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79-03
思維可視化就是以圖示或圖示組織的形式,將學習者不可見的思維路徑直觀地呈現出來。思維可視化工具包括思維導圖、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等。習作教學中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就是將常規的線性思維優化為發散性思維,用圖文將想法“畫出來”,不僅讓學生理清寫作思路,豐富習作內容,構建起習作的技能和方法,提升習作能力,更助于提升言語表達的思維品質和多元化思維。
在實際習作教學中,存在缺乏興趣、目標模糊、指導不力等現狀,老師高耗,學生低效,感到作文難,究其原因是習作思維的缺陷和障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目標中,要求“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在各學段要求中,增加許多培養思維能力的自標表述,讓我們明確不同學段學習目標核心素養的指向,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從低階到高階逐漸上升的過程,從直覺、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統編教材將語文要素統籌規劃,以螺旋上升梯度式編排在各個年級的各個單元中。教師就要根據不同學段,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注重學生習作知識、能力及思維的學習進階,促進學生表達力的提升。那么如何促進思維可視化,提升寫作表現力,下面談談自己幾點淺見,僅供參考。
一、情境策略,樂于表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一學段提出: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整理、表達見聞和想法。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創設生活情境,讓抽象事物、隱性知識具體化和顯性化。
如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寫話”:寫身邊的一個好朋友,寫出他的樣子和一起常做的事。本次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先利用思維氣泡圖,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朋友的外貌的特點及常做的事,用簡略的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然后,再利用流程圖,把三方面內容有序、完整而有效地表達出來(誰一長什么樣一我們常做的事)。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仔細觀察,發揮想象,讓學生的生活與表達相連接,借用可視化工具圖示打開習作思維,結合生活情境,會更有興趣樂于表達。如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的看圖發揮想象寫話,圖畫展示小動物用蛋殼做了不同事,度過了有趣的一天。在看圖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蛋殼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學生可聯系實際生活情境,用蛋殼畫畫,栽培植物等,然后看圖,聯想自己玩樂場景,很容易知道四幅圖里小動物們用蛋殼做了有趣的事,分別是:做曉蹺板、做成了熱氣球的筐、鉆蛋殼下避雨、躲蛋殼里睡覺,這也是天真小朋友自己樂意做的事,再結合教材寫話的思路提示,發揮想象,把小動物當人來寫,開口說話,加上動作及樣子,情境中怎么想的,討論交流,呈現思維導圖,有趣的一天情景圖簡單勾畫出來,根據對應詞語提示,結合表示時間的詞語,有序編出完整的故事。
二、支架策略,方法可視
(一)審題立意支架
習作主題的確定是習作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難點,因學生知識儲備有限,往往沒有思路。此時,可以借助符合該階段特點的思維導圖進行審題立意,從習作題目入手,抓住核心詞,具體發散分解,通過聯想與題眼詞有關的事物進行作文立意,培養學生深入系統思考和構建信息的能力。
例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這次習作旨在讓學生寫自己的外貌特征,用事例突出性格特點,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構建思維導圖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思維導圖的構成要素,繪制主要分支、二級分支、建立連接、補充、反饋、展示及完善調整等流程完成習作。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題目的關鍵字眼“自畫像”,結合習作目標進行分解發散,第一級從“外貌特征\"“性格特點\"\"愛好和特長\"\"品質特征\"\"缺點不足\"等這些角度發散。比如第二級“外貌特征\"發散為“身材\"\"容貌\"“衣著\"等;“性格特點\"發散為“聰明靈動”“幽默風趣”“愛憎分明\"等;“愛好和特長\"發散為“讀書”“愛下棋”“愛打球”“愛唱歌”“愛繪畫”“愛彈琴”“愛手工制作\"等;“品質特征\"發散為“樂于助人”“堅韌不拔”“心胸寬闊\"等;“缺點不足\"發散為“膽小\"“不自律”“愛生氣\"等。發散思維時,關注分支與核心主題詞是否對應相連,也允許個性化的思維發散,多元角度進行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再完善,激發學生的內在思維碰撞。在發散審題的基礎上,再選取共性或個性的角度立意。
(二)積累素材支架
