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國民經濟運行的血脈。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它們在加速經濟增長、轉變粗放式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越來越顯著。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人新常態,我國逐步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但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仍未改變,區域發展差異過大會阻礙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甚至帶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促進金融產業與技術創新融合,是現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探究如何發揮金融集聚與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金融安全穩定發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作為現代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內核,金融產業集聚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經濟發展質量。金融業的發展和集聚逐步形成了許多金融中心城市,對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激發技術創新活力、緩解就業壓力具有明顯的正向激勵作用。同時,金融機構的聚集性效應能夠促使成果共享機制的發展,減少投資成本,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促進資本積累與創新,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金融產業積累的外部經濟影響,在規模、創新、網絡效應和自我強化機制方面,可以優化區域內部的資源配置。金融機構集群現象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對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也有推動作用。因此,在探究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探討金融集聚與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即金融集聚是否在技術創新水平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作用過程中形成中介效應。
作為國家重要戰略支撐的發展要素,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通過技術創新調整經濟結構,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打破瓶頸約束,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我國地域幅員遼闊,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交流互動愈發頻繁,各區域要素間的交叉流動使技術創新在促進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鄰近地區經濟帶來了勃勃生機與活力。由此,技術創新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第一推動力。與此同時,區域金融集聚發展水平也對技術創新的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正向影響。所以,在金融機構聚集影響經濟發展質量的過程中,應考察技術創新與二者的相互影響機理,即技術創新如何在金融機構聚集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作用過程中形成中介效應。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分析
通過研究金融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現,專家學者們從多種視角展開研究,結果總體都是金融聚集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促進意義。金融集聚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且這種促進作用具有區域異質性,金融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空間上具有正相關性(程元棟等,2024);金融集聚在數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中介傳導作用(侯佳璇等,2024)2;綠色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著顯著促進作用和正向空間溢出影響;金融集聚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對相鄰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周南南和林修宇,2020)[3]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分析
創新是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劉志彪,2018)4,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因,只有創新驅動的經濟才能實現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能夠顯著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其效果存在區域異質性(康玉梅,2024)5;技術創新的發展對區域經濟有著顯著正相關影響(黎江韻和王嘉誠,2022)。技術創新能夠顯著激發區域經濟活力,增強發展動力并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將區域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推動區域經濟水平整體躍升,還能擴展經濟輻射效應,帶動更廣泛區域的協同發展(趙宏偉;張云華和季玲玉,2022)[7-8]。
(三)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機制分析
錢晶晶等(2021)基于固定效應的基準計量模型發現,金融集聚通過影響技術創新從而對經濟發展質量有顯著影響。綠色技術創新在綠色金融集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部分中介效應(榮璟和曾凡銀,2024)[1]。金融集聚能夠顯著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且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都有促進作用(賈帥帥等,2024){;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質量存在顯著的正向直接作用,技術創新在其中發揮著顯著的正向中介效應(尚慧敏,2024)[2];左曉慧和李剛偉(2021)認為,技術創新在金融機構的聚集與地區經濟成長之間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應,即金融機構集聚部分效應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帶動地區經濟成長[13]
綜上所述,大多數研究人員主要側重于定量分析研究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發展、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兩兩之間的關系,較少探究金融集聚、技術創新二者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聯合效應的作用機制。更有少者深人探討二者通過什么機制的聯合效應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并通過構建三者的中介效應模型探究金融集聚是否以技術創新發展水平為中介變量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技術創新是否以金融集聚發展水平為中介變量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谧罱K分析結論,做出推動中國省級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性觀點?;诖?,推出以下假設。
ΔH1 :在空間效應下,金融產業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顯著推動作用。
H2 :技術創新對本省區域和毗鄰地區經濟質量的蓬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ΔH3 :技術創新和金融集聚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相互中介效應,即金融集聚通過技術創新作為中介變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通過金融集聚作為中介變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2023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港澳臺除外,下同)的經濟平衡面板數據為主要調研樣本,采用的原始數據均基于我國國家經濟大數據研發平臺、統計部門、全國各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數據公報等具備官方權威的基本大數據平臺。其中,對于個別缺失值,采用插值法進行補齊。最終獲得403個樣本觀察值。
(二)變量定義及測量
1.被解釋變量
經濟高質量發展(Hecq)。本文參考李福平和李欣(2021)[14]、孫豪(2020)[15]等的經濟發展測度方式,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構筑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體系,基于熵值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
綜合體系分為5個二級指標,18個三級指標。創新發展包含GDP增長率、研發投入強度、投資效率、技術交易活躍度4個三級指標;協調發展包含需求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政府債務負擔4個部分;綠色發展從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單位產出廢水、單位產出廢氣3個方面進行衡量;開放發展包含對外貿易依存度、外商投資比重、市場化程度3個三級指標;共享發展從勞動者報酬比重、居民收人增長彈性、城鄉消費差距、民生性財政支出比重4個角度進行測度,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核心解釋變量
金融集聚(fin)。參考宋志秀和葛翔宇(2022)[的算法,公式如下:

