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全媒體記者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重慶、江蘇、浙江、湖北、陜西等省(市)多地敞開黨政機關大門,向游客提供免費停車位,還開放政府食堂,為游客提供“分量足、風味地道、價格實惠、品質安全\"的美食。
其實,地方政府拆除機關大院圍墻,或者開放機關大院,早已不算新聞。有的地方的機關大院甚至從來就沒修過圍墻,如去年爆紅的安徽省石臺縣,縣委、縣人天、縣政府、縣政協辦公樓建成近60年來沒有院墻、沒有門禁,一直對群眾全面開放。
近年來,黨政機關拆除圍墻、開放公共資源的實踐,已從“節日應急\"走向“常態共享”,其內涵也從物理空間的開放延伸至服務與治理理念的重構。從“閑人免進\"到“歡迎打卡”,從“假日限時\"到“全年無休”,這場治理的變革正在重新定義基層政府與民眾的關系。
“拆圍透綠”,地方政府各顯神通
圍墻高聳、大樓威嚴冷峻、門禁森嚴,大院內外涇渭分明。種種元素構成了群眾對地方政府莊嚴肅穆的“刻板印象”,這道墻也拉遠了地方政府與群眾間的距離。
古代的政府大院“衙門”,是朝廷派駐地方的統治機構,并不為地方老百姓提供服務,這導致其往往具有權威、神秘等色彩。但在現今基層治理體系中,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一直是重中之重,政府天院是黨政機關辦公場所,也是服務人民群眾的“主場”。如何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不少地方選擇了“拆圍透綠”。
在甘肅省隴南市,開放式單位、開放式庭院比比皆是。據當地干部介紹,自2008年“5·12\"地震重建后,當地市政大樓不再有圍墻,此外,公安局、市場監管局等政府單位也都不見圍墻、圍欄,而是用綠地、花墻織就的柔性綠化帶,與城市公共空間無縫銜接。當地西和縣政府2016年拆掉圍墻,原來的政府天院變成了群眾活動的公共場所,老人在政府大院里跳廣場舞,孩子們在政府大院嬉戲打鬧。今年春節期間,群眾站在西和縣政府天樓前圍觀社火表演的照片還走紅網絡,成為干群和諧共處的生動寫照。
磚石圍墻化作了綠地花墻,打破了傳統政府大院的封閉形象,樹立了開放、親民的典范。當政府大院不再門禁森嚴,而是融入生活的公共空間,物理距離消失后,心理隔閡也在潛移默化中消散。
2022年,河南省信陽市委、市政府大院圍墻拆除后,市民爭相游覽參觀,不少市民在政府大樓前散步、聊天、遛娃。原來,當年7月上旬,就有市民發現,當地市委、市政府開始拆除柵欄,院內部分區域還劃好了停車位,設置了新能源充電樁。信陽市委書記蔡松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公園或者說開放式的辦公場所,供群眾休憩、停車、活動。\"而對于安保工作安排,他表示,“正常工作,正常開展,沒什么影響。”
去年,安徽省舒城縣開放機關大院,縣長王萬喜表示,大院會繼續開放,舒城縣政府大院一直以來都是開放的??h政府大院設有門衛,但門衛對來訪人員不會阻攔。天院里可以免費停車,門衛的主要工作是協調來訪人員規范停車。
在山東,多個鄉鎮開放政府大院給農民曬糧。去年6月,山東省樂陵市楊安鎮發布通知稱,在四處黨群服務中心、各村村委會院落(門前)各村文化廣場、楊安鎮派出所為群眾提供公共晾曬場地,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近年來,多地均有類似\"無圍墻政府\"制度,一旦推行,往往會引起廣泛關注,繼而成為“網紅城市”。還有一些地區,雖未拆除圍墻,但主動開放了門禁,免費開放內部停車場、衛生間,提供免費熱水,部分地區還開放了機關食堂。
今年“五一\"期間,多地政府食堂爆紅,餐點未到便已有游客早早排起長隊。浙江省衢州市早在五年前便已嘗試過在“五一”假期開放機關食堂,今年,當地政府食堂再次面向社會開放,為游客提供18元3個菜的自選套餐,還準備了兔頭、水晶糕等衢州特色風味小吃。當地市區機關、事業單位內部共46處公共停車場也實行免費開放。
還有特別推出榮昌鹵鵝、黃涼粉等20余道“榮昌味道\"小碗菜的重慶市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游客將車免費停在政府大院后,便可進入食堂“一站式”品嘗榮昌本土特色美食。該食堂經理吳娜介紹,平時每天就餐人數800余人的重慶榮昌政府食堂,“五一\"假期首日為近7000名游客提供了餐食,5月1日當天晚間甚至還緊急調集了近500斤榮昌豬肉才保證了供應。
這種“網紅現象”并非偶然,看似細微的便民之舉打破了政府大院的封閉,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便是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最好認同。
拆墻與否,不能“一刀切”
也應該看到,部分地方的機關大院拆圍墻只是形式主義,門禁仍然森嚴,群眾進出仍不方便,久而久之,群眾“自發\"不去政府大院了,有人追問,這豈不是沒有圍墻還勝似有圍墻?還有人質疑,拆圍墻時浪費了一大批人力物力、產生了許多垃圾,萬一未來出現新政策,又來一個重建工程,這豈不是浪費?
