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明清;臨清;戰亂;社會影響【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3.018【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3-0068-03
明清時期臨清戰亂頻繁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同時也與臨清自身的地理、交通、商業、文化特點有密切關系。戰亂作為影響臨清區域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爆發的動因、過程、結果、影響等更需深入研究。目前學界對明清臨清戰亂多有涉及,主要集中于對個別戰亂的分析與描述。柏學聚在《太平天國北伐援軍的臨清戰役》中著重論述了太平天國北伐援軍在臨清的活動,并對其最終戰敗的原因作了細致探討。[郭東升的《臨清州的義和團運動》通過梳理臨清義和團的興起、活動、失敗過程及影響,展現了地方性反抗運動在晚清社會危機中的復雜面貌。2但總的來看,以上成果并非對明清臨清戰亂的專門性研究,特別是對戰亂與區域社會關系較少分析,尚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本文擬以時間為線索梳理明清時期臨清的戰亂,探究戰亂頻繁發生的內在動因,在探討戰亂對區域社會造成諸多影響的同時,全面揭示戰亂與不同階層的互動關系。
一、明清時期臨清的戰亂概況
明清時期,運河作為重要的政治、商業、文化廊道,人員、物資往來頻繁,沿線城市易成為滋生各類兵、匪患的場域。而臨清處于汶、衛交匯之地,戰略位置至關重要,通過臨清揮戈北上能直逼北京,據《山東軍興紀略》載,“東省邊防,館冠、臨清,均極緊要”[3]。同時作為財富匯聚之地,明清政府在此修倉儲糧,商賈在此開設店鋪,“東南紈綺,西北裘褐,皆萃于此”,更引起了不同勢力的凱。臨清在明清兩代不僅是交通網絡的節點、商業交流的樞紐、倉儲及物資調配的中心,同時也是軍事防御的重鎮。明初,臨清即成為備受朝廷重視的軍事樞紐,在滅元之戰中,明將徐達、常遇春等駐扎臨清,洪武年間,信國公湯和等人練兵于臨清,以備北患。后又為保護漕運和糧倉,不斷完善防衛體系,大力整飭兵備、加固城垣。景泰元年(1450),“命平江侯陳豫、右副都御史孫曰良鎮守臨清”,專設臨清鎮守重臣,多置兵將以守之。成化二十年(1484),又設臨清兵備道。崇禎年間,將山東總兵駐地從登萊移往臨清。清代亦多宿兵于此,“臨清順治元年仍明制,設臨清鎮領左右二營,另設旗鼓中軍守備”[4]。順治二年(1645),派遣八旗軍駐防臨清,將臨清作為控馭北方的關鍵之地。
(一)明初的社會動蕩
明初,臨清城由曹仁鎮北遷至會通鎮,百端待舉。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也先率軍分四路攻明,“土木之變”發生。臨清作為倉儲重地,北近京師,更是被瓦刺凱,欲往臨清搶掠,又值山東大饑,城內更是人心惶惶,“臨清古齊地,迄我明始,隸東昌為屬縣,在運河之上而北,距京師為近。正統乙未北虜入寇,畿內繹騷,勢且猖獗,人心皇皇,諜報有窺臨清之謀”[5]。朝廷視臨清為必守之地,為加強守備,派平江侯陳豫鎮兵臨清。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爭奪帝位,次年南下迎擊朝廷軍,“十一月壬申至臨清,十二月丁酉襲破”[6],后又在東昌展開激戰,燕軍戰敗,不得已還師。《讀史方輿紀要》中亦載,“明初,徐達定中原,至臨清會師北伐,建文二年,燕王駐師臨清,乃謀南下,州城之南北喉嗑矣”[7],足見臨清乃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二)明中后期的農民起義
明中后期,農民起義頻發,這些起義活動往往伴隨著暴力沖突和社會動蕩,臨清作為沿運地區的重要城市,亦深受農民起義浪潮的影響。正德年間,劉六、劉七于河北霸州起義,曾轉戰至臨清一帶。“正德六年,流賊劉六等寇武城等縣,游擊將軍許泰帥師抵臨清,擊破之”[8],為預防戰亂侵擾,其后修建羅城。嘉靖元年(1522),王堂率青州礦工于博興顏神鎮起義,斬殺臨清指揮僉事楊浩。明末,社會局勢動蕩,戰亂不息,崇禎年間更是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大起義。“崇禎三年七月,叛兵五百余人自臨清北入邱縣,大掠新店集。\"[9]崇禎十三年(1640),“有開州人黃小槐者,自稱順天仁義王,有眾一萬二千,與東阿李澐相應焚掠臨清、沂州間”[10]。次年,又有山東梁山壽張集人李青山發動起義,“焚掠近臨清,意在脅招”,可見明末臨清已成為戰亂不休之地。
(三)明清易代