其中, finit 代表在i地區t時間的金融集聚程度, Fit 和 GDPit 分別代表t時期i地區金融行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 Ft 、 GDPt 分別代表t時期全國金融行業增加值和國內生產總值。

技術創新(inno)。本文借鑒周杰和王慧(2023)的研究思路,從科技創新投人、科技創新產出、科技創新環境三方面篩選出15項二級指標,構建技術創新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根據熵值法進行綜合指標測算,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3.控制變量
為減少內生性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和考慮模型驗證部分結論的嚴謹性,本文選取了以下變量作為本文實證模型的控制變量。對外開放程度(open):進出口總額與地區GDP的比值;教育投入(edu):地方財政教育支出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值;政府干預(gov):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交通基礎設施(lnroad):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取對數處理
4.變量描述性統計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觀察發現,Hecq的最大值為0.582,最小值為0.081,表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部分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相對較高;fin的標準差大于Hecq的標準差,分布相對離散,說明我國各省份的金融集聚水平存在相應差異;inno的最大值為0.766,最小值為0.020,表明我國各省份的技術創新水平存在一定差異,部分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相對較高,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趨勢相符。中介變量與控制變量的統計值基本在正常

范圍內。
(三)模型設定
1.空間權重矩陣的設定
無論是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空間性的空間相關性檢驗,還是實證部分探討空間溢出效應作用都需要選擇合適的空間權重矩陣度量區域之間的空間距離。鑒于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以相鄰與否為判斷標準的鄰接距離矩陣和僅僅基于地理距離遠近判斷標準的地理距離矩陣,均無法全面反映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因此,本文構建地理經濟距離空間權重矩陣W,即矩陣構成元素為i地區省會與j地區省會最近公路里程的倒數與i地區人均GDP年均值占所有地區人均GDP年均值比重的乘積。
2.空間計量模型
基于上文理論機制分析,通過如下計量模型考察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之間
的作用機制:

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Ecqit表示經濟高質量發展,finit表示金融集聚, innoit 表示地區技術創新水平,Ctrolsit表示控制變量, ρ 是因變量的空間滯后項系數,W是空間權重矩陣, β1 是金融集聚的回歸系數, β2 是技術創新的回歸系數,βc 是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 θf1 是金融集聚的空間滯后系數, θf2 技術創新的空間滯后系數, θc 是控制變量的空間滯后項, μi 是個體固定效應, λι 是時間固定效應, εit 是隨機擾動項。
對一般模型設置系數可以得到如下模型:
a.當 σ=0 時,模型為空間杜賓模型(SDM);b.當 σ=0 且 θ=0 時,模型為空間自回歸模型(SAR);c.當 ρ=0 且 θ=0 時,模型為空間誤差模型

(SEM);
d.當 ρ=0 Ⅱ θ=0 Ⅱ λ=0 時,模型為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
3.中介效應模型
以金融集聚和技術創新分別作為機制變量,探討技術創新和金融集聚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是否存在相互中介效應,即金融集聚是否
通過技術創新作為中介變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是否通過金融集聚作為中介變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以下模型進行證實:




