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G258.6
1引言
高校圖書館開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今后重要發展方向和趨勢之一。未來學習中心提供給讀者一種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極大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學習深度。教育理論學家朱永新教授在“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上曾指出,傳統的學校正在走向消亡,將會被“未來學習中心”替代,同時他提出了關于未來學習中心的10個構想,這些構想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多元化、去標準化、合作化等開放理念。未來,圖書館作為一個空間建筑,其常態化的核心作用將是作為一個協作化學習及交互社區的場所2,高校圖書館應依托自身的資源、空間、人員、技術等,建設學生的未來學習中心。筆者就高校圖書館打造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目標、組成要素、構建路徑作出探討,以期為未來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提供參考。
2 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現狀
2022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其中提出在中小學校、高等教育、職業學校建設一批虛擬現實課堂,“打造支持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的沉浸式新課堂\"。由此,如何建立沉浸式的課堂或未來學習中心,成為研究者思考的課題。關于沉浸式學習的理解,其核心在于對“沉浸\"的認識。從技術屬性角度看,沉浸式學習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和360度全景視頻,構建真實的學習環境4-,提供真實體驗的學習空間。這些沉浸式的學習技術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場景當中,如語言類學習等[8-10]。從心理學角度看,沉浸式學習的邏輯起點是人的感受、情緒、體驗,是指外在環境、技術等作用于人的心理,從而產生深度的認知和思考[1-12]。因此,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具有基于AR、VR、M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用戶為中心的學習認知體驗的雙重屬性。
筆者以“未來學習中心\"\"FutureLearningCenter\"\"Uni-versityLearningCenter\"為檢索詞,在搜索引擎中檢索國內外高校關于未來學習中心的案例,發現國內多所高校的圖書館正在積極開展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如復旦大學包玉剛圖書館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理念指導下進行升級改造,通過提供沉浸式的閱讀環境促進讀者的深度學習和全方位感知等[3]。此外,南京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也已開展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研討或實踐[14-18]國外如哈佛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高校也設立了學習中心,但國外高校對學習中心的命名方式有所不同,如赫爾辛基大學將學習中心命名為“TheCentreforUniversityTeachingandLearning”,重點關注學生和教師的學習過程、學習規律、心理健康等,哈佛大學等則將其稱為\"Teachingand Learning Center”[20,在支持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對教學工作的支持。
3 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以促進深度學習為目標
深度學習的概念最早由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于1976年提出,學生通過深度學習,能夠產生自己的觀點和態度[2]。2012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將深度學習定義為“一個人能夠將在一種情況下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新情況的過程”,即知識遷移的過程。NRC將深度學習能力分為3個領域,后來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WFHF)的研究提出了深度學習的6項能力維度,包括掌握核心學術內容、批判思考等2,最終形成了深度學習能力框架(見表1)。
建設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行為的發生,讓學生在未知情景中能夠運用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從而生成實踐智慧[23]。未來學習中心所倡導的開放、共享、互動、交流、合作化的沉浸式學習體驗,與深度學習的能力框架具有相通之處。未來學習中心應關注學生自身學習的規律和特點,發展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學習生態、學習模式。
當代大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對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服務理念都有著一定要求,因此學習本身變得更加具有社會性和協作性,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要更注重學生個人的體驗。鑒于此,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可結合深度學習的能力框架,從認知領域、人際關系領域、個人領域等角度出發,推動學生沉浸式學習,進而達到深度學習效果。
4" 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的組成要素
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是由硬件載體和軟性資源構建而成的一個生態有機體,作為智慧圖書館與用戶具象化相互作用的空間場所而存在。在這個空間里,學生的深度學習行為通過特定的空間場景,利用必需的信息資源,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結合深度學習框架,筆者認為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可由以下5個要素組成。
4.1核心要素—學生
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在建設過程中要有學生力量的輸入,建立健全及時穩定的學生意見反饋機制,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調查,學生對圖書館的需求主要包括:暢通高速的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先進的硬件設施、舒適的環境等。并需要具備能夠隨時充電的電源,提供食品和飲料等。同時,學生在利用圖書館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希望能夠隨時、多渠道地找到館員為其排憂解難。圖書館重視學生的需求,實際上就是建立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突出學生的中心主體地位。