臨清在該改朝換代的戰亂中備受打擊,清軍在崇禎年間進行過兩次大規模南略,臨清城遭到嚴重破壞。崇禎十五年(1642)清兵攻陷并洗掠臨清,據載,“壬午之入,直青徐,及淮而止。所至屠掠一空,禍為至劇”[11]。崇禎十七年(1644)明將劉澤清縱兵大掠臨清,“詔賚藥資四十兩,命赴保定剿賊,不從,日大掠臨清,率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寇氛日急”[6]。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為在山東建立農民政權,李自成派郭升率軍駐防臨清并令其收取東昌、進駐濟南,“闖寇李自成全陷山西,傳牌收取山東,遂北入京師,于臨清設偽官授事,月余,自成事敗,兵科監軍淩輞在臨清,五月初十日率眾并擒之,悉擒遠近偽官”[4]。明清易代之際,臨清因連年戰亂,經濟大受破壞,社會殘破不堪。
(四)王倫起義
乾隆三十九年(1774),壽張人王倫利用清水教率眾起事,一路沿運河北上,連克壽張、陽谷、堂邑等地,直逼臨清城下,此舉震驚了清王朝,在當時影響甚廣。起義軍一舉攻占臨清土城,與清軍鏖戰二十余日之久,甚至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一直未能攻破磚城。清廷命大學士舒赫德、額駙拉旺多爾濟、左都御史阿思哈帶精兵與火器前往剿捕,在大量清軍的鎮壓下,王倫戰敗,于城中汪家大院自焚而亡,起義最終失敗。
(五)太平天國北伐援軍臨清之戰
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北伐援軍在黃生才、曾立昌等率領下,北上山東,以解救被圍困在天津的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援軍一路勢如破竹,進抵臨清州城,欲獲取城內豐富的糧草軍資。清廷迅速調兵遣將,在山東巡撫張亮基抵任后,“延紳士姜毓杰為團長,練義勇二千余名,協鎮營兵數百,復招在城丁壯得萬余人”[4],經過激戰后,援軍一度占領臨清,清軍潰逃。咸豐帝詔令增派兵勇,清軍與太平軍援軍在臨清鏖戰長達一個月,由于缺乏補給,援軍不敵清軍,失敗后南撤,而林鳳祥、李開芳因孤立無援,最終被清軍鎮壓。
除以上幾次大規模的戰亂以外,清末捻軍起義、宋景詩起義、義和團運動都曾涉及臨清。此外,匪患、暴動更是不計其數。明清時期臨清此起彼伏的戰亂是政治背景與城市特點綜合作用的結果,尤其在政治腐敗、積弊已深的明末、清末是戰亂爆發最為集中的時段,整體上呈現出農民起義居多、規模大小不一、部分戰爭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等特點。
二、明清時期的戰亂對臨清商業的影響
隨著明清時期大運河的南北貫通,臨清的中轉貿易發展起來,成為聞名全國的商業大都會。據研究統計,明代臨清城內大大小小的商鋪加起來達到千余家。隆慶、萬歷年間臨清商業達到鼎盛,經過明末的戰亂,集市交易、商品流通一度受阻。入清后,社會秩序逐漸穩定,城市商業發展有了短暫恢復之機,乾隆年間,臨清再度崛起,但清后期又數次陷入戰亂,深刻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沒有了安定的外部環境,臨清的經濟優勢日漸式微,之后再難恢復至鼎盛時期的水平。
(一)戰火中的臨清商鋪
明清兩代,臨清交通條件優越,“為漕挽之喉,為萃貨之腹,舟車絡繹,商賈輻,天下之行旅出乎其涂”9],作為區域性的商業中心,大量的商人、客貨在此聚集,在會通河與衛河交匯處的中州,工商業尤為發達,遍布大大小小的商業街市。戰亂后,商鋪閉門,街市一片蕭條。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倫率領清水教徒,一路北上,乘勝占領臨清土城,在清軍和起義軍近一個月的激戰后,居民區和工商業區陷入一片火海,“土城遂毀”,市肆貨物成為戰亂中的搶奪對象,布店、綢緞店等店鋪的交易大受限制,數量明顯減少,原本熱鬧的街巷呈現一派荒涼殘破的景象,不現往日“帆檣如林,百貨山積”之景。《臨清守城日記》一文中詳細記載了作戰過程,在與起義軍交戰十七晝夜后,“城內居人寥寥,無鋪戶,困守數日,一切俱盡”[12],可見場面之慘烈,曾經繁忙的商業交往更是無從談起。
(二)戰亂中商人群體的抉擇
臨清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商業環境也吸引了大量外地商人匯聚,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幫,深刻影響著地方社會經濟的運行。戰亂導致商人離散,很多商賈或閉鋪逃亡,或因經營困難,失去重振的信心,遷往他處經營。明末,在得知臨清城面臨被清軍攻陷的威脅時,部分商賈“皆預行南去”,一旦商業貿易缺乏安全保障,對商人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另有洞庭商人東山席氏,在臨清經營布業多年,多家店鋪毀于明清之際的兵鬢中,打擊巨大,后又逐漸恢復經營。臨清的徽商和晉商勢力強勁,在經濟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本地商人的影響力較小,商業發展對外部力量的依賴性很大。清末接連不斷的戰亂對臨清及周邊區域的商業市場產生了沉重打擊,加之運河淤塞、商路不通,許多外地的資本和商家紛紛撤離,尋找新的投資市場,臨清的商業失去了強勁的發展動力,更加快了其衰落的步伐。
