識產權尊重與保護,防范數據濫用與非法傳播,為檔案編研工作的持續創新與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與制度支撐。
4.構建智慧檔案新生態
在高速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流通模式的碎片化特征日益顯著,為高校檔案部門的轉型升級開辟了新路徑。面對這一契機,檔案部門需深度融合數據驅動的智能分析技術,深度挖掘檔案數據的內在價值,實現歷史信息的精準提煉與高效利用,為學校的戰略規劃、重大項目決策及校史編纂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與智力支撐。
為此,應構建“智慧檔案”新生態,打造一個集檔案展示、知識檢索和互動交流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不僅集成了多元化的服務功能,還創新性地推出了面向師生的定制化編研產品,如在線專題檔案庫與個性化服務包,通過豐富的服務供給形式,優化用戶體驗,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應積極擁抱新技術,將虛擬展廳、數字文創等前沿元素融入檔案編研工作中,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名人師友檔案與校史珍貴資料,讓檔案資源煥發新的生命力。通過數字化手段,講述學校的獨特故事,弘揚校園文化,不斷增強師生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為校園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5.推進高校檔案編研數據化進程
在集成管理框架下,高校檔案編研正邁向數據化、智能化的新階段。數據化編研作為核心,深化了檔案原材料的數據化進程,構建了結構化、標準化的數據對象體系,為知識提取、語義表達與智能化計算提供了堅實基礎,推動了檔案管理與服務的現代化轉型。人機互動的編研流程,從任務規劃到成果發布,實現了高度自動化與智能化,通過數據清洗、組織、模板調用與自動化校對,有效提升了編研效率與質量。檔案數據化編研系統功能參考模型則圍繞調用、組織和輸出三大核心操作,輔以規則管理、系統管理、數據流與工作流管理,全面支持編研流程的實施與結果管理,確保了編研工作的規范性與高效性。該模型不僅促進了檔案知識的結構化整合與快速檢索,還通過多元化數據產品的發布,拓寬了檔案知識的傳播與利用渠道,為高校檔案編研工作注入新活力。
五、結語
集成管理模式為高校檔案編研工作帶來了深刻的變革與創新機遇。通過數字思維引領、技術創新驅動與學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及構建跨界協同編研新生態,高校檔案編研工作實現了從單一化向多元化、從低效向高效的轉變。隨著智慧檔案新生態的構建與完善,高校檔案編研工作將進一步釋放其內在價值,為學校發展、文化傳承及社會服務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支撐。同時,還要求檔案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緊跟時代步伐,勇于探索與實踐,共同推動高校檔案編研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可,周夢瑤,彭均.敘事增強檔案數字編研服務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向——以高校大思政數智資源建設為對象[J].檔案管理,2024(03):69-71.
[2]黃卓歆.關于加強高校審計檔案利用工作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檔案,2024(02):111-113.
[3]馬會超.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檔案的編研開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08):79-83.
[4]胡曉彤,董漢良.數字賦能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理念與策略創新研究[J].山西檔案,2024(02):50-52.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