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械供應存在問題,清軍所用軍械主要來自作戰地區儲存和新造的軍械、從他處調撥的軍械、雇用民船和接受民間捐輸的軍械。即便多方籌備,但因防線過長、臨時籌辦大量軍械、戰爭中不必要的損耗等原因,清軍軍械仍然供應不足。這使清軍在戰爭中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抵抗,成為其失敗的原因之一。
軍械供應充足對作戰軍隊至關重要,并對戰局產生較大影響。但鴉片戰爭中,清軍軍械不僅在技術和質量上落后于西方,而且供應亦難以得到保障。兩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軍械供應不足。
一、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械的來源
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軍械主要有三個來源:
(一)本地儲存和新造的軍械
戰爭期間進行防御和作戰,必然首先使用作戰地區當地的軍械。鴉片戰爭期間,進行防御的沿海各地擁有的軍械主要包括儲存軍械和新造軍械兩部分。
當地儲存軍械即戰爭發生之前當地既有的軍械。這多是按照清政府規定,各地額貯的軍械。因其多是為日常巡查、維持秩序而設,故無法應對戰爭的大量消耗。此外,清軍所存軍械往往因年代久遠、保存維修不力以及制造技術上的缺陷而存在嚴重質量問題,不堪使用。因此,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臨時趕造了大量軍械。在鴉片戰爭的檔案史料中,沿海各地官員表示已有軍械不敷使用或者無法使用,需要添造軍械的奏折比比皆是。例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揚威將軍奕經剛到江蘇,即奏稱將立即制辦“軍裝器械一切應用之物”,計劃在“蘇州專辦鑄炮運糧大宗事件”。
(二)從他處調撥的軍械
即使加緊趕制,戰爭前線清軍的軍械仍然難以滿足戰爭需要。因此,不同地區間軍械的調撥顯得至關重要。
清軍在調撥軍械時首選就近調撥,以實現軍械的快速分配。比如戰爭開始不久,面對隨時可能再犯的英軍,福建省就向鄰省廣東借撥火藥。僧格林沁駐守大沽時,其所需大炮除就地鑄造外,多為從北京和天津調撥。此外,火炮等軍械難以長途運輸。一門千斤重的火炮,運輸需使用“撥拖船二十五只,師船八只,火船二十只,巡哨等船又二十余只”。而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新鑄火炮多為千斤以上,甚至有重達萬斤者。因此,就近調撥是最佳選擇。
戰爭中軍械消耗巨大,僅靠就近調撥難以滿足需求,因此長途調撥軍械不可避免。長途調撥的軍械多為抬槍、長矛、刀箭、火藥等易于運輸的軍械。制造部分軍械所需的原料需從產地購買、調撥,其距離的遠近難以控制,只能盡力選擇較近的產地。此外,清軍戰船集中在南方,因此北方地區一般從廣東、福建等省調撥,而不是自行制造。
(三)雇用民船和接受民間捐輸的軍械
鴉片戰爭期間,清軍還會雇用民間船只和接受民間捐輸的軍械。這部分軍械所占比重較少,僅作為以上兩種軍械來源的補充。
英、法軍多以軍艦對沿岸清軍進行轟擊。清軍與之作戰,戰船必不可少。但清軍水師額設戰船數量有限,只是針對可能出現的海盜而設,且有相當一部分年久失修。而船只不似火器受到政府嚴格控制,普通民眾也可擁有。江蘇、浙江、廣東等南部沿海省份,一部分百姓或出海打魚,或出洋經商,擁有船只數量較多。因此,清軍在修造戰船的同時也雇用這些省份的民船作為軍用。此外,清軍也接受民間捐輸的軍械用于與英、法軍作戰。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福建省民間“捐制八千斤、六千斤大炮三十六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接受民間捐輸的情況更為常見。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時,由察哈爾調往通州的軍隊所用鳥槍“皆系近年捐輸之件”。
此外,清軍也購買了一些西方的大炮等軍械,一些清朝官員也會捐制抬槍和火藥等,清軍偶爾高價向民眾收購抬槍等武器,以防其為不法之徒持有。但這些軍械數量極少,對戰局影響有限。
二、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械的供應情況
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軍械供應不足的情況,并且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軍械供應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械供應方面存在的較為突出的情況是清朝承平日久、軍備廢弛導致的軍械供應不足。特別是收復臺灣之后,沿海地區久未經歷戰爭,其日常防務只針對可能出現的海盜。一旦戰爭爆發,清軍倉促應戰,軍械供應自然難以為繼。
清政府禁煙之后,“真正加強海防戰備的,主要是廣東,其次是福建。至于浙江、江蘇等省,直至英軍首次北犯占領定海后,才重視加強沿海重要海口的布防”。即使是加強海防戰備的廣東,用于作戰的軍械也不足。戰爭開始的第二個月,浙江巡撫烏爾恭額奏請調兩千廣東舟師赴浙會剿。而當時廣東“額設師船每營少者僅一只,至多亦不過五六只,不敷分巡,現尚雇漁查等艇湊用。其大號米艇可赴遠洋者現在堪用者止有三分之二”。此外,清軍槍炮貯備也十分有限。英軍進犯定海之后,兩江總督裕謙多方籌備,僅得“火攻船四十只,大小炮二百四十余位,拾炮二百八十四桿”。由此可見當時清軍軍備廢弛,軍械準備之不足。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軍械供應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械供應不足的問題依然嚴重。一方面,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兩國進攻之地多處重合,這使當地軍械受到的破壞較為嚴重。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攻地為廣州、廈門、定海、吳淞、鎮江、南京、天津,其中廣州和浙東地區遭到英軍先后兩次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廣東出發,最終進攻天津地區,期間先后向大沽地區發起三次進攻。英法聯軍占領某地之后往往對尚存的戰船、武器彈藥、防御設施進行再度破壞,使得清政府沒有充足時間重新進行戰備。另一方面,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費嚴重不足。這與清政府的財政困難有關:“清代后期的國困開始于道光朝,咸豐、同治兩朝陷入低谷。”財政困難導致清軍軍費不足,出現類似欽差大臣勝保籌集萬人援軍,但戶部“僅存二十余萬尚不敷下月兵餉”的情況。這個問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表現并不明顯,卻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嚴重影響到軍械籌備。