其中,
為解釋變量, mvit 為中介變量。若模型(3)中的c、模型(4)中的a與模型(5)中的 b 均顯著不為零,則說明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是存在的,可計算中介效應占比為
。若此時的c′=0 則說明在本模型中中介變量發揮完全效應作用,即存在完全中介效應;若此時的 c′ 不為零,則說明在本模型中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作用中既有中介變量的參與,又有核心變量的影響,即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三、實證結果分析
1.空間自相關檢驗
表4顯示了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2011—2023年金融集聚(finn)、技術創新(inno)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Ecq )的Moran‘sI指數及其p值,揭示出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各年度的Moran‘sI指數均為正且在 1% 水平上顯著( plt;0.01 )相關,表明這三項指標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聚集性,即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之間的金融集聚、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動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在空間結構上存在著鮮明的相互關聯性,如地理位置鄰近、經濟水平相近的省份更易于形成空間交互影響效果。從變化趨勢上解析,我國金融業集聚、技術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同趨變化態勢,城市間的協同影響效果逐漸顯現。
2.模型識別
首先,基于LM檢驗和RobustLM檢驗結果,檢驗空間自回歸模型(SAR)或空間誤差模型(SEM)是否比無空間效應模型更適合,初步確定使用模型。如表5所示,LM-error、RobustLM-error、LM-lag和RobustLM-lag 在 5% 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表明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性;通過LR檢驗和Wald檢驗進一步分析空間杜賓模型(SDM)是否可簡化為SAR或SEM。LR-error、LR-lag和Wald-lag、Wald-error統計量均在 5% 水平上顯著,拒絕了簡化為SAR或SEM的假設,這表明SDM模型更適合分析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最后,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個體固定效應的SDM模型,以更準確地估計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路徑。
3.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為分析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采用偏微分方法估計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見,從直接效應看,金融集聚對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明顯,這說明金融集聚對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從間接效應看,金融集聚產生的空間溢出效應為正,但不顯著,說明本地區的金融集聚對臨近地區的空間效應不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他地區的金融集聚可能吸引本地區的金融資源,產生“虹吸效應”,抵消潛在的正面溢出,也有可能是金融資源的本地化屬性,導致跨區域流動有限。同時,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及總效應均顯著為正,表明技術創新不僅能夠推動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對周邊地區產生了積極的知識溢出和產業鏈聯動效應,進一步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假設 H1 和 H2 得以驗證。


4.機制檢驗
本文采用bootstrap檢驗方法,驗證金融集聚是否通過技術創新作為中介變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技術創新是否通過金融集聚作為中介變量推動
經濟高質量發展。
由表7得知,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直接效應(0.116, Plt;0.001 )顯著且占主導地位,同時存在通過技術創新的間接效應(0.007, P= 0.011),但中介路徑的貢獻較?。▋H占總效應的5.9% )。即金融集聚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的影響路徑中,雖然存在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但中介效應較弱,金融集聚的直接作用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直接效應 (innoHeco )顯著且較強(0.145, Plt; 0.001),占總效應的 78.4% ,間接效應(inno $$ finHeco )顯著但較弱(0.040, P=0.009 ),占總效應的 21.6% 。即說明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主要通過直接路徑實現(技術創新直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但金融集聚作為中介變量也起到顯著作用,屬于部分中介效應。

