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1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進行公開通報,其中首次出現了盲目引進項目、浪費財政資金案例。
通報中提到,江西省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原黨組書記、主席劉俊福在擔任撫州市臨川溫泉景區黨工委書記期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加論證短期內盲目引進打著生態發展等旗號的特色小鎮項目,投入大量資金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因脫離當地發展實際,上述特色小鎮項目大面積爛尾,造成土地閑置、資金浪費。
曾經,特色小鎮被不少地方視作拉動經濟的“財富密碼”,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引進此類項目招商引資、激活旅游經濟。然而現實中,部分地區在開發時疏于深挖本土文化資源,將古鎮街巷、民俗展演、流行熱點等元素簡單堆砌,甚至直接復制其他地區的建筑風格與商業業態;加之急功近利的政績考核壓力,迫使項目在規劃階段便追求“短平快”落地,壓縮文化調研與特色孵化周期。最終,一些特色小鎮淪為了“商業復刻品”,本被地方政府寄希望成為標志性工程的項目,成為了“無效工程”。
政績沖動后的“空城潮
資超50億元的小鎮開發協議。項自規劃中,將溫泉資源與康養、文旅、商業地產簡單拼湊,甚至直接照搬外地“溫泉小鎮\"的設計圖紙,完全忽視當地常住人口不足20萬、旅游市場承載力有限的實際情況。
隨著企業因資金鏈斷裂陸續退出,已建成的部分基礎設施因缺乏后續維護,不到三年就出現路面開裂、管網老化等問題,周邊300余畝土地長期閑置,成為當地有名的“傷疤工程”。這一事件并非孤例,而是特色小鎮從受到狂熱追捧到集體遇冷的縮影。
江西撫州的特色小鎮爛尾事件,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在項目引進中的政績沖動。根據媒體調查,劉俊福任職期間,為追求“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的政績亮點,在未進行充分市場調研和文化資源評估的情況下,先后與3家企業簽訂總投
特色小鎮概念可追溯到2014年浙江云棲小鎮的誕生,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聯合發文推廣后,“地產 + 文旅\"的發展模式迅速成為全國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香悖?!薄=刂?018年,全國國家級、省級創建的特色小鎮項目就超過2000個。這一階段,地方政府將其視為拉動GDP的捷徑,短時間內集中上馬大量項目,特色小鎮呈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這種粗放式擴張很快暴露出問題。許多小鎮在外觀建設上投入大筆資金,卻并未深入融合本地文化特色,招商也并不給力,建成后并未給當地帶來想象中的旅游收人,文化體驗的缺失讓這些小鎮很快淪為追求政績的犧牲品。
特色小鎮的“空城困局\"并非孤立現象。湖南常德桃花源古鎮耗資50億元,如今卻因過度商業化和運營不善,導致絕大多數商鋪關門;云南昆明恒大龍泉古鎮拿地近5年未開發,144畝土地被列為閑置用地,“文旅新地標\"淪為雜草叢生的荒地。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部分地方甚至為追求“標桿效應\"不惜觸碰紅線:東部某縣級市規劃了一個占地13平方公里的新區,提出將該新區建設成“長三角和珠三角休閑度假基地”,但竣工兩年僅招引3家企業入駐,數十棟高樓空置。文化和旅游部還曾通報,云南省廣南縣八寶壯鄉小鎮觸碰生態保護紅線,被淘汰出創建名單,并退回省級財政部門此前補助的1000萬元啟動資金。這些項目看似“高大上”,實則脫離實際,成為地方的負擔。
其實,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曾啟動特色小鎮規范整改,將兩批國家級特色小鎮更名為“全國特色小城鎮”,當年底就淘汰整改419個“問題小鎮”,試圖糾正“重建設、輕運營\"的偏差。但特色小鎮作為地方標志性工程的吸引力仍未褪色,部分地方仍將特色小鎮視為土地財政工具。
功利主義不是“無效工程”的唯一罪魁
特色小鎮建設本應是長期系統工程,需經歷產業培育、文化挖掘、客源積累等階段。但從立項信息以及各種披露的消息來看,許多特色小鎮項目從規劃到落地周期甚至不足2年。記者在采訪地方文旅部門有關負責人時了解到,許多小型旅游景區甚至轉變主題之前僅用幾個月進行策劃,根本無暇進行深度文化挖掘和產業布局。這種現象的背后,是文化辨識度的喪失和同質化競爭的加劇。
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中,文旅小鎮占比達 63% ,主題重復率超 50% 。云南某地曾規劃建設10個“民族風情小鎮”,最終因定位雷同僅3個存活。許多特色小鎮為追求短期收益,將文化展示區直接轉化為商鋪招租區,使文化資源淪為商業附庸。
