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籍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智慧與記憶,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現代技術與文化創新為古籍保護與利用掀開了新篇章,讓古籍有更大可能、更多機會走出高閣、走進大眾。如何讓古籍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甘肅省圖書館、北京燕山出版社、中華書局“籍合網”的專業人士從古籍出版價值、古籍傳承與讀者服務結合、古籍數字化等角度出發,講述了他們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融合之道。
古籍,作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記錄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思想和智慧,是文明延續的核心紐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古籍的范圍涵蓋了文字、圖像、版片等多種形式,如何保護、傳承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社會各界一直以來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198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從國家層面推動古籍整理與保護工作。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古籍保護工作全面進入系統化、規范化發展階段。2022年,《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印發,對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提出要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深度融入古籍保護與服務工作之中,古籍保護與利用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2025年,國家圖書館組織召開第十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布會,攜手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簡稱甘圖)、孜珠寺等古籍收藏單位面向社會新增發布古籍資源18705部/件。從傳統的紙本存藏到現代的云端共享,古籍保護工作進入全新階段。
甘圖作為國內重要的古籍收藏機構之一,自1916年建館,歷經百年積淀,典藏日趨豐富,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之一。甘圖始終秉持“以書籍公有而公用之”的理念,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與深厚的學術研究底蘊,通過創新保護技術與多元化服務模式,多維度探索古籍存續活化新路徑,在典籍傳承利用與公共文化服務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
資源基礎:文明寶庫的百年守護
經過百余年積累,甘圖館藏書總量現已達530余萬冊(件),其中古舊籍文獻約38萬冊(件),包括漢文古籍2.2萬余部25萬余冊、敦煌遺書382件(夾)、歷代書畫2517軸(冊)、版片4900片,以及民國甘肅省通志局、國立西北圖書館地方檔案72055頁等。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推動下,甘圖于2020年完成了古籍普查工作,館藏一級古籍36部36638冊(件)、二級古籍371部15809冊(件)、三級古籍3658部41884冊(件),三級以上古籍合計4065部94331冊(件)。有124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395部入選《甘肅省珍貴古籍名錄》。
特色館藏包括享譽海內外的文溯閣本《四庫全書》、大型明版木刻叢書《永樂南藏》、宋衢州州學刻元明遞修本《三國志》、宋淳熙十年(1183)象山縣學刻本《漢雋》等珍本線裝古籍,以及1500余幅歷代書畫作品原件、11件明清誥命文書、少量太平天國時期契約票據等。此外,藏品中也包括敦煌文獻:成書于隋唐時期的漢文寫卷共計31件,成書于781至848年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藏文寫卷《大乘無量壽宗要經》32件、藏文梵夾式寫經《十萬頌般若經第三卷》319件。金石拓片藏有千余種,精品碑拓有東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東漢《西狹頌摩崖》、唐《哥舒翰紀功碑》、宋《莫高窟造相記》等。西北地方文獻館藏總量14萬余種、7萬余冊,包括明萬歷五年(1577)刻本《重修鳳翔府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靜寧州志》、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朔方廣武志》、清順治十一年(1654)刻本《秦州志》等。古代名人尺牘有明代書畫大師董其昌信札11通,清代名家王文治、袁枚、左宗棠、張之洞、翁同龢以及近代著名人物魯迅等的手札近500通。其中卷軸裝《閱微草堂收藏諸老尺牘》總長1460厘米、高40厘米,裝裱精美典雅,收錄了清乾、嘉時期社會名士如梁國治、朱珪、劉墉、翁方綱、錢大昕、戴震、吳省蘭等寫給閱微草堂主人紀曉嵐的書信21封。
