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探究\"(立項批準號:2414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小學音樂教師在欣賞教學環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應切實關注智育、美育、德育、體育、勞育五大要素,將其與音樂欣賞教學有機融合,指向全面育人的方向,為學生未來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夯實基礎。如何將五育并舉有效落實到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深受教師關注,是其教學研究的一大重要課題。以下結合筆者的任教經歷,著重探究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落實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法策略。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意義
(一)陶冶情操,培養積極品格
與小學其他學科相較,音樂是一門資源豐富、形式多樣且對小學生具有較強吸引力的課程。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資源與文字形式的資源存在明顯區別,前者以音頻、視頻為主要載體,不僅能激發學生欣賞、學習、理解的興趣,還能以歡快、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良好的審美體驗,在保持學生身心愉悅、陶冶情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聆聽愉悅、優美的音樂,其感官、情感、內心被音樂所觸【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43-03動,且能在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發展積極品格與健全人格,對學生性格、品格、人格的積極發展具有實際意義。
(二)審美鑒賞,培育核心素養
新課標明確提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要求,引導教師指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方向,深化課程改革。小學音樂教師在欣賞教學環節,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讓學生在有趣、互動的音樂欣賞課堂上,學習、掌握多項技能,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
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策略
(一)介紹音樂背景,融合智育形成初步認知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樂(歌曲)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環境,蘊含著不同的情感、精神內涵。教師基于智育視角,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應深入挖掘歌曲創作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文化知識,與音樂理論知識有機融合,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獲得良好音樂欣賞體驗的同時,不斷學習、儲備音樂知識,為其智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夯實知識基礎。
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1課“愛祖國\"課堂教學環節,教師依托互聯網平臺,搜索本節課教材選編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等信息,在借助多媒體教具播放歌曲的同時,將相關材料、信息提供給學生,以音樂背景輔助學生深入體會歌曲情感、理解歌曲精神內涵。如,教師在播放音樂《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時,首先,向學生展示該首歌曲的創作時間、歌曲風格等信息,讓學生根據歌詞、曲調,深入理解這一愛國主義音樂作品所蘊含的充沛情感與精神內涵。其次,為了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教師還提出問題:“歌曲內容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思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引導學生在欣賞音樂、了解歌曲資料的過程中,整合自己了解的信息,思考問題,深入體會、感知歌曲的情感與精神。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分段欣賞歌曲,邊聆聽音樂,邊看教材圖譜。教師根據學生對歌曲低分段欣賞情況,提出問題:“歌曲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在曲調、歌詞等方面有哪些特點?”促使學生根據歌曲音頻、圖譜、歌詞等,在音樂欣賞中,深入體會、理解歌曲內容,在音樂背景的引導下,對歌曲進行更加深人的分析、思考,并在教師的任務驅動下,聆聽第三部分的歌曲,并按照曲調,畫出音樂圖形譜,對比分析三個部分在音樂圖形譜等方面的異同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站在音樂欣賞的整體視角,思考、解答問題:“你在欣賞歌曲時,產生了怎樣的感受?歌曲名字《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蘊含了怎樣的情感與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聆聽、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層層遞進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歌曲的創作背景、曲調、歌詞、圖形譜,對歌曲形成初步認知,并逐步提高智力水平。
(二)呈現音樂作品,滲透美育提升審美素養
音樂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在學生審美意識樹立、審美素養與能力培養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審美特性,能為審美教育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整合、開發與利用豐富的審美素材,通過借助多媒體教具,以更加生動、多元的方式呈現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從審美鑒賞的角度,進一步剖析音樂作品。[3]
例如,在人音版六年級上冊第1課“芬芳茉莉”教學課堂上,教師將音樂欣賞作為本節課的重要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具,播放本課時教材選編的歌曲,給予學生直接的聽覺沖擊,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獨特之美。首先,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分別向學生播放江蘇、東北、河北三個地區的民歌版《茉莉花》,讓學生通過耳朵聆聽,感受不同地區民歌版《茉莉花》的特點,讓學生獲得直接的音樂審美體驗。其次,教師提出問題:“三首來自不同地區的《茉莉花》在風格、音調等方面具有哪些不同?\"帶領學生欣賞歌曲,并總結歌曲的風格:東北民歌《茉莉花》風格夸張、風趣;江蘇民歌《茉莉花》風格清麗、婉轉;河北民歌《茉莉花》風格明快且具有一定敘事性。最后,教師鼓勵學生以個人獨唱、團體合唱的方式,選擇最喜歡的《茉莉花》,一展歌喉,進行一場精彩的歌曲演唱與審美表達。
