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財政壓力逐漸增大,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挑戰。傳統的高校預算管理模式側重于預算的執行過程,對資金使用效果和效益重視不足,因此難以滿足高校新時代發展的需求。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要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為高校預算管理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將“過緊日子”理念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相結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新公共管理理論促使高校更加注重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益,將績效管理貫穿于預算管理的全過程。委托代理理論則助力高校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協調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減少代理成本。在實踐方面,美國高校如哈佛大學緊密結合績效目標與戰略規劃,執行中定期監控評估,還引入外部評價機構。英國高校則強調資源的優化配置,根據學科的發展潛力和科研成果的產出差異化分配預算。
國內對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研究相對較晚,但近年來成果不斷涌現。理論研究圍繞預算績效管理的內涵、目標等展開,實踐中高校逐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如清華大學通過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制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評價結果與部門的預算分配和績效考核掛鉤,顯著提高了預算資金使用效益。
在“過緊日子”背景下,國內外對于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研究仍存在短板。對于如何有機結合 “過緊日子”理念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缺乏深入系統的探究。面對財政資金減少,需平衡預算壓縮與教學科研需求等新挑戰,應對策略研究不夠深入。同時,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研究也較為薄弱。
二、“過緊日子”理念與高校財務管理的契合性
“過緊日子”理念與高校財務管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資源優化配置上,高校不再盲目追求資產的數量和規模,教學設備采購精準匹配教學需求,大型設備建立共享機制,人力資源合理調配、崗位優化設置。
在成本控制方面,高校加強了對水電費、辦公用品費等日常費用的管理,推廣節能設備、優化辦公流程,降低水電費和辦公用品的消耗。采購環節通過公開招標、集中采購等方式降低成本,項目建設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嚴格審核控制預算,避免項目超預算和資源浪費。
在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高校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教學資源上,優化教材選用,整合共享實驗室資源;在科研資源上,加強科研項目管理,建立預算評審和績效評價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高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現狀
近年來,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逐步建立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推動了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進程。許多高校制定了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注重將績效目標與學校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相結合,評價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評價方法日益豐富,綜合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全面、客觀地評價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益,明確了預算績效管理的目標、原則、流程和方法,為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仍存在困境和挑戰,如績效管理意識薄弱,部分教職工對預算績效管理認識不足;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嚴格;績效指標體系不健全,指標設置不合理,難以全面準確反映預算資金使用效益;預算執行監控不到位,存在預算執行進度緩慢、資金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不充分,未與預算分配、部門考核等有效掛鉤。
四、“過緊日子”對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影響
在“過緊日子”背景下,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壓力倍增。在資金方面,財政撥款減少,學費收入受招生規模和政策調控限制,增長乏力,而高校的運行成本如教職工工資福利提升、教學科研設施更新維護等持續攀升,資金缺口不斷擴大。同時,資源配置難度加大,各部門間利益訴求不同,教學與科研、不同學科之間資源競爭激烈,難以平衡。此外,成本控制壓力日益增大,教學、科研、行政等各環節成本控制面臨困難。
“過緊日子”也為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帶來了機遇,促使高校更加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益,推動了預算績效管理理念的深化,從注重資金投入轉向注重資金使用效益。同時促進高校優化內部管理,在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效率。
五、“過緊日子” 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結合的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紹
為深入探究 “過緊日子” 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結合的實際成效與實施路徑,本文以L大學為研究案例,該校是一所省屬重點大學,學科基礎底蘊豐厚,擁有多個優勢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承擔著國家級、省部級等較多科研項目。在“過緊日子”背景下,L大學也面臨著財政撥款減少和辦學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為了應對這一挑戰,L大學積極探索將“過緊日子”理念與預算績效管理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通過優化預算編制、加強預算執行監控、完善績效評價等措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障學校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
(二)結合措施與實踐過程
在預算編制環節,L大學深入調研各學院、各部門預算需求,制定科學預算定額標準,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根據各專業的學生人數、課程設置以及實踐教學的需求,合理分配教學資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降低成本。同時建立預算項目庫,入庫前組織專家論證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編制年度預算時,優先從項目庫中選取成熟度高、效益好的項目進行資金安排,確保了預算資金的精準投放。
在預算執行環節,搭建預算執行監控平臺,運用信息化技術實時跟蹤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對于執行進度緩慢的項目,及時溝通督促,加快執行進度。同時,加強支出審核監督,對于不符合預算規定和財務制度的支出,堅決予以制止,確保了預算資金的安全使用。
在預算監督環節,構建多元化監督體系。L大學財務部門嚴格審核支出,審計部門加大審計力度,定期對各學院和各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重點關注真實性、合規性和效益性。同時L大學還建立了預算執行信息公開制度,將預算執行情況向全校師生公開,接受師生的監督,增強了透明度。
(三)實施效果與經驗總結
L大學在實施相關措施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資金使用效益來看,通過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優化資源配置,學校的資金使用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2024年11月校內預算執行率達82%以上,較2023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預算執行率超95%,資金節約率超9%。教學質量明顯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同時提高了學生滿意度。學校還將預算執行情況融入績效考評指標中,完善了績效指標評價體系。
