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簡介
顧建芬(家菱),美術師、一級高級技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陶瓷行業協會會員、景舟杯優秀獎得主、實力派制壺能手。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陶瓷展評并獲獎,《松果提梁壺》和《連連登高壺》在第三屆中國書畫藝術博覽會(山東)上雙雙榮獲金獎;《美人肩壺》在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茶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紫壺精品展”中獲得金獎;《三十二筋紋》在第九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清風竹影壺》獲第十五屆“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金獎。
在陶都宜興,有這樣一位紫砂藝人,她憑借著對紫砂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在紫砂領域獨樹一幟,她就是顧建芬。

1975年,顧建芬出生于宜興陶藝世家,作為顧景舟的第三代傳人,她自幼便生活在濃郁的紫砂文化氛圍中。在家庭的熏陶下,紫砂藝術的種子早早地在她心中種下。小時候,她常常看著長輩們在泥凳前專注地制作紫砂壺,那一團團毫無生氣的陶土,在長輩們的手中逐漸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這讓她對紫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嚴格的家傳技藝訓練下,顧建芬打下了堅實的紫砂制作基礎。16歲初中畢業就進入宜興市紫砂工藝廠進行系統學習,她從最基礎的泥料選擇、揉泥技巧學起,再到掌握各種成型技法,每一步都走得扎觀此壺,可以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實而穩健。同時,她還刻苦勤奮地實踐,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在這個過程中,她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名人名作,通過仔細觀察、研究這些作品,她對紫砂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
潤物無聲和人文情趣,它不僅為茶座增添了一份雅致,更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寄托。用此壺飲之,

仿佛穿越了歷史長河,與古人一起坐在清風朗月、流水潺潺的竹林間,同品茶香、共賞玉管,感悟自然與和諧之美妙意境。
顧建芬的作品以傳統風格為主,她深知傳統是紫砂藝術的根基,只有在傳統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和發展。她的作品整體美觀大方,既保留了紫砂傳統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的審美觀念,極具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
在制作工藝上,顧建芬力求精細。她的作品線條流暢自然,每一根線條都仿佛是有生命的,或婉轉柔和,或剛勁有力。她尤其注重細節的處理,從壺鈕、壺把到壺嘴,每一個部件都精雕細琢,做到極致。
顧建芬在創作中追求文思清逸、古韻納新。她認為,一件好的紫砂作品,不僅要有精湛的工藝,還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她常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融入到紫砂作品中,讓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每件作品都傾注著她的心血和情感,仿佛是她與紫砂之間的一場對話,訴說著她對生活、對藝術的感悟。
憑借著出色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顧建芬在紫砂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陶瓷展評并屢獲佳績。
其中,《清風竹影壺》是顧建芬的原創作品。此壺選用黃段泥燒制而成,通體呈黃褐色,壺身從竹節、竹根、竹葉中取形,線條流暢柔和、凹凸有致,造型比例協調、端莊沉穩,有“清風徐來,竹影婆娑”之意境,極具造型藝術和審美情趣。
從造型設計來看,此壺將竹的仿生設計融入傳統器型“德鐘壺”之中,壺身上部窄而淺,豎直中空,形似竹身;下部寬而深,圓潤飽滿,宛若鐘鼓,又如磐石,好像一根勁竹破石而出,在石縫間挺拔轟立、頑強生長。壺蓋采用竹節造型,與壺口的縫隙融于一體,栩栩如生。嘴、把、鈕皆取形于竹根,壺嘴微微上揚、出水流暢,壺把粗中有細、握感舒適,造型彎而不折、蓄勢待發,壺鈕玲瓏小巧、長短妥當,與嘴、把既保持同一直線,又分立不同方位,合而不同、交相呼應。同時,壺身鑲嵌片片金箔點綴,恰似清風吹拂中竹葉在林間飄落,又像是皓皓月光下竹影在石上搖曳。此壺竹元素豐富,整體造型簡約而不失靈動,大氣而富有細節,生動地捕捉了自然界的瞬間之美,可稱為壺中精品。
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堅韌不拔、高潔清雅的品格。《清風竹影壺》既是一件紫砂藝術作品,更是一段文化的傳承與表達。
除了在紫砂藝術創作上取得卓越成就,顧建芬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她是優秀社會媽媽、宜興市義工會員,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愛與溫暖。
作為宜興市紫砂小學特聘藝術輔導員,顧建芬致力于紫砂藝術的傳承與推廣。她深知紫砂藝術的傳承需要從娃娃抓起,因此她走進校園,為孩子們傳授紫砂知識和制作技巧,讓孩子們從小就感受紫砂藝術的魅力,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紫砂、喜歡紫砂,讓紫砂藝術在新一代的手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談到未來的發展,顧建芬表示,她將繼續堅守紫砂藝術的傳統,不斷探索和創新,努力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她希望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紫砂藝術的魅力,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紫砂文化。同時,她也將一如既往地關注紫砂藝術的傳承,培養更多的紫砂人才,為紫砂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她的努力下,紫砂藝術將會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