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兒童作為文學閱讀的主體,具有異于成人的審美心理和認知特點,兒童文學閱讀具有啟智潤心的審美特質。
本文從兒童本位觀出發,審視兒童閱讀與表達的關系。
2022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首次以閱讀與表達為目標,提出了三大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以及“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凸顯了對文學閱讀的重視,強調通過文學閱讀中的審美體驗與審美鑒賞過程,實現審美創造能力的提升。
兒童作為文學閱讀的主體,其認知與心理特點與成人存在顯著差異,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表現。因此,在兒童文學閱讀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兒童的文化背景,遵循其心理認知規律,激發其自主表達能力和審美創造力。本文將從兒童本位觀的視角出發,探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分析兒童閱讀與表達的審美標準等問題。
一、兒童本位觀的文化內涵
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被普遍認為是“兒童”的最初發現者。20世紀初,中國學者開始關注兒童本位理論,主要體現在對兒童文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其中,周作人積極倡導從兒童本位出發進行兒童文學創作,并對兒童本位論展開了系統論述。20世紀90年代,朱自強先生對“兒童本位論”進行了拓展。他著重強調要尊重兒童自發的審美需要,從兒童自身的原始生命欲求出發,去解放和發展兒童。無論是在教育、哲學領域,還是在文學領域,兒童本位觀思想的核心始終是以兒童為中心,尊重他們的人格與精神,倡導成人與兒童之間進行平等對話。
二、激發兒童的審美創造能力
(一)兒童本位觀:兒童文學創作的審美追求
兒童本位觀在中國得以生根發芽,得益于周作人、葉圣陶、冰心等一批作家的努力。他們積極嘗試創作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心理且符合兒童趣味的作品。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僅引入西方兒童本位的哲學思想,還對兒童文學的創作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并創作出一系列經典作品。例如,冰心的兒童散文集《再寄小讀者》以童心、母愛為主題,細膩抒寫兒童的心理與純真情感;葉圣陶的《稻草人》則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來表達現實生活,不過其中仍隱含著成人視角與價值判斷。
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兒童文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涌現出了鄭淵潔、曹文軒等一批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他們突破了傳統的教育功能論,轉而關注兒童心理需求,以激發想象力與好奇心為核心進行創作。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將兒童審美作為文學追求,順應兒童天性,由此誕生了許多藝術經典。
(二)文學閱讀:審美體驗與創造力的激發過程
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通過奇幻的情節、生動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為兒童帶來閱讀樂趣與審美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浪漫想象能夠激活兒童的審美想象力,成為其創意表達的源泉。同時,文學閱讀本質上是情感與認知進行聯結的過程一一兒童在閱讀中主動聯結自身文化認知與生活經驗,最終形成獨特的創意表達。
三、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關系
(一)閱讀與表達:審美體驗與審美創造的統一
從新課標實施后的研究現狀來看,許多學者在探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時,仍存在側重文學閱讀而將表達簡單視為輔助手段的傾向,對個體創意表達的重視程度不足。根據新課標的界定,文學閱讀本質上是通過感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和價值美來獲取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幫助讀者形成個性化的審美體驗。而個體的這些審美感受,必須通過表達這一輸出方式,才能最終轉化為審美評價和作品創作。具體而言,文學閱讀是在文本基礎上展開的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鑒賞的過程,而創意表達則是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審美表現,即審美創造。這兩個環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創意表達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形式,若只重視文學閱讀而忽視表達,實際上是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嚴重偏離。
(二)審美標準
閱讀和表達本質上都是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審美標準的選擇至關重要,主要分為成人標準和兒童標準兩種取向。由于認知特點的差異,成人往往基于豐富的社會經驗,傾向于采用更加功利、現實的理性標準;而兒童則更多地依靠感性思維,其標準更具形象性和想象力。我們究竟應站在成人的立場還是兒童的立場對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進行審美評價呢?從兒童本位觀來看,兒童作為文學閱讀的主體,其審美教育理應摒棄成人權威,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和理解兒童的心理認知特點,始終堅持采用“兒童的標準”來進行審美評價和審美創造。
四、兒童本位下的文學閱讀審美標準
(一)文學閱讀的游戲性與想象性
兒童通過充滿浪漫色彩和自由想象的游戲方式來感知、認識世界。他們熱衷于自由編創故事,進行角色扮演,忘我地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以游戲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游戲精神”被公認為是童年精神的重要內容。很多兒童文學創作者意識到游戲性元素的重要作用,在作品中著力塑造個性鮮明的頑童形象。例如《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主人公原本是個不愛學習、喜歡捉弄動物的搗蛋鬼,因為戲弄狐仙被變成拇指大小的小人兒,隨后與家鵝一起開啟奇幻旅程。這類富有戲劇性的文學作品充分契合兒童的游戲心理。事實上,能否將游戲性元素自然融入創作,已成為評判兒童文學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在開展文學閱讀的審美體驗時,教育者需要立足兒童視角,精心選擇具有游戲性審美特質的經典作品,并通過創設真實的故事情境,引導兒童在沉浸式的角色游戲中實現自我表達。