通過對L大學的案例分析,可以總結出一系列可推廣的經驗與做法。在預算編制方面要深入調研,建立科學定額標準,采用零基預算法提高預算編制的精細化和前瞻性;在預算執行環節,建立嚴格的監控機制和剛性約束制度,利用信息化技術實時跟蹤和動態監控,加強對預算執行過程的審核和監督;在預算監督方面,構建多元化的監督體系,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提高監督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在績效評價與結果應用方面,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合理地評價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加強績效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分配、部門考核、個人績效等掛鉤,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結果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這些經驗和做法為其他高校在“過緊日子”背景下提升預算績效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六、“過緊日子”背景下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優化策略
(一)強化“過緊日子”意識,樹立正確績效觀念
首先,通過專題培訓、講座、校內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 “過緊日子” 理念與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性。為教職工詳細講解理念內涵與操作方法,剖析預算績效管理案例,使其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樹立節約與績效觀念。
其次,領導帶頭貫徹“過緊日子”理念。在日常辦公中,嚴格控制辦公經費的使用,減少不必要的行政開支,合理配置資源。充分考慮資源的效益和可持續性,優先保障教學、科研等核心業務的資源需求,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低效配置。將“過緊日子”和預算績效管理納入高校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節約意識和理財觀念,使這些理念深入人心。
(二)完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適應“過緊日子”要求
首先,結合“過緊日子”要求,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明確預算績效管理目標,確定預算績效管理原則,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涵蓋預算績效目標的設定、申報、審核、批復,預算執行過程中的監控、調整,以及預算績效評價的組織、實施、結果反饋和應用等各個環節。
其次,高校應優化預算編制流程,采用零基預算法和滾動預算機制,提高科學性和前瞻性。同時,建立預算執行監控機制,嚴格審核監督預算執行的合理性和合規性。此外,明確預算調整的條件、程序和審批權限,嚴格控制預算調整的范圍和幅度,避免隨意調整預算,保證預算的嚴肅性和穩定性。
最后,高校應加大投入構建一體化預算績效管理信息系統,覆蓋預算編制、執行、監控、評價等全流程,實現數據集中管理與共享。預算編制時,系統支持在線填報、審核和匯總,以提高效率。執行中實時監控進度,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績效評價通過系統收集整理數據,運用工具科學評價,在線反饋結果并與預算分配等掛鉤,同時加強系統安全管理。
(三)優化績效評價指標,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首先,圍繞 “過緊日子” 要求,科學設計績效評價指標。財務指標除關注預算執行率,重點突出資金節約率,直觀反映高校節約資金能力。成本收益率也是重要指標,衡量經濟活動效益,促使高校注重成本效益分析。非財務指標中,資源利用效率不容忽視。教學設施利用率反映教學設施實際使用情況,高校可據此調整設備采購和管理策略。科研成果轉化率體現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高校可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提高轉化率。同時運用層次分析法等科學確定指標權重,將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分層,通過專家打分等方式確定子指標的相對重要性,計算權重,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其次,定期更新并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高校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定期評估分析,根據高校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優化。如學科建設重點變化時,調整相關指標權重;開展新科研項目或教學改革時,增加對應評價指標,確保指標體系符合高校實際情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四)加強監督與問責,保障預算績效管理措施有效執行
高校應建立全面預算執行監控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時跟蹤并動態監控預算執行情況。首先,建立內部審計監督機制,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內部審計部門應獨立于財務部門,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能夠全面審計預算執行的真實性、合規性和效益性。
其次,高校應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評價。第三方機構具有獨立性和專業性,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高校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益。
最后,明確問責主體和程序。高校應制定明確的預算績效管理問責制度,規定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及各部門負責人在預算績效管理中的職責。當出現預算執行不力、績效目標未達成、資金使用違規等問題時,監督部門調查核實,根據問題性質和嚴重程度確定問責對象與方式,包括警告、通報批評、扣減績效獎金、暫停預算撥款等,問責結果全校通報。將問責結果與個人績效和部門考核掛鉤,對表現優秀的部門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問題部門和個人進行懲罰,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以保障預算績效管理措施的有效執行。
七、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過緊日子”理念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相結合的重要意義,通過理論分析,闡述了高校預算管理理論、績效管理理論以及“過緊日子”理念與高校財務管理的契合性,剖析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過緊日子”對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通過 L 大學案例展示結合措施與成效,提出優化策略,涵蓋強化意識、完善體系、優化指標、加強監督問責等。
(二)未來展望
未來,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研究空間廣闊。首先,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細化政策文件,明確目標、任務和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獎勵表現突出的高校;其次,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應用前景良好,可用于預算數據分析、績效評價自動化、提高資金監管透明度等;再次,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高校應加強與專業院校合作,培養預算績效管理人才,組織培訓交流,建立激勵機制以吸引并留住人才;最后,跨學科研究與合作將為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帶來新思路。融合多學科理論方法,加強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共同推動創新發展,以滿足高校可持續發展需求。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計財處)
作者簡介:路麗麗,1989年出生,女,滿族,遼寧省丹東市人,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與預算績效管理。
通訊作者:史禎昕,1978年出生,男,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績效管理。
基金項目:
文章系中國教育會計學會2024年度面上研究課題“基于深度遞歸網絡面向高校多源大數據開展預算績效評價的研究”(課題編號:JYKJ2024-023MS);遼寧省教育會計學會2024年度課題“探究高等學校成本核算對象的設立——基于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課題編號:LJKH202401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