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來講,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普遍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教師在單位時間內統一講解歷史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形成惰性思維,越來越依賴教師講解。然而,這種形式下的學生往往是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方式學歷史,既難以主動探究歷史知識,也難以主動利用各類歷史材料進行史料分析、解釋等,更難以順利地形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學會學習。但是,如果不能設計明確的學習任務,那么初中生將很容易受到惰性思維的影響,出現無效學習行為。任務探究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對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在學生本位理念引導下開展任務探究教學活動,充分地解放學生、促進學生的學,使學生能在任務探究活動中逐步地掌握學好歷史的一般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教育基礎。
一、分析學情特征,設計進階式學習任務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開展任務探究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之一便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身心發展規律設計適宜的學習任務,確保任務能有效驅動學生,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歷史學習活動。這是因為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學習任務過難,那么將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之,如果任務過易,那么同樣無法驅動學生,反而會加劇學生的惰性學習意識。因此,只有當學習任務的難度水平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使其能順利產生認知懸念且能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順利完成時,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客觀分析學情特點,科學設計進階式學習任務,以難度遞進、由簡到繁的順序呈現各個任務的具體要求,關注學生的差異,有效驅動學生,使學生產生主動學歷史的欲望。
在“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課中,教師綜合分析了本班學生的歷史認知特點。大多數學生對于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成果、歷史影響等主要史實的了解并不多,也因為缺少良好的時空觀念而難以自主探究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原因,但卻普遍具備一定的知識整合能力,能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概括、梳理、總結夏商周時期科技與文化發展成果,并根據豐富的歷史資料進行思辨論證,從中總結具體的歷史事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學習任務:
任務一:請登錄國家博物館,從中搜索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文物,自主總結這一時期內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及其特點。
任務二:閱讀歷史教材,按照天文、歷法、醫學三個角度匯總夏商周時期的主要成就及其社會影響。
任務三: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了解甲骨文記錄的內容,且能分析甲骨文造字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任務四:探究夏商周時期高超的鑄造工藝,分析這一時期內青銅器、玉器的特點及其社會影響。
任務五:誦讀并品讀《詩經》與“楚辭”的主要內容,分析夏商周時期的文化發展成果及其所產生的歷史價值。
二、創設歷史情境,設計可行性任務計劃
明確的學習任務將驅動學生學習,但是由于歷史課程的特殊性,許多學生都深受時空環境的限制,難以結合具體的時空環境分析具體歷史事件的起因、影響等,無法順利地建構歷史知識意義。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創設歷史情境,嘗試再現、還原具體的歷史場景,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直接體驗并幫助學生拓展感性素材,使其在情境啟發下設計具體的任務學習計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決策與計劃性學習能力。
以“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一課為例,本節課將引導學生探究張騫通西域的基本歷程及其歷史意義,并且能利用歷史地圖匯總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能按照具體的時空線索匯總西漢、東漢對西域的管理方法,匯總班超經營西域的歷史故事。基于此,教師嘗試從互聯網平臺中搜索關于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串聯中原與西域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的歷史資料,以短視頻為主創設歷史情境。在歷史課上,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短視頻,使學生能根據視頻的演示了解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及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初步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并由此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圍繞具體的學習任務設計探究計劃,設計明確的學習策略。其中,本班學生所設計的任務學習計劃如下所示:
第一步,利用歷史教材,匯總張騫通西域的基本史實及其歷史影響,畫出張騫通西域的主要路線。
第二步,使用歷史地圖,使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標注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
第三步,按照時間順序,匯總西漢、東漢管理西域時的主要做法及其歷史影響,概括班超經營西域的主要做法。
第四步,結合新時代共建“一帶一路”的故事,結合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探究共建“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影響。
基于此,學生便可以有條理、有計劃地參與任務探究活動,從而順利地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計劃性學習能力。
三、組織任務探究,落實多元化任務要求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開展任務探究教學活動的基本目的之一便是要促進學生的學、改進教師的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對相關知識主動建構與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地學歷史。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懂得放手教育,支持、鼓勵學生圍繞具體的學習任務展開歷史探究,使其主動落實任務探究計劃,從而逐步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與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積累有效的歷史學習經驗。
在“盛唐氣象”一課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以下的學習任務。
任務一:總結唐朝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歷程,據此分析唐朝經濟發展的繁榮與昌盛。
任務二:了解唐太宗時期的民族政策與典型事例,分析唐朝時期的民族管理制度與主要內容,探究其歷史影響。