在習作審題立意,確定習作主題后,教師可用思維導圖整理習作框架,借助多種渠道搜集習作素材,將搜集到的材料補充到思維導圖中,豐富素材,觀察生活,學會將生活元素和個人情感融入習作中,使最終創作的文章更具感染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習作《寫讀后感》。寫作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深入閱讀一篇文章或書籍,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鍛煉學生文字情感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借助可視化工具思維導圖,學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情節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后搭建習作結構,可將內容、特點與感悟等作為思維導圖的分支部分,然后從每個子主題下繼續深化內容,如“讀書內容\"這一子主題下分關鍵人物、重要情節等,梳理故事,從內容到感受,從整體到細節,從書內到書外,深人剖析作品,再結合生活實踐、生活素材,形成個性化見解。這樣,讀是基礎,有了素材積累,才有感而發,借助思維導圖,進而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文章結構嚴謹,表達才更完整。
(三)構思內容支架
中段的學生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期,習作教學中可采用思維可視化工具再現圖示語言,搭建習作思維支架,促使內容更充實。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我的奇思妙想》,是想象類寫物習作,讓學生展開奇思妙想,寫自己想發明的一些神奇的東西。教材第一板塊內容列舉了三個示例,發散學生的思維,展開多元想象。教材第二板塊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支架,搭建了可視化思維框架,以會飛的木屋為例,從“樣子”
和\"功能\"兩個方面發散想象。把“樣子\"與“功能\"想象得更具體,把想要發明的東西寫得更清楚,這樣的思維圖示,習作整體框架清晰可見,這種形式的構思也是學生習作興趣的激發點。有了例子引路,下面可讓學生再借助思維圖示支架展開,可用“會飛\"中心詞去發散想象新事物,會飛的文具盒、會飛的樹、會飛的草等,還可調換其他的中心詞,繼續發散思維想象,自由組合,確定自己想發明的東西,從不同方面去腦洞大開,大膽想象,拓展思路,細化內容提示,豐富習作內容。
想象并不是漫無邊際,也是有依據的,從生活實際出發,解決身邊困難與問題,借助思維導圖拓寬思路,如有的學生會去發明“飛機防摔罩”“魔幻神衣\"“家務機器人”,除了從樣子、材質及功能進行發散思維,思維分支圖示還可添加想象來源,分別是“怕飛機出事”“想擁有更多的衣服”“年邁奶奶無法做家務”。還有學生想發明“神奇的鞋子”,不僅樣子奇特,而且功能妙,可飛行、變大小、發光、無限充電、定位、加速、折疊、自動避險等,還可在思維圖的分支上列舉開頭與結尾的關鍵詞。這樣,在思維導圖的借力下,構思習作內容,條理清晰,精彩紛呈的習作框架一目了然。
三、整體性策略,言語提升
思維導圖可視化是習作的高效思維工具,借力思維可視化工具,明晰作文思路,有序呈現寫作內容,有效讓學生對生活的豐富體驗與日積月累加工創造,使思維與語言同步提升。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習作單元,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真實自然地抒發自己的情感。教材先提供了兩組表示情感的詞語(積極與消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習作打開思路,還從寫前、寫中與寫后進行了全過程指導。習作教學放到大單元整體教學之中,教師出示不同詞語的真實情景圖,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借助情感詞語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利用可視化圖示進行整體架構,結合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圍繞單元主題\"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回憶精讀課文《那個星期天》的情感變化,梳理出情感思維圖,簡要列出情感變化及對應的詞,體會用具體事例、內心獨白和情景交融的方法表情達意。習作例文是習作教學的組成部分,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習作例文《別了,語文課》,同一種情感,在事情發展的先后,有程度的差異,這時,也可用情感(五次不舍)與事情對應的可視化思維路線圖。根據習作例文《別了,語文課》第三個旁批與《陽光的兩種用法》的第一個旁批,讓學生清楚表達情感選擇事例注意隨意性與刻意創新。表達情感方式再回顧“交流平臺”,學會把情感融入事物、景物、人物的細節(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之中。這樣,根據習作單元整體結構的編排體系,從精讀課文引領,方法提煉,總結訓練,到例文領航,梳理出整個單元的習作思維導圖,構建起可視化思維圖示網,展現習作思維過程。
四、結語
總之,可視化思維方法策略在小學習作中的輔助運用,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巧用思維可視化工具,立足學段特點,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激發習作興趣,搭建好思維支點,不斷豐富支架式教學理論,將思維方法支架很好地運用到習作教學中,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實現言語與思維的同生共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董蓓菲,閆琳.走向文化自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文化教育圖譜[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