(三)挖掘思政元素,滲透德育培養道德素養
音樂是作詞家、作曲家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其中蘊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擁有可待挖掘的豐富思政元素。小學音樂教師開展欣賞教學,實施五育并舉,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重視德育在音樂教學各環節的有效滲透,通過挖掘、開發并利用音樂中的思政元素,將德育與音樂欣賞教學有機融合,持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例如,在人音版二年級下冊第2課“難忘的歌”教學環節,該課時包括《共產兒童團歌》《賣報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等內容,歌曲的曲風堅定、活潑且節奏明快,歌詞與小學生關系密切。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講述了少先隊員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以及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歌詞內容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少先隊員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還能為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少先隊員指明方向。
(四)基于音樂律動,體育游戲培養興趣愛好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在操場這一廣闊的空間中,引導學生根據感受到的音樂律動,拍手、躁腳、擺動身體,并參加體育游戲,能獲得更加有趣的音樂欣賞體驗。[
例如,在人音版二年級下冊第3課“飛呀飛\"課堂教學環節,首先,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播放蜜蜂、蝴蝶扇動翅膀飛行以及牛與小鴨行走的視頻,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小蜜蜂》《蝴蝶》《一對好朋友》的同時,了解到各種動物飛行、走路的姿勢。其次,教師設計“我是小動物\"的體育游戲,在 100m 長的場地中,讓兩位學生跟隨播放的音樂,調整自己的移動姿勢,進行接力跑,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教師在各組學生接力跑的過程中,隨機播放本課時的三首音樂或者動物的叫聲,學生則需要根據音樂內容,將自己的移動姿勢調整為與音樂中動物移動方式相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參加音樂體育游戲的體驗,設計多種類型的體育游戲,構建體育 + 音樂的趣味課堂,激發學生對音樂與體育游戲的興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五)開展音樂活動,勞動教育鍛煉身體素質
勞動教育能提高學生的生活認知與技能水平,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欣賞教學環節,應根據教材內容,從中挖掘可開發與利用的勞動素材,在引導學生玲聽、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與生活技能,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素養。
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上冊《豐收歌舞》音樂欣賞教學環節,教師在播放歌曲之時,將與歌曲有關的勞動視頻呈現給學生,并帶領學生將生活勞動的動作納入歌舞編排素材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聆聽、欣賞歌曲《桔梗謠》的過程中,伴隨歌曲快樂的節奏,將在生活中看到的勞動動作有節奏、有韻律地表現出來。在將勞育滲透于音樂欣賞教學之時,教師鼓勵學生以“載歌載舞\"的方式,模仿勞動動作,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活、對勞動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勞動素養,并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獲得良好的體驗與感受。
三、結語
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指向全面育人的方向,對包括小學音樂教師在內的各學段、各學科教師都提出明確的教育要求。小學音樂教師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應全面關注智育、美育、德育、體育、勞育,推進五育并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全面落實,并與音樂作品、欣賞教學有機融合,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五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教師應基于音樂欣賞教學環境,推進課程教學與智育、美育、德育、體育、勞育有機融合與相互滲透,讓學生在聆聽、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良好體驗,實現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養、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曉靜.多元融合全面發展—學科融合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思路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4(7):142-144.
[2]余黎蓉.美育德育相互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德育所想到的[J].新課程,2021(1):236-237.
[3]張茜.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20(16):85.
[4]王玲玲.情景交融互聯共通——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融入[J].北方音樂,2020(1):214-215.
[5]魏薇.分析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效果[J].新課程導學,2019(35):64.
[6]梁尊.加強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促進學生多元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