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了實際案例。此前,記者前往某地采訪時,了解到當地曾推行并宣傳過“拆圍透綠”,且在宣傳中,當地表示“市縣鄉三級黨政機關已全部‘拆圍'”。當記者實地走訪當地多個政府機關卻發現,當地市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已用綠化帶將單位重新圍了起來,有的單位甚至專門種植了較為高大、密集的綠化帶。綠化帶密不透風,將單位遮擋嚴實的同時,綠化帶內部還圍上了一圈嚴密的綠色的鐵絲網。機關大院的圍墻拆了又裝上鐵絲網,民眾仍日無法進入天院,那又何必拆了又建呢?
記者隨即走訪附近商戶,店主表示雖然記不住具體時間,但該單位的高墻雖已拆除多年,可“綠化墻”也存在了多年。“前面不遠處就有公園,休閑還是愛去那里,一般不會選擇政府大院?!鄙虘粜£愓f。在當地生活多年的朋友劉柳告訴記者,該地某下轄區縣還是保持著大院開放,但該單位已修建多年,與員工宿舍樓同在一個大院,單位員工宿舍樓的停車場確實常年開放,但政府大院實際并未對外開放。
還有網友指出,自己所在地區存在類似“拆了又建\"的情況。秦琴表示,她所在地大范圍拆墻后,還特地進行了各級黨政“一把手\"的專題采訪,介紹無圍墻的好處,結果換了書記后,墻又被砌起來了。
“無圍而治\"的關鍵,首先在于政府的開放姿態與服務意識。拆圍透綠\"只是一種形式、一個開端,在此基礎上,政府的治理理念也應該順勢而變,走上從空間共享到治理革新之路。
在記者的調查中,部分同樣宣傳過“拆圍透綠的地方,由于沒有兼顧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雖然圍墻被拆,但沒有解決城市(街道)治理的難題。
今年初,安徽省懷寧縣洪鋪鎮政府拆掉了外圍綠化帶的消息也引發了關注。原來,2015年7月底,當地為解決集鎮區交通擁堵頑疾,便已拆掉了鎮政府大院圍墻,將原政府廣場改建為小型市民廣場,內設停車位,對社會免費開放,圍墻外的道路也從3.5米被拓寬至9米,并鋪設人行道方便群眾出行。但是圍墻雖被拆除了,又高又長,長勢茂密的綠化帶卻仍形成了一道有形的“圍墻”,停車難、交通擁堵問題仍然存在。
綜合考慮后,當地拆“綠”還“位”,移除盆栽綠化帶,退讓出300余平方米的原政府廣場用地,從而設置了27個停車位,方便市民停車,還專門劃出了6個出租車停車位。同時,因鎮政府空間較小,當地還拆除了道路兩旁的綠化帶,劃出了15個攤位,免費給群眾有序擺攤設點。如今,停車位基本每天都停滿,鎮政府門口非常熱鬧,當地工作人員也表示這并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
政府大院要不要拆除圍墻也需要綜合考慮,不能“一刀切”。拆除圍墻是政府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其意義絕不僅限于物理屏障的破除,更在于搭建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相比于圍墻是否倒下,群眾更在意的還是政府改變自身形象,轉變工作作風后的實干成效。
專家:應擴大公共資源全民共享的場景和深度
記者在某地采訪時發現,當地的機關大院拆完圍墻后如今重新圍上了“綠化墻”,但節假日對外開放停車場的慣例還是保留了下來。且記者所采訪的群眾普遍記得當時拆墻的“盛景”,對于政府此后順勢出臺的一些便民政策也印象頗深。“政府拆了墻我也很少進去,還是覺得有事兒再去,所以也沒關注是否重新砌墻。\"當地市民任阿姨說,“但像開放停車場這種我自己體會過好處的事情,我就印象很深,覺得這種做法很好。”
在漢壽采訪時,記者則發現部分居民其實并不知道“拆圍透綠”一事,也從未去過政府天院休閑放松。但因道路更寬敞而暢通的交通,因綠化更繁茂而舒適蔭涼的街道,還有免費的停車位…這種種因“拆圍透綠”而改變城市基礎設施的事例并不鮮見,抑或說,“拆圍透綠\"本身也是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具體措施之一。這些措施讓民眾實打實感受到實惠與便利的變化。漢壽本地人袁鵬告訴記者,自己每年回漢壽都能感受到新變化,比如改善的水質、增加的公園…父母也說如今上下班、接送孩子等高峰期,道路都不會擁堵,日子很愜意。
諸多實際案例表明,機關大院“無圍”只是第一步,如何革新治理理念更考驗當地政府的智慧。如何在沒有圍墻的環境下,確保辦公秩序、保障安全、做好保密工作等,需要政府創新管理方式,平衡好開放與管理的關系。
整體而言,拆除圍墻后,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更加貼近,群眾與政府間的交流和互動更加頻繁,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政府的開放、透明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群眾給出的正向反饋再一次證明,政府與其“嚴防死守”,不如在實際管理方面下功夫,以主動服務群眾,平等、開放的姿態“以心換心”。
也有的地方民眾告訴記者,開放擴大公共資源全民共享的不應該僅限于政府機關天院,以前不少高校都能自由出人,大部分地方高校與地方民眾都呈現出和諧共處的場景,如今這些高校大都大門緊閉,反而有了“衙門\"的派頭。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將開放試點擴大到高校、國企等領域,進一步擴大公共資源全民共享的場景和深度。針對校外人員過多可能影響高校校園秩序等擔憂,范柏乃表示可以借鑒一些高校已經取得成功且成熟的經驗做法,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規則,補齊監管設施等方面的短板,特別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安防系統等,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而不是簡單地\"一關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