古籍修復:故紙余香中的匠心傳承
“每一頁紙的壽命延長,都是留給未來的一次機會。”古籍修復,對于承載歷史信息、延續文明記憶具有重要意義。甘圖的古籍修復工作,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歷經跨越半個世紀的“文明守護之旅”,2025年入列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加上此前掛牌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甘圖的古籍修復技藝得以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上傳承延續。2019年,修復中心獲得省文物局頒發的“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證書”。2022年,經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設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導師何謀忠“技能大師工作室” (古籍修復師)。
如今,修復中心擁有近600平方米的現代化空間,包括修復室、培訓基地和實驗室,15名修復師在這里默默耕耘,用雙手修復時光的裂痕。每一頁古籍、每一幅字畫的修復,都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獻禮。在這里,古籍修復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匠心精神的傳承
閱讀推廣:讓古籍“活”出新溫度

創新開展沉浸式、場景化古籍閱讀推廣活動以鮮活生動的展現形式讓典籍文化深度融入大眾生活,是新時代古籍活化傳承的關鍵路徑。甘圖通過構建“隴右尋珍”“玫瑰書香”“隴右擷珍”等全民閱讀推廣品牌矩陣,依托省、市、縣三級圖書館協同聯動機制,有機融合實體展覽、線上展示、數字互動等多元形態,構建起覆蓋線上線下、貫通歷史當下的典籍文化傳播體系。這種集多渠道傳播、多媒介呈現、立體化推廣于一體的創新性文化傳播模式,有效實現了館藏文獻資源利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雙向賦能。
“隴右尋珍”閱讀推廣活動:自2016年啟動以來,該品牌已成功舉辦線下系列文化活動30余場,入選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業務案例征集并獲獎。活動汲取館藏古籍中的相關元素,通過共享普惠的講座、展覽,以及剪紙、燈籠、秦腔面具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體驗活動,多維探索古籍“活化”路徑,使得古籍從書庫中走出來,傳遞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人文關懷。

“玫瑰書香”經典誦讀活動:自2021年開展以來,致力于通過誦讀經典古籍培養大眾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引導全社會在閱讀中傳承中華優秀經典,活動現已覆蓋甘肅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的70多家單位,提交的誦讀作品由最初的每期60余份增至600余份。參與者或選取經典詩文進行誦讀,或自行撰文加以演繹,催生了諸如《唐詩里的長安》《詩意中國》等一批優秀音、視頻作品,使得文化的傳播起始于聲音、植根在人心。
“隴右擷珍”閱讀推廣活動:作為2023年推出的古籍閱讀推廣活動品牌,通過甘圖微信公眾號和官網以圖文形式宣傳推介古籍。重點展示國務院公布的六期《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甘肅省入圍的306部古籍(包括甘圖的124部),涉及古代寫本、手稿、刻本等豐富多樣的典籍形態。通過展現古籍的內容、裝幀、字體和形態之美,繼承并傳遞典籍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粹,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曬書”活動:此項活動的目的是在現代語境下重塑“曬書”文化傳統,通過圖書館員、人文學者、古籍保護專家、非遺傳承人等“曬書”人以視頻拍攝、線上分享方式曬館藏、曬經典、曬技藝、曬傳統,分享古籍知識,推廣傳拓修復技藝,傳播保護理念。其中,成畫于1940年的館藏《莫高窟訪古圖》,參與了中國一中東歐國家圖書館聯盟“館藏擷珍交流互鑒”項目,向世界講述了一代學人在傳承敦煌藝術、弘揚中華文化方面的貢獻。

這些閱讀推廣活動使得古籍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充滿溫度的文化載體。不僅拉近了古籍與讀者的距離,更讓千年的智慧與情感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讓古籍真正“活”起來,成為滋養心靈的文化源泉。
整理出版:千年文脈的現代接力
古籍整理出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甘圖始終致力于此。近年來,通過普查整理,提供底本,編輯二、三次文獻,甘圖持續推動館藏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讓館藏古籍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隴右文庫》項目:這是甘肅省于2020年啟動的歷史文獻整理與出版項目,以此廣泛搜集、系統整理并保護地方歷史文獻。該項目計劃在2029年年底之前完成,目標包括出版10個子庫、40個系列共計500冊書籍,總字數約達4億。作為項自的核心成員,甘圖向《隴右文庫·方志庫(一)》《隴右文庫·方志庫(二)》《隴右文庫·著作庫》等系列提供了416部珍貴的文獻底本,對甘肅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隴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傳承起到重要的文獻支撐作用。