三、明清戰亂下的民眾生活
在戰亂頻繁的背景下,處于社會底層的廣大民眾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們處于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面臨著生存難題。戰亂給百姓帶來了最為深刻的影響,許多無辜的民眾因此喪命,其房屋居所毀于兵,還有的人為躲避戰亂而遷徙,流離失所,諸多不穩定因素的疊加使得區域社會穩定沒有保障。持續不斷的社會動蕩對民眾生活帶來的影響深入到人口發展、文化教育、民風習俗等各個方面,使整個社會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臨清城在失序與重塑中不斷向前發展。
(一)人口傷亡與財產損失
臨清因為漕運的繁忙,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的發展,人口明顯增多,可謂“商販之夫,日益屯聚”。戰亂的發生必然會帶來人口的傷亡,臨清城內人口因兵禍而減損的現象非常突出。尤其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人口數量出現大幅變化,清軍入城后,臨清城內人口損耗嚴重,“大約臨民十分推之,存者未足一分”。人口的減少,即是勞動力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生計難以維持,民生困苦,社會發展失去活力。而且,臨清城內的財產也受到嚴重損失,多發的兵葵導致耕作失時,土地荒蕪,耽誤百姓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起義軍攻占臨清城后,城內的糧草、物資等往往成為搶奪的重要目標。太平軍北伐援軍進逼州城后,清知州張積功、都司武殿魁等見戰爭失利,為斷供給便將城內糧草連同火藥,一并焚毀。
(二)戰亂對民居的破壞
戰亂中,城中房屋多被燒毀,居民傷亡嚴重。臨清街巷稠密、縱橫交錯,一些激烈的戰斗在街巷中展開,城內幾次失火,房屋多被焚毀,很多人流離失所。如王倫起義中,馬市街、大寺街、鍋市街、窯冶巷等均陷于清軍與起義軍的戰火,土城是以商業為主的經濟區,也是密集的居住區,在戰爭中損毀嚴重[13]。
四、結語
明清數百年間,臨清迭遭兵葵和戰亂,對區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沖擊,可以說,戰亂是導致臨清走向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運道淤塞、漕糧改折、海運興起、連年戰亂等影響,運河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相較而言,臨清的近代化進程明顯滯緩。通觀明清時期臨清頻繁的戰亂,背后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動因,戰亂既是當時階級矛盾與社會問題尖銳化的體現,也反映了社會秩序的重置與整合,可以作為研究區域社會變遷的一條重要線索。同時,深入探究戰亂時期地方官員的應對策略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也是了解社會全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柏學聚.太平天國北伐援軍的臨清戰役[J].歷史教學,1990,(01).
[2]郭東升.臨清州的義和團運動[J].山東檔案,2008,(02).
[3](清)張曜.山東軍興紀略[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4]徐子尚.(民國)臨清縣志[M].濟南:山東地圖出版社,2001.
[5](清)王俊.(乾隆)臨清州志[M].濟南:山東地圖出版社,2001.
[6](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8](清)于睿明.(康熙)臨清州志[M].濟南:山東地圖出版社,2001.
[9](清)張度.(乾隆)臨清直隸州志[M].濟南:山東地圖出版社,2001.
[10](清)吳偉業.綏寇紀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明)夏允彝.幸存錄[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12](清)龔景瀚.龔景瀚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13](清)舒赫德等.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