4.2基礎要素—空間
未來學習中心將是基礎功能空間和特色空間的融合,包括自習空間、交流空間、信息檢索空間、閱覽空間、咨詢空間、休閑空間、雙創空間等。未來學習中心除了關注用戶、學習小組對社交空間的需要,也不能忽略學生對安靜和獨立學習空間的需求。在多元化的學習空間里,獨立自主、協同合作等學習方式的驅動下,學生能夠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并激發主動建構的學習活動。這是人文環境、學習氛圍、校本文化,甚至學習心理等諸多因素結合作用的結果,真實體現了空間環境對學生學習深度的影響。
4.3基本要素——文獻信息資源
文獻信息資源是激發、喚醒內部深層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24,只有充分的信息輸入,并經過深度學習的整合,才能達成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文獻資源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未來學習中心將是學科專業信息、前沿科技信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要充分發揮文獻專業化、信息前沿化等優勢,喚醒大學生的高階思維,為深度學習提供有效的數據信息輸出。
4.4關鍵要素—師資力量
教師是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的關鍵因素,教師負責組織講座培訓、咨詢輔導等工作,為學習者提供持續性的指導。需要指出的是,某些咨詢輔導工作除了可以由教師完成,人工智能也同樣可以勝任。因此無論是教師智慧還是人工智能,都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角色。人機協同的精細化分工方式能夠使服務效益最大化,各種形式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從事預測性、重復性、常規性的工作,如語言學習、編程指導、圖像識別與生成、文本編輯等,其響應方式和速度能夠跨越不同場景、時間、空間,極大提高研究效率。而教師則將負責完成創新設計、復雜決策、情感交互等工作。
4.5支撐要素—信息技術
未來學習中心是基于智慧化信息技術的創新空間,其沉浸式的功能、服務、場景都要以信息技術為關鍵支撐。信息技術本身已經成為學習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網絡環境、智慧環境、感知環境以及沉浸式學習環境等,都是信息技術在底層起到支撐保障作用。目前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的信息技術有擴展現實(XR)、360度全景視頻、數字孿生等。XR是沉浸式技術總稱,涵蓋了AR、VR、MR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沉浸式技術。
5 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構建路徑
建設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開拓了新的視角,高校圖書館的學術資源、空間、學科館員等各類資源都是開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獨特優勢。
5.1打造多元化空間
未來學習中心多采用創造性、前瞻性的建筑設計理念,如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有12個錐形圓塔,環繞寬大的公共中庭空間,提供了56個沒有角落或者明顯前后之分的教室,旨在打造松弛的學習交流空間。瑞士圣加侖大學學習中心則是由玻璃制的透明立方體組成,強調了開放性和互動性,從而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未來學習中心還可結合各種沉浸式信息技術,設置錄播空間、虛擬體驗空間等,如上海交通大學包玉剛圖書館就以新媒體、新技術體驗為主題,設置了VR、無人機、現場直播、視頻設計等沉浸式體驗空間。未來學習中心的閱讀空間、創客空間、自習空間等能夠實現學生的交流合作、檢索學術文獻資源、隨時獲得咨詢幫助,真正體現既開放合作,又安靜獨立的多元化空間特點。未來學習中心是真正的生態系統,具備進化性、可變性、多樣性,彰顯“以學生為中心”,甚至可以允許學生共同設計(定制、改變、改進)空間和服務,結合學生需求要素,以增進他們的體驗感,調動其多元化感知功能,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建構學習熱情。
5.2構建溝通服務平臺
未來學習中心并非信息技術的堆砌和空間的簡單改變,而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與學生溝通服務的平臺建立。完善師生的咨詢、對話、指導等交互服務,讓學生能夠隨時方便地獲取教師的幫助。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定期收集意見、反饋等數據,對其進行評估與調查。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開展知識互動、行為互動及情感互動等??赏ㄟ^智能問答系統、網頁留言板、微信公眾號平臺、E-mail等多種渠道,建立學生需求、反饋、意見的暢通溝通平臺,并及時進行回復、改進,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5.3整合文獻信息資源
未來學習中心應從資源的適用性、靶向性、新穎性等方面對電子資源進行再整合,緊密結合使用者的客觀世界,關聯學科、專業等,以創造實際使用意義為標準,科學設計電子資源的分類框架,從而化解電子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資源獲取結果和讀者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并促進學生對學術文獻資源的檢索利用,培養學術心態。
5.4建設跨學科教師團隊
未來學習中心的教師團隊是面向深度學習服務的基礎和靈魂。教師作為圖書館價值的主要創造者,應當具備多元化的學科背景,并且能夠靈活轉變身份。教師既是未來學習中心的設計者,同時也是信息技術的提供者,以及學生深度學習的引導者。面對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教師團隊主要從5個方面進行提升:(1)信息技術方面,團隊成員需要掌握VR、AR等技術,以便有效支持沉浸式學習體驗;(2)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3)將信息技術融人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的參與和互動;(4)掌握協作和溝通技巧,增加與學生、其他部門的合作實踐能力,從而共同推動未來學習中心的發展;(5)增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意識,學習、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
5.5開展基于真實世界應用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設置的課程應以學生真實世界的實際應用需求為出發點,如創新創業、論文寫作、期刊投稿、畢業設計、研究熱點搜索等,使所有的課程都能夠為學生所用,從心理層面增加學生對未來學習中心的沉浸式體驗感,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
5.5.1信息素養教育與多維元素相結合
