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G252.17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人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是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大古籍宣傳推廣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體化做好古籍大眾化傳播”“積極倡導古籍閱讀,開展經典古籍優秀版本推薦\"[2]
古籍閱讀推廣是全民閱讀推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閱讀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時代越發展,越需要在古籍中尋找中華民族的智慧,更好地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目前存世的古籍,大部分都度藏于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博物館之中,其中全國各公藏機構收藏的古籍數量就超過了5000萬冊?!爸腥A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工作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全民閱讀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筆者不揣淺陋,就古籍閱讀推廣如何實現從文獻到文化的轉變提出己見。
2 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的現有模式
2.1文獻研究
筆者以“公共圖書館 + 古籍 + 閱讀推廣\"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時間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獲得有效文獻221篇。從時間上來看,2011年以來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22年發文量快速上升,但從2023年開始又出現緩慢回落。
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圖書館個案為研究對象。武元磊以濟南市圖書館為例,提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獲取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充分發揮名人效應、對古籍進行深度整理釋讀、打造智慧化閱讀體驗項目等措施。惠艷對82家人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進行調研,提出做好文化創意IP孵化、搭建“VR體驗\"應用、加強古籍人才隊伍建設等建議。聶鑫以省級公共圖書館為例,提出了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優化策略。黃靜靜、萬偉偉、王燕等[8]分別以安徽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和山東省公共圖書館為樣本,對公共圖書館開展古籍閱讀推廣進行了分析。
二是運用相關的理論模型對古籍閱讀推廣進行闡釋。張小仲探討了新時代古籍閱讀推廣的矛盾問題、核心價值及運行機制,對古籍閱讀推廣工作有所啟發。研究者嘗試用4C營銷理論[]、“資源生命周期\"理論[、LIIS模型2、價值鏈理論[13]、具身認知理論[14進行闡釋。古籍閱讀推廣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難點,因此用上述理論來分析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三是技術工具在古籍閱讀推廣中的應用。近年來,5G、虛擬現實等技術逐漸應用到古籍閱讀推廣工作中。周笑盈探討了虛擬現實技術在古籍智慧化閱讀推廣中的應用與實踐,并以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VR全景文化典籍為實踐案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15-1]。張寧等[17-18]認為,“VR古籍\"能提供用戶目標驅動的服務、面向知識內容的服務和具有增值價值的服務,并進而歸納出“VR ?+ 古籍\"推動古籍閱讀與傳統文化傳播的6個顯著改變。傅寶珍認為,建立虛擬古籍閱覽室、構建古籍VR閱讀系統和VR閱讀資源庫是古籍VR閱讀推廣的可行路徑[1]。易婧琪探討了基于抖音短視瀕平臺,從數量、風格、主題內容、影響力四方面探討公共圖書館古籍短視頻發展策略[20]。
2.2相關實踐
筆者對全國主要古籍收藏單位閱讀推廣情況進行了初步調研,主要關注各古籍收藏單位的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等新媒體的相關信息。根據調研結果,筆者認為目前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見圖1)。

由圖1可知,公共圖書館現有的古籍閱讀模式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常規的推廣模式。包括古籍展覽展示、修復傳拓體驗、講座等。展覽是公共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的重要渠道,如遼寧省圖書館的“文道: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獻展”“繼往開來國韻書香——遼寧省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傳承特展\"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年來組織了“冊府千華”\"珠還合浦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亙古巨制煌煌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等一系列圖書館界的大型展覽。
二是古籍數字化平臺建設。古籍數字化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的重要手段。截至2025年1月初,全國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將超過15.8萬部(件)。其中國家圖書館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的專題資源庫達到29個,發布古籍影像資源超過10.6萬部(件),45家單位發布古籍資源超過5.2萬部(件)[21]。
三是媒體推廣。除了傳統的紙媒,公共圖書館普遍應用微信公眾號對特色館藏進行推介,在突出知識性的同時,逐漸加大了推文的趣味性。此外,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微信視頻等是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普遍使用的新媒體手段。圖書館界對此也進行了比較深人的研究,并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實踐。
