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大量學者對高校閱讀推廣進行了系統性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發現閱讀推廣研究可以劃分為五個方面:閱讀推廣主體的研究、閱讀推廣客體的研究、閱讀推廣對象的研究、閱讀推廣載體的研究和閱讀推廣理論的研究。
閱讀推廣研究緣起
總體上看,我國高校圖書館近年來與時俱進,正在不斷創新閱讀推廣內容和閱讀推廣方式。相關學者認為,高校閱讀推廣具有分層次嵌入通識課程、深度挖掘讀者創造性的特點。分層閱讀推廣源于讀者的群體性差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然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國圖書館在閱讀推廣方面還存在影響力不足、推廣人才遺乏、單位支持力度不大、內容(載體)不夠豐富、讀者對閱讀推廣認知不足等問題。例如,存在推廣形式占據主導、知識資源流動微弱、推廣對象泛化等問題,需要教育部門、高校圖書館在閱讀推廣策略中貢獻智慧。亦有學者研究認為,我國大學生閱讀還有所不足,需要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針對上述問題,一些學者提出改善閱讀推廣的建議:閱讀推廣需要建立起大學生閱讀分享的技術手段與激勵舉措,探索主題閱讀推廣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要提升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知名度和影響力,其關鍵之處在于精準把握當代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需求,加大對閱讀推廣人的培育,創新閱讀推廣。
為了研究大學生的閱讀現狀,本文采用調查問卷法對廣西某高校非畢業班本科學生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97份,收回問卷97份,回收率達 100‰ 問卷涉及閱讀類型與頻率、專業書籍借閱、閱讀與娛樂的沖突等方面。
閱讀類型與影響因素
1.學生閱讀情況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進行閱讀與學習。其中,線上閱讀主要依靠手機、電腦,以及校園和圖書館內的公共數字閱讀設備;線下閱讀則主要依靠閱讀紙質教材或從圖書館借閱紙質書刊。
問卷調查中,大學生學習閱讀頻度和閱讀量分布數據顯示(見表1),隨著電子書籍的廣泛普及,學生的閱讀方式主要集中于網上閱讀和紙質教材閱讀兩方面,從圖書館借閱的書籍數量相對較少。

2.學生閱讀類型
大學強調自主學習,學生應鍛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閱讀對象的能力,讓閱讀對他們的專業能力提升、人格發展發揮出最大作用。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網絡閱讀類型與到圖書館借閱的書籍類型存在一定差異。從網絡閱讀類型看,學生首選文學類書籍,占比達到 43.30% ;其次是與自己學科緊密相關的專業類書籍,占比為 26.80% ;再次是藝術和政治類書籍。從該校圖書館借閱數據看,學生首選專業書籍,占比 36.31% ;其次是文學書籍,占比27.98% ;再次是藝術和政治類書籍。
3.閱讀類型的影響因素
總體上看,學生網絡閱讀和圖書館借閱的書籍類型主要集中在專業書籍和文學書籍兩類。選擇看哪種類型的書與學生的閱讀目的存在密切關聯。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的閱讀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類:考證/考研、準備期考、學習興趣、知識拓展、積累專業知識和其他。統計顯示,閱讀目的為考證/考研、準備期考、學習興趣和知識拓展這四個類別的學生人數占參與調研人數的 92.78%90
閱讀考研/考證類型書籍的學生明顯很少看文學類書籍,不看文學類書籍是看文學類書籍的3倍以上;而以學習興趣、知識拓展為閱讀自的的學生明顯更偏好閱讀文學類書籍,其中閱讀文學類書籍的32人,不閱讀文學類書籍的15人。以考證/考研為閱讀目的的學生更側重閱讀專業書籍,人數超其他閱讀類型學生5倍以上。以準備期考、知識拓展為閱讀目的的學生也更偏好閱讀專業書籍。總體上看,考證/考研的學生,閱讀目標更加明確,因此對文學類書籍關注度不高;基于學習興趣進行閱讀的學生更加關注文學類書籍;準備期考和拓展知識的學生閱讀范圍廣泛,專業書籍和文學類書籍均有涉及。
專業書籍借閱障礙與影響因素
大學期間,學生已經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與需求,選擇適合的專業書籍進行分級閱讀。但是,面對圖書館中多樣的專業書籍,學生在借閱時面臨一定的障礙,在這種情形下,學生需要從其他渠道獲得相關信息。
1.大學生借閱書籍的適配度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在明確閱讀書目的前提下到圖書館借閱的僅占 9.85% ,借閱目標比較明確的占 36.62% ,這表明大多數學生對于應借哪本專業書籍并沒有進行詳細了解,需要到圖書館后再進行篩選。從圖書館借書的同學有71人,占本次調查學生總人數的 73.19% ,這些同學認為所借書籍很適合自己閱讀需求的僅占 7.04% ,認為較適合自己閱讀需求的占比為 36.62‰ 這些數據表明,學生在選書方面存在較大的盲目性,選擇的書籍與自己的閱讀需求適配度較低。