此外,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內部動亂不斷。太平天國運動,廣西、貴州、云南各族人民起義和捻軍起義相繼發生,清政府不得不派出大量兵力鎮壓。清軍在廣東地區設軍需總局,但“專籌西北兩江之餉”,廣東舉辦團練所需經費只能從民間籌集。對抗英法聯軍的同時,為與太平天國作戰,清政府“先后從與英法聯軍作戰的或即將與其作戰的直隸、廣東等省調撥大量的武器裝備至內地前線,造成了與侵略軍作戰的這些省份武器裝備不足”,加劇了清軍與英法聯軍作戰時軍械供應不足的問題。
三、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軍械供應不足的原因
鴉片戰爭期間,雖經多方籌備,清軍軍械供應仍無法滿足戰爭需要。關于其原因,前人已有相關論述:清軍軍械制造技術存在缺陷導致軍械不堪使用;保存維修不力造成大批軍械無法直接使用;軍費不足和運輸條件落后影響軍械的及時供應等。除以上因素外,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清軍防線過長,無法集中有限的軍械
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軍開展軍事活動之地主要是他們決定要進攻的地區。而清軍要設防的,則是所有可能被進攻的地區,“也就是說,全國幾千公里的海岸線,都是其防御范圍”。如此龐大的工程需要的軍械數量十分巨大,而清軍有限的軍械自然無法供應。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進入天津,咸豐帝因此要求奉天、山東、江蘇、福建、浙江各處海口均進行設防。這個范圍,幾乎把除已被侵占的廣州之外的所有沿海地區包括在內。因防線過長,負責籌備某地防務的官員無法判斷此處是否會發生戰爭,因此籌備之時多有顧慮。比如協辦天津防務的郭嵩燾認為:“海口用兵與否,終竟無定局,似亦不宜過有所費也。”即便如此,清軍也不可能做到處處嚴密設防,只能選取戰略要地重點防御。問題在于,清軍認為的戰略要地是否是英、法軍認為的戰略要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就存在英軍重點進攻地區和清軍重點防御地區不同的情況:當清軍忙于籌備天津防務,防止英軍登岸時,英軍先后發起吳淞之戰、鎮江之戰,最終進逼南京。
(二)臨時籌辦導致軍械供應不足
臨時籌辦軍械,即使不考慮軍費問題,制造過程中所需的時間成本也無法忽略且至關重要。鴉片戰爭時,“除廣東省工匠鑄炮技術嫻熟外,清朝許多省份沒有工匠”,導致許多地方在籌辦防務時只能“從鄰省雇募工匠就地鑄炮或運回原料和在鄰省招募的工匠在本省鑄炮”。而其中各個環節都需要時間,這也導致出現戰爭已迫在眉睫而軍械尚未準備齊全的情況。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閩浙總督顏伯燾雖加緊趕制炮臺和戰船所需大炮,但也未能及時完成,最終“空臺空船,悉成廢物,以致第一重門戶無從措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籌辦天津防務的欽差大臣僧格林沁試演京局鑄造的大炮時,因為藥力過猛,大炮出現裂紋,只能趕緊運回改鑄。可見清軍雖臨時趕造出部分軍械,但也出現因質量難以保障而無法使用的情況。
(三)戰爭中不必要的損耗,加重了清軍軍械供應的壓力
鴉片戰爭中,因士兵自己主動丟棄或是被英、法軍繳獲等,清軍不必要地損失大量軍械。清軍士兵敗退時為快速逃生,丟盔棄甲的情況十分嚴重。例如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上海失陷后,“百姓聞營中各處遺棄兵仗火器,民之持以獻者,量給以錢,人如赴市”。軍隊愿意出錢換取百姓撿到的軍械,足見軍中因此缺失軍械甚多,且短時間內難以得到補充。此外,清軍敗退時來不及運走的火藥、大炮等會被英、法軍繳獲。這些軍械有一小部分會被英、法軍拿來使用,成為攻擊清軍的武器,更多的則是被有組織地毀壞。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入城之后,城內的火藥、大炮等都被英法聯軍占據;占據廣州之后,英法聯軍不僅將城內軍械搜刮殆盡,更是將“城外數十里內民家防夜器械,亦均搜掠罄空”。軍械落入敵手后,只能重新籌辦,這更加劇了清軍本就緊張的軍械供應問題。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存在軍械供應不足的情況,這成為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軍械供應不足的問題僅僅影響戰局,但并不能決定戰局的結果。但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存在的問題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事實,于是一部分官員發起洋務運動,以求“師夷長技以制夷”。至此中國從軍事領域開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玉田,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1840-1927)[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
[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七冊·信札卷)[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3]齊思和,等.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 賈楨,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 施渡橋,等.中國軍事通史·清代后期軍事史(上冊)[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6]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三冊)[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7] 劉增合.晚清保疆的軍費運籌Ⅲ.中國社會科學,2019(3).
[8] 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