任務三: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探究唐朝社會風氣的開放性,初步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
任務四:搜集能反映唐朝社會現象的唐詩,分析唐詩與繪畫作品,理解盛唐時期文學藝術的開放性與豐富性,并綜合分析經濟、民族關系、社會風氣、文學藝術等相關性。
基于此,學生便可以獨立探索,從唐詩著作、互聯網資源中搜索能展現盛唐氣象的唐詩、繪畫作品或其他歷史資料,結合歷史教材有條理、分步驟地匯總盛唐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文學藝術等發展成果,也要重點匯總唐太宗時期的民族政策與民族交往實例,在各個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展開豐富的歷史閱讀與史料分析,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相應的歷史解釋。在此基礎上,初中生可以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歷史資料、唐詩作品、史料解釋說明等,使用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證據去解釋具體的歷史觀點,另一方面通過資源共享、相互啟發、思辨討論等活動進一步發散思維,從多個視角探究盛唐氣象,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經濟與文學藝術發展成果、民族治理與交往政策等,有條理地匯總有效結論,拓展現有的知識儲備。進而,各個小組便可以輪流在課堂上展示歷史探究結果,通過組際展示實現全班同學交流、思辨。這樣一來,教師便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基于此,教師會根據課堂觀察記錄、各小組所展示的探究資料進行歷史指導,巧用提問法、講解法等課堂教學技巧點撥學生,使學生能順利地建構知識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節課上,教師會在教師講解環節補充必要的歷史資料,鼓勵學生圍繞具體的歷史資料進行史料分析、利用史料得出必要的結論并進行展示說明。這既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也能動態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分析等關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狀態,還能通過歷史講解輔導學生,提高師生互動效率。
四、做好任務展示,總結過程性學習成果
在任務探究活動中,初中生往往會動態生成必要的探究成果,如歷史資料、歷史報告等,也能根據學習成果回顧任務探究過程,順利地增強學習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與理性精神。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任務探究教學中設計任務成果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匯總、展示過程性學習成果,回顧任務探究過程,以便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反思與總結,初步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在“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本班學生在具體的任務驅動下主動探究了宋代時期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經濟發展過程與主要成果,還結合具體的時空線索匯總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整個過程與歷史影響。在此期間,學生普遍搜集、整理了必要的歷史資料,還通過組內合作設計了必要的歷史問題、學習筆記等,其中有不少小組都通過列表法匯總了宋代經濟的發展歷程,形成了豐富的學習成果。因此,在本節課上,教師專門設計了任務成果展示活動,鼓勵各個小組依次展示本小組所制訂的學習任務單與學習計劃表、在解讀宋代經濟發展成果與歷史影響時所使用的歷史資料、關于古代經濟重心轉移所繪制的時空線索圖、關于宋代經濟繁榮發展的原因與影響等文字類成果等。在展示探究成果時,各小組還可以選出一名成員代替本小組進行發言、展示,也可以通過分工分別負責各個板塊的成果展示。這樣一來,便可比較完整地反映出各小組在任務探究活動中的學習進步與成長,也能通過組際之間的成果展示求同存異、查漏補缺,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其能從更廣闊的角度匯總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發展概況與具體影響,全面梳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具體歷程與路線,能順利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
五、完善任務評價,提升生成性探究效益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科學轉變教學形式,還要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改進教師的教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的導向、診斷、激勵等作用提高教學效益。新課標明確指出,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發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同時要注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等。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組織任務探究活動時應設計發展性、即時性、增值性的任務評價活動,客觀考查各個學習任務的完成度,反思任務設計的科學性與適宜性,總結任務探究教學效益。
在“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一課,教師設計了適宜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自主總結《紅樓夢》、昆曲、京劇等基本史實,探究清朝前期文學藝術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等關聯,并且能結合具體的時空環境探究清朝前期文學藝術的發展特色與具體成就。在本輪任務探究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在自評中評價自己是否能從多角度分析清朝前期文學藝術的具體成就與特色以及自己在搜集相關文學藝術成果時所展現出來的信息意識、歷史解釋能力、史料分析能力等,還要評價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是否能從容自信表達、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等,全面評價自己在任務探究活動中所展現的學習能力、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同時,在互評中,學生可以賞識其他同學的學習優勢與特長,通過口頭評價及時反饋互評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會結合課堂觀察、測試、問答等活動設計教師評價,賞識、肯定學生在各個任務驅動下所展開的能動探究行為、學習進步等,也會通過提建議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不足與缺陷,使學生能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歷史探究計劃與策略,從而順利地驅動學生、激勵學生。
六、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記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揭示著人類社會的種種變遷,在初中歷史課程中組織任務探究教學活動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改進教師的教,是轉變教學形式的關鍵方法之一。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發展特點,科學設計學習任務,并根據課程內容創設富有意義的主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設計可行的任務探究計劃,支持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任務探究活動,使學生自主展示任務成果。隨著過程性評價反饋客觀評估任務探究活動的實際效益,逐步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