2.影響書籍借閱適配度的因素
大學生的知識體系還未完全建構起來,這就需要他們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相關信息,作為自己選書和閱讀的參考。學生獲得的信息越多,就能更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從調查問卷看,學生閱讀時大多參考了教師、同學的建議或者網絡推薦的熱門書目。然而,由于推薦的視角不一樣,學生也需要從各種推薦信息中進行權衡,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書籍。

表2可以看出,在書籍推薦渠道與所借書籍適配度、書籍推薦渠道與借閱書籍的明確程度的矩陣中,數字大多集中在對角線上,這表明書籍推薦渠道越多,學生越能明確該借何種書籍,所借的書籍也與自己的閱讀需求更適配。為了進一步驗證二者之間的相關性,通過線性回歸分析發現,書籍推薦渠道的多少與所借書籍適配度、借閱書籍的明確程度顯著相關。
大學生閱讀與娛樂時間的沖突
1.時間分配情況
隨著電腦、手機等在大學生中普及,電子設備占用學生的時間越來越多。調查顯示,每天使用電腦/手機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的學生達到 81% 以上;將手機/電腦主要用于學習的學生僅有40.21% ,他們上網更多是觀看視頻、打游戲和社交聊天,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學習質量。調查數據顯示,還存在相當一部分閱讀量小的大學生。
2.閱讀量少的原因分析
本調查針對部分大學生課內外閱讀量均較少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對學生閱讀量少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見表3)。
從表3歸納的原因看,學生認為閱讀枯燥無味、網絡誘惑、閱讀專業書籍困難、閱讀對學習無用,以及讀書辛苦五個方面占比達到 87.65%0.0 可見,學生不喜歡閱讀的主要原因在于學業辛苦,加之網絡誘惑較大分散了閱讀精力,其次是學習閱讀能力跟不上。
推廣閱讀建議
1.推動課外閱讀考評
課外閱讀對培育學生思維能力、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數高校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關注度不足,導致一些學生產生“閱讀無用論”“閱讀不能快速提升成績”的想法,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閱讀。同時,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網絡,直接擠占了閱讀時間。為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一些高校開始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考評,如武昌理工學院開展“博覽群書”考核,并配套開發了博覽群書在線測試軟件,每月組織一次測評,學生通過考試可獲得學分。此舉鼓勵和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有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漸廣的時代,考核學生的學習閱讀情況已經有了較好的解決方案,類似“博覽群書”的閱讀考核評測系統有必要切實推行起來。
2.推動學習論壇的建設

適應當代大學生偏愛使用網絡媒體的特點,高校圖書館應擔負起建設網絡學習論壇的責任,并使其成為校內大學生交流閱讀經驗的平臺,論壇內容不僅應包括學習心得、好書推薦等板塊,為學生推薦與之相適的書籍;還應搭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橋梁,這有助于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更好地滿足其閱讀需求。
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財經學院校級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人工智能時代圖書資源高效利用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3XJJG3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