四是文創產品開發。古籍是文創產品開發取之不盡的素材。通過場景化的設計,可以將古籍元素轉化為可以為用戶所感知、可互動的體驗,通過創意的加持和轉化,形成富有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文創產品,讓古籍與公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拉近古籍與公眾的距離,進而實現古籍閱讀推廣。
五是社會合作。社會化合作近年來在古籍保護工作中呈現越來越蓬勃的發展態勢。古籍工作與各社會化主體合作開展古籍閱讀推廣,主要以館企、館媒合作為主。如字節跳動聯合國家圖書館發起的“識典杯·古籍內容創意季\"22],還原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古文獻四大發現\"而推出的“古籍尋游記”,以及近年來聯合央視、西瓜視頻等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古書復活記》《穿越時空的古籍》等,對于拉近古籍與公眾的距離感,擴大古籍閱讀推廣的受眾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自信,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是較為成功的實踐典范。
3 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的不足
古籍閱讀推廣近年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著力加以解決。
一是古籍閱讀推廣的不均衡性仍有待解決。受館藏古籍資源、資金、古籍保護人才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呈現較大的差異性。如有的圖書館缺乏專業的古籍閱讀推廣人才,古籍“重藏輕用\"的觀念依然存在,造成公眾難以近距離接觸古籍,古籍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也被“束之高閣”。二是古籍閱讀推廣的系統性有待增強。目前,各古籍收藏單位間的閱讀推廣缺乏有效聯動,與科技企業等社會主體合作機制不健全;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同質化嚴重,難以吸引公眾的參與興趣和持久關注;閱讀推廣活動主題分散,未形成貫穿全年的系列化、品牌化活動;對古籍文獻的內容挖掘力度不足,閱讀推廣活動與時代、生活聯系不緊密。
4從文獻到文化:古籍閱讀推廣的轉型
古籍是全民閱讀的寶貴資源,通過古籍閱讀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筆者認為,古籍閱讀推廣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實現從文獻到文化的轉型,其中包括文獻、合作和傳播3個維度。文獻層面主要是對古籍進行深度挖掘,找出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合作維度就是通過廣泛的社會合作,實現古籍閱讀推廣的科技賦能、智慧化、文體旅融合等;傳播維度通過文創產品開發、沉浸式體驗等,實現古籍閱讀推廣的時代化、生活化轉化(見圖2)。

4.1理念轉型
古籍閱讀體系的構建強調全面、深人、多元且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需要突破以往閱讀推廣的局限,從多個維度拓展公眾對古籍的認知和理解。傳統的古籍閱讀推廣多聚焦于文獻的集合,往往停留在對古籍文本表面信息的獲取。實際上,古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價值不僅在于文獻保存,更在于實現文化生產,讓古老智慧煥發出新的生機。(1)對古籍進行系統整理。古籍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經過歲月淘洗、時代檢驗而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蘊含中華民族的智慧、觀念和情感?!爸腥A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首要的成果是摸清了古籍的家底,對于古籍的品種、版本、藏地有了較為清晰的認定,為后續的古籍整理、數字化、宣傳推廣等古籍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2)對古籍的內容要進行系統、深入挖掘。可由專家學者精選出最優版本,同時與當代已經重新出版的注釋本、點校本互為參考,形成涵蓋古籍及當代文本的完整閱讀體系,讓不同年齡、學科背景的讀者都能從各自的角度獲得啟發。一方面,古籍工作者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對古籍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學經典、科技發明、人文思想等豐富內容進行系統梳理與研究,提煉出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元素,通過古籍的閱讀推廣等形式為大眾所知;另一方面,借助古籍智慧化建設,積極開展古籍文本結構化、知識體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實踐,加速推動古籍整理利用轉型升級[23],對古籍的內容挖掘有重要推動作用。(3)古籍閱讀推廣工作要通過受眾的反饋不斷進行優化。古籍閱讀推廣是專業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統一。公共圖書館現有的古籍閱讀推廣,往往專業性有余而趣味性、通俗性不足,其實質是過于突出古籍的文獻(文物)屬性,忽視了古籍蘊含的文化價值。只有實現古籍閱讀推廣工作的理念轉型,才能讓古籍閱讀推廣工作行穩致遠。古籍閱讀體系需要更為多元的社會化合作,形成涵蓋古籍收藏單位、科技企業、用戶的聯動體系。各合作主體不再是一個單向的信息接收過程,而是互動交流的過程。就用戶層面而言,可以在古籍原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研究和創作,為古籍的傳承和發展注人新的活力。
4.2合作賦能
有學者研究認為,古籍活化其中一項重要不足是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仍需拓展。就深度而言,部分社會主體未能充分結合自身特點與優勢深入挖掘古籍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24。古籍閱讀推廣不能只靠古籍收藏單位的努力,而是要多方參與、協同合作,整合各方資源與力量,從多個層面推動古籍閱讀推廣事業的發展。如,政府要發揮在古籍保護政策的制定、保護專項經費支持以及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優勢,為古籍閱讀推廣提供政策保障;古籍收藏單位要在保護古籍原件的基礎上,在古籍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構建等方面為公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筆者認為,實現古籍閱讀推廣從文獻到文化的轉換,重要的一點是科技賦能。通過科技賦能,實現古籍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化,實現古籍的文本化和知識關聯;進而通過古籍的沉浸式場景融合、文化創意、個性化文化服務等,擴大古籍閱讀推廣的范圍和受眾,將古籍資源變為可為大眾感知的寶貴財富。如通過線上課程、短視頻講解等多元化方式,為用戶普及古籍知識,提供古籍沉浸式體驗。
4.3傳播活化