(二)文學閱讀的趣味性與思想性
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兒童的注意力被各類電子設備播放的網絡動畫所占據,導致他們對紙質書籍難以保持專注的閱讀狀態。這種現狀使得兒童更關注文學作品中的趣味性和游戲性元素。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幾童依然對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降妖除魔題材和古代神話題材保持著濃厚興趣。《西游記》《山海經》等經典作品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持續吸引著小讀者。同樣,《聰明的狐貍爸爸》《沒頭腦和不高興》等現代兒童文學作品也因其跌巖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幽默生動的語言表達,讓兒童讀者手不釋卷。這些作品的成功印證了趣味性和游戲性在兒童文學創作中的關鍵地位。
然而,堅持兒童本位并不意味著要一味迎合兒童追求娛樂的心理需求。在開展文學閱讀教育時,我們始終要秉持啟智潤心的根本宗旨。如果文學創作盲目追求電影化的快速場景切換和夸張情節來制造感官刺激,就會喪失作品應有的審美趣味,更可能侵蝕兒童純真的心靈。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需要具備趣味性、幽默感和想象力,更應該蘊含真、善、美的審美情感。我們既不贊成以成人立場對兒童進行刻板說教,也絕不能為了追求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淺薄的趣味,而放棄對兒童品格塑造和心靈成長的引導。
正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所言:“快樂并不是一個人的最佳品質。并且,一味快樂,會使一個人滑向輕浮與輕飄,失去應有的莊嚴與深刻。傻乎乎地樂,不知人生苦難地咧開大嘴來笑,是不可能獲得人生質量的。”他的少年成長小說始終保持著高雅的文學品格。在《草房子》中,他不僅描寫兒童的歡樂,更直面人生的悲劇,通過展現人物與命運的抗爭,彰顯人性中的善良與正義。這種美好的情感引領著兒童心靈的健康成長。
五、創意表達的審美與評價標準
語言是交際工具,也是兒童文化的載體。兒童教育專家邊霞認為:“兒童文化是兒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種以兒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種口語文化。”兒童特有的游戲精神、豐富想象和純真天性,除了通過他們喜愛的服飾、玩具等物質形式來展現,還能夠通過充滿童真的語言來表達。
(一)純真的思想美
創意表達的核心價值在于彰顯個體獨特的觀點與視角。由于生活環境與成長經歷的差異,每個兒童在文學閱讀過程中都會產生個性化的感知與理解。兒童對世界的認知與成人不同,其思想往往蘊含著純真自然的美感。他們打破常規的創造性表達,充滿了獨特的兒童魅力。我們要善于捕捉兒童那些充滿創意的表達瞬間,鼓勵兒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將個人生活經驗與文學作品建立聯系,從而表達新穎獨到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借助語言文字抒發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從而積累個體創意表達的語言經驗。
(二)浪漫的語言美
兒童思維與成人思維存在差異,其語言思維更具想象性和形象性。經典文學作品往往蘊含大量富有表現力和想象力的文學性語言,兒童通過閱讀文學文本,能夠構建審美想象,并在此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
在品鑒文學語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生動、形象的詞語、句子以及修辭表達,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而要進行富有創意的表達,我們需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營造輕松、自由的表達氛圍,激發他們對現實生活進行細致觀察和大膽想象,進而形成具有想象力的表達。這種充滿想象力的表達雖源于現實生活,卻又融入了對世界的浪漫想象。
我們需要引導兒童對自然、情感進行審美感知和想象,讓他們在兒童文學營造的浪漫情境中,借助語言文字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浪漫想象世界。例如,《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天馬行空式的浪漫想象和奇幻獨特的旅行情節,正是吸引兒童的重要原因。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借助這類極具想象力的童話文本,培養學生的語言想象力,引導兒童創作屬于自己的童話作品。
(三)自由、豐富的表達形式
在表達形式的選擇上,我們應充分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兒童本位理念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這就要求我們避免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去限制兒童的自由表達空間。新課標在任務群的表述中,采用了“創意表達”而非“創意寫作”,這一用詞的轉變意在強調,文學閱讀的審美創造表現形式是多元的,它不僅涵蓋書面寫作和口語表達,還包括繪畫、游戲等多種表達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AI的廣泛推廣,經典繪本、文學作品以動漫書籍或動畫片形式呈現,深受兒童喜愛。兒童對聲音、圖像的表達有著獨特的審美感知,在文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時,若能融合圖畫、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將更能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1] 朱璇.“兒童本位”論與中國兒童文學[D].蘇州:蘇州大學,2018.
[2] 曹文軒.曹文軒兒童文學論集[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1998.
[3] 邊霞.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學前教育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