以上兩種中介變量Bootstrap的兩種檢驗置信區間(P和BC區間)兩者均不包含0,結論一致,中介效應穩健顯著。假設 H3 得以驗證。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探討金融集聚和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選取2011—2023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在相關指標測度的基礎上,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及中介效應模型,對金融集聚、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空間效應及影響機制進行實證分析。
首先,通過空間自相關分析,發現中國31個省份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集聚水平、技術創新水平均存在高度的空間自相關。2011—2023年,3個變量的全局Moran’sI指數均大于0且顯著,表明中國省級行政區之間的經濟發展、金融產業集聚以及技術創新發展水平并非完全隨機分布,而是存在高度的空間相關性。
其次,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對本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同時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引發的空間溢出效應對相鄰地區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為金融集聚存在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且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他地區的金融集聚可能吸引本地區的金融資源,產生“虹吸效應”,抵消潛在的正面溢出,也有可能是金融資源的本地化屬性,導致跨區域流動有限。技術創新存在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說明技術創新不僅能夠推動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對周邊地區產生了積極的知識溢出和產業鏈聯動效應,進一步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后,技術創新和金融集聚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相互中介效應,但是間接效應微弱,直接效應仍占主導。
(二)建議
1.強化金融集聚的直接效應,優化區域金融資 源配置
推動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建議在金融基礎較好的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深化金融改革,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提升資本配置效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如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鼓勵金融機構集聚(如設立銀行、保險、風投的區域總部),防范“虹吸效應”,促進金融資源均衡分布。在本文論證中,金融集聚的空間溢出效應為正但不顯著,可能因資源向發達地區過度集中,需通過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欠發達地區流動,對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給予稅收優惠或補貼,建立跨區域金融合作機制。
2.放大技術創新的空間溢出效應,構建協同創新網絡
加強跨區域技術合作與知識共享,建設全國性技術交易平臺,推動專利和研發成果跨區域轉化。加大對各省際區域的研發投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創新型企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建創新聯盟。針對性支持創新薄弱地區,通過政策補償縮小區域間創新水平發展的差距,避免“馬太效應”。
3.促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增強間接效應
發展科技金融,打通“金融集聚 $$ 技術創新 $$ 經濟發展”路徑,盡管間接效應較弱,但金融支持仍是技術創新的關鍵。需定向引導金融資源投向創新領域。擴大科技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范圍,鼓勵設立政府引導的科創母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優化金融工具服務創新主體,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開發適配的金融產品。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創新金融工具。建立科技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降低融資門檻。
參考文獻
[1]程元棟,柳朔,韓佰慶.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27(4):98-107.
[2]侯佳璇,朱金玉,陳洋,等.數字金融、金融集聚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際商務財會,2024(15):3-8+17.
[3]周南南,林修宇.金融集聚、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基于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20(11):34-48.
[4]劉志彪.理解高質量發展:基本特征、支撐要素與當前重點問題[J].學術月刊,2018,50(7):39-45+59.
[5]康玉梅,王嘉誠.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擴散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長江經濟帶的實證[].統計與決策,2024,40(19):89-95.
[6]黎江韻.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時空格局演化分析:基于NPP/VIIRS夜間燈光數據[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41(3):1-5+11.
[7]趙宏偉.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外資,2022(14):81-83.
[8]張運華,季玲玉.技術創新、數字經濟與經濟發展:基于長三角城市群數據分析[J].科技與經濟,2022,35(1):26-30.
[9]錢晶晶,鐘韻,張橫峰.金融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分析.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36(6):130-141.
[10]榮璟,曾凡銀.綠色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機制與成效[].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55
(3):62-75.
[11]賈帥帥,王泉焱,廖建萍,等.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7):195-200.
[12]尚慧敏.技術創新中介下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質量作用的四重效應:直接效應、中介效應、溢出效應與異質效應.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24,46(2):74-85.
[13]左曉慧,李剛偉.金融集聚、技術創新和區域經濟增長:基于面板固定效應與中介效應實證分析[].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21,37(2):76-81.
[14]李福平,李欣.區域創新、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空間溢出視角的經驗分析[].調研世界,2021(12):3-11.
[15]孫豪,桂河清,楊冬.中國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評價[].浙江社會科學,2020,288(8):4-14+155.
[16]宋志秀,葛翔宇.金融集聚·政府干預·對外開放與地區經濟發展[].統計與決策,2022,38(19):150-153.
[17]周杰,王慧.科技創新能促進數字新質生產力提升嗎:以數字普惠金融為調節變量[].企業經濟,2024,43(8):106-118.
[18]滕咭君,張衛國.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與機制分析[J].改革,2024(12):95-109.
[19]李淑芬.金融集聚、創新創業活躍度與城市經濟韌性[].經濟經緯,2023,40(4):26-36.
[20]馬露瑤.金融集聚、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北方金融,2023(12):27-32
(責任編輯:張瑤菊)
Researchon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n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GUO Meiling',SUN Chao2
(1.School of Economicsand Trade,Hebei Vocational Universityof Industry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2.Schoolof LiberalArtsand Science,North China Institute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the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l to 2O23,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financial agglom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y explores the impact mechanisms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cts of the twoon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mpirical resultsshow that: The levelsof economic development,financial aglomeration,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each province exhibita non-randomdistributionandhaveahighdegreeof spatialcorrelation;both financialagglomeration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avea significant positivepromoting effectonthe high-qualityeconomic developmentof thelocalregion; the spatialspillover effectsshowdiferentialcharacteristics;thespillover effectoffinancialagglomerationis positive but notsignificant whi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spillver effct;in the processof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s high quality,there is amediating and linkage efect of mutual promotionbetw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financialagglomeration,buttheindirectefectisweak,andthedirecteffect still playsadominantrole.Therefore,itisrecommended tostrengthenregionalfinancial cooperation,and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weaken the“siphon effect”,enhance cross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improvethe mechanism forknowledge sharingand industrialchaincollaboration,as wellas formulate policies inline withlocalconditions to give play tothedirectdrivingroleoffinancialaglomeration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at the same time tap their potential for syergy.
Key Words: Financial aglome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atial spilove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