“短平快”思維在許多小鎮項目中都有所體現。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為了追求快回報,許多特色小鎮對本地歷史文化資源視而不見,只簡單復制外地建筑風格和商業業態,將文化元素當作營銷噱頭。拆除原生民居,新建仿古商業街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少新建古城的主要經營內容已經被連鎖網紅餐飲和快消品牌占領,本地老字號商鋪被擠兌、遷出的情況并不罕見,“披著古鎮外衣的商業綜合體”成了游客最多的吐槽。
有干部認為,這或許與部分領導的“任期政績”壓力有關,現行考核體系中,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額等指標仍占較大權重,促使地方政府更傾向于上馬體量大、見效快的房地產和基建項目。
而在項目審批環節,則存在“重招商、輕評估\"現象,對企業資質、資金實力、運營能力缺乏嚴格審核。江西撫州案例中的投資方,有2家企業并無文旅項目開發經驗,僅因承諾“高投資、快落地\"就獲得土地劃撥和財政補貼。浙江瑞安湖嶺花100億元打造的溫泉小鎮項目中,開發商在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下仍獲得了土地和貸款支持,最終項目爛尾。
在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還普遍缺乏動態監管機制,有的地方對項目進度、資金使用、市場風險等情況失察,直到企業撤資、項目停工才發現問題。據媒體報道,中部一縣曾經投資4億元建設文化博覽園,將其作為重點工程打造,規劃了大量用地。然而,自然資源部門調查發現,該項自僅取得用地手續36.21畝,違法占用基本農田243畝。因違規用地,項目被要求整改復耕,僅填湖一項就要花大量資金。此外,由于缺乏退出機制和資產盤活渠道,天量爛尾項自形成“處置難”僵局,部分地方不得不再次投入資金對項自進行整改修正,造成二次浪費。
“無效工程”如何變回“有效工程”?
特色小鎮并非一無是處,樹立正確思維,類似的無效工程也可以避免、優化。但需要明確的是,“有效工程\"必須建立全鏈條監督的長效機制,只有政績沖動讓位于科學規劃,才能實現“以產興鎮、以鎮促產\"的良性循環。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切實選準選好項目,管好用好資金,防止低效無效投資”,并強調要“加強全過程監管,嚴禁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這與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形成政策呼應?!疤豳|增效”正成為各地開發工程項自的關鍵詞之一,如何加大對政績工程的監督、糾治也成了當前破解“無效工程”問題的核心命題。
記者看到,從去年開始,各地紀委監委加大了對盲自決策、違規審批等行為的問責力度。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在總則中,新增對黨組織和黨員“切實踐行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的要求。在分則中,新增第五十七條,將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行為由違反群眾紀律調整到違反政治紀律,并規定為從重或者加重處分情形。
在與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查處無效政績工程問題時,從群眾信訪舉報中反映強烈的“爛尾工程”人手通常會有收獲。領導干部落馬后,常留下爛尾的閑置工程,這些工程往往存在“一把手”強力推進、缺乏科學論證倉促上馬、實用性差等特點。據桂林市紀委監委有關干部介紹,在查處桂林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某某案過程中,發現李某某未經充分調研論證,就實施戶外營地項目建設,僅建成3處樣板間,投入的建設資金都打了“水漂”。
一些地方也在整改實踐中逐漸探索出有效路徑。比如江蘇蘇州組織專家團隊對本地非遺技藝、傳統產業、歷史典故進行深度挖掘,提升游客復購率;浙江杭州建立“紅黃藍”三色預警機制,對投資進度滯后、招商效果不佳的項目及時介人整改,盤活停滯項目,使“沉睡資產”重煥生機。
將\"無效工程\"變回“有效工程”,本質上是發展理念的轉型。真正的政績,不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而在百姓認可的□碑中;不在招商引資的合同上,而在產業發展的肌理里。唯有敬畏市場規律、尊重文化根脈、堅守為民初心,才能讓特色小鎮成為承載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的活力空間,而不是政績工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