《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甘肅省圖書館卷》:2021年,由甘圖與敦煌研究院編輯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錄《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甘肅省圖書館卷》,將館藏32件敦煌藏文卷式寫經和1128頁梵篋式寫經,以8開全彩印刷的精美形式公之于眾,揭開了吐蕃統治敦煌時期藏文寫經的神秘面紗。
《甘肅省圖書館藏河西寶卷整理匯編》:甘圖點校整理了館藏20部河西寶卷和49首唱腔曲譜,并于2023年匯集成冊、正式出版。書中不僅影印了10部館藏寶卷寫刻本,還以錄音形式呈現館內收錄的唱腔曲譜,讓寶卷的文本與音韻得以完整保存與傳播,為讀者奉上一場視聽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甘肅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2023年,甘圖匯集古籍普查最新成果,在1924年《甘肅省公立圖書館書目初編》、1925年《甘肅省公立圖書館保存類書目》、1948年《國立蘭州圖書館特藏書目初編》、1981年《館藏地方志目錄》等館藏文獻開發成果基礎上,編輯整理并委托中華書局出版《甘肅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收錄自1916年甘圖創建以來入藏的古籍善本4690部,包括經部500部、史部1630部、子部883部、集部1388部、類叢284部、新學類5部,鉤沉文獻、梳理館藏,為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這些出版成果不僅是對千年文脈的接續,更是對未來的文化饋贈,讓典籍從故紙堆中走出,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數智賦能:古籍工作開啟新篇章
甘圖開啟古籍數字化的“重生之旅”,先后參與“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中華珍貴典籍資源庫\"\"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隴右文庫”“文溯閣《四庫全書》數字化影印出版工程”等國家和地方項目,完成1510種5.8萬冊400萬筒子頁古籍與地方文獻的圖像數字化,形成數據量約1000太字節(TB)。通過非接觸式數字化采集技術,甘圖為館藏古籍建立了永久性、高精度的“數字檔案”,實現了古籍資源的永久保存與便捷共享。
在數據資源平臺的建設方面,甘圖先后建設了多個獨具特色的古籍數據庫。從《西北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四庫全書研究專題資源庫》到《甘肅地方戲曲專題資源庫》,這些數據庫如同一扇扇窗口,將塵封的古籍文獻推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其中,《西北地方文獻古籍善本全文數據庫》更是堪稱“精品屋”,收錄了188部、1051冊、11.26萬余拍的館藏古籍善本。2024年,建成“文溯閣《四庫全書》檢索閱覽及宣傳展示平臺”,實現了文溯閣《四庫全書》36315冊古籍的數字檢索和閱覽服務,為研究人員和普通讀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同時,甘圖積極開展智慧化轉型,提升圖書館管理、文獻服務和資源平臺建設水平。2021年,聯合第三方研發建設的智慧甘圖綜合管理平臺,利用數字孿生和物聯網技術,構建基于微服務架構的圖書館數據中臺,實現對圖書館業務、環境、資產、人員、過程等要素的透徹感知、全面互聯,并通過個人計算機端或移動端操作,為用戶提供館藏資源一站式檢索與借閱,以及基于內容和讀者畫像的個性化推薦、云借閱、三維導覽等服務,2022年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數字化創新實踐優秀案例。2024年,實施“甘肅省智慧圖書館資源服務基礎支撐平臺全網知識內容集中倉儲系統省級節點項目”,對甘圖和省內各級公共圖書館進行統一知識內容集成管理,并依托區塊鏈技術,與國家圖書館建設的全網知識內容集中倉儲系統基礎支撐平臺進行對接,對全省數字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發布和展示。未來,該平臺還將融入更多前沿技術,繼續整合省內古籍資源內容和形式,通過大語言模型等技術,進行古籍知識內容和相互關聯的語義化、可視化和細粒度化揭示,為用戶提供高效的古籍智慧化檢索和知識創新服務,構建成熟、立體、網狀的古籍服務文化生態,開啟古籍資源共享共用的新紀元。

數智時代,圖書館的古籍保護與服務,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縮影。在這里,每一部古籍都得到精心呵護,每一份智慧都得到傳承發揚。書寫古籍保護與服務的新篇章,讓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新時代綻放異彩,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責任。
作者陳軍系甘肅省圖書館副館長,尹昱瑾系甘肅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