古籍的閱讀推廣也是古籍知識傳播和活化的過程。除了目前的展覽展示、古籍修復體驗、文創產品開發等形式外,筆者認為重要的是要將古籍與新時代、與公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如通過抖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B站等平臺,將古籍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闡釋;將古籍內容融人文學創作、影視制作等,形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挖掘古籍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世界全面、生動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5 結語
古籍閱讀推廣實現由文獻到文化的模式轉變,是古籍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的重要舉措,改變了以往將古籍主要作為“文獻\"的價值取向,強調古籍的大眾傳播與文化傳承功能,從而更好地將古籍閱讀推廣從小眾走向大眾。為此,公共圖書館必須實現閱讀推廣理念的轉變,改變以往“重藏輕用”的思維模式;發揮閱讀推廣各合作主體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通過多種鮮活生動的創新形式,將晦澀難懂的古籍文本融人現代生活,成為大眾可親近、可感知的文化符號,讓古籍閱讀推廣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光明學術.深刻認識古籍事業發展的意義和機遇[EB/OL].[2024-10-12].https://www.gmw.cn/xueshu/2022-06/06/content_35795934.htm.
[2]中辦國辦印發意見,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N]新華每日電訊,2022-04-12(001).
[3]武元磊.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策略研究——以濟南市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10):18-20.
[4]惠艷.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閱讀推廣調查與分析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為例[J].圖書館,2023(10):76—83.
[5]聶鑫.省級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調查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2):20-22.
[6]黃靜靜.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實踐探析——以安徽省圖書館為例[J].文化學刊,2023(9):153-156.
[7]萬偉偉.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閱讀推廣研究——以河南省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12):24-25.
[8]王燕,張琦,董慧.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閱讀推廣實踐探析——以山東省公共圖書館為例[J]人文天下,2021(7):49-55.
[9]張小仲.論新時代古籍閱讀推廣:矛盾問題、核心價值及運行機制[J]圖書館界,2023(6):58-61,84.
[10]顏海亮.基于4C理論的公共圖書館短視頻古籍推廣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4):91-97,112.
[11]陳晨.基于“資源生命周期\"的全流程古籍閱讀推廣
模式的構建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3(9):27-32.
[12]王慶樂.基于LIIS模型的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4(4):60-66.
[13]湯青.基于價值鏈理論的公共圖書館嵌入式古籍數字閱讀推廣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10):92-98.
[14]劉佳琦,王丹丹.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路徑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10) :106-112.
[15]周笑盈.虛擬現實技術在古籍智慧化閱讀推廣中的應用與實踐[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2(8):79-91.
[16]周笑盈.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VR全景文化典籍”實踐探索———虛擬現實賦能圖書館沉浸式閱讀推廣的創新路徑[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6):80-89.
[17]張寧,Miguel Baptista Nunes,李俊煬.虛擬現實技術視域下閱讀中華古籍的優勢與方法探索[J]圖書館,2019(6) :88-93,105.
[18]張寧,Miguel Baptista Nunes,李俊煬.“VR + 文化”背景下的中華古籍閱讀與傳統文化傳播新路徑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9(6):128-134.
[19]傅寶珍.知識服務背景下古籍VR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1):108-115.[20]易婧琪.時代公共圖書館古籍短視頻發展研究——以抖音平臺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9):85-91.[21]中國古籍保護網.甘肅省圖書館參加第十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布會[EB/OL][2025-01-21]https://www.nlc.cn//pcab/zx/xw/20250120_2642700.shtml.[22]李丹丹.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實踐與分析——以\"識典杯·古籍內容創意季\"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4(5):104-111.[2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EB/OL].[2023-12-29].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content_6688379.htm.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11/content_5684555.htm.[24]王昊,王蕾.中華古籍活化的實踐框架與發展路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4):4-20.薛立靜男,1969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建設。
鄧維維女,1981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古籍編目、古籍數字化。
(收稿日期:2025-01-15;責編:婁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