信息素養教育與多維元素相結合是指根據學生深度學習的特點,引人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工具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掘深度學習的內驅力。將文獻檢索的基礎概念、核心知識點、重難點等方面,融入思維導圖、知識圖譜、知識地圖等教學手段,并結合實際案例、科研過程、人文經典等元素,建立信息檢索與學生實際應用、真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曾有高校圖書館基于課程地圖,將信息素養教育整合嵌人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2,開發出信息素養培訓的不同場景,這種場景化的教學可以將信息素養知識與專業實踐、經典案例等緊密地結合,有利于學生對信息組織、信息檢索的深層理解。信息素養培訓與電子資源進行有機融合,以檢索案例為導向問題,利用相同的檢索詞、檢索策略,對同類電子資源的優勢、檢索方法、檢索結果等進行橫向比較,鼓勵學生對檢索結果進行探討、辯論,有利于他們記憶的形成和加工。具有強烈情感因素的課程會減少重復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
5.5.2在線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
知識的獲取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由于多數學生并不能將課堂知識連貫地吸收,因此,未來學習中心的培訓活動無論是課程、專題講座還是新生入館教育等,都應該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并建成課程回放平臺,發揮在線教學與現場教學的優勢。目前來看,線下課堂教學和E-Learning在線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26-27]?;旌鲜浇虒W模式能夠促進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5.5.3 合作學習與個人發展相結合
合作學習屬于深度學習能力框架中的協同工作和有效溝通范疇。未來學習中心可引進合作學習模式,成立學習小組,組員承擔不同的任務,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追求學習目標。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收獲大量的他人反饋,對自己以往的學習內容也是一種再加工。教師在信息獲取方面鼓勵學生進行新方法的實踐,建設性的指導、提示、談話都能夠加強學生的知識遷移,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通過合作化、協同化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作為指導者或提示者,從學生的反饋中洞察其學習的深度,并加強引導,實現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實踐智慧的生成[28-29]
6 思考與展望
未來,高校圖書館必須以新的方式滿足讀者對空間、信息資源組織、訪問和咨詢的持續需求。圖書館通過與學生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有機融合,打造沉浸式未來學習中心,助力其達到更高階的思維并生成實踐智慧,這是發揮圖書館服務效益及價值最大化的發展方向之一。但也需要明確,圖書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不是虛擬設備等新型信息技術產物的堆砌,而是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服務理念,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發掘他們的天賦和潛能,從而在高等教育階段培養出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J].中國教育網絡,2017 (8) :38.
[2] Montgomery SE,Miller J.The Third Place:The Library as Collaborative and Community Space in a Time of Fiscal Restraint[J].College amp; Undergraduate Libraries,2011 (2-3):228-23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 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EB/OL].[2024-05-0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1/5723 273/files/23fib690/cf864923a206b016743022a56f.pdf.
[4] SotoJB,etal.PerceptionsofImmerseMe VirtualReality Platform to Improve English Communicative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obile Technologies,2020(7):4-19.
[5] Pribeanu C,Balog A,Iordache DD.Measuring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an AR-based learning application: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7(4):482-495.
[6]Parveau M,Adda M.3iVClass: a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Virtual,Augmented andMixed Realitie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8(141) :263-270.
[7]Ozkeskin EE,Tung T.Spherical video recording and possible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u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New Trends in Educ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2010(1): 64-74.
[8]Weng Y,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immers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K-12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J].RECALL,2024(2):210-229.
[9]Lee SM,Yang Z,Wu JG.Live,play,and learn:Language learner engagement in the immersive VR environment[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24 (9):10529-10550.
[10]Chien SY,Hwang GJ,Jong MSY.Effects of peer assessm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spherical video-based virtual reality on EFL students‘ English-Speaking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perceptions[J].Computers amp; Education, 2020(146):103751.
[11]張錚,劉鈺潭.“沉浸\"的核心要義與文化邏輯[J].南京 社會科學,2022(2):165-172.
[12]周青.沉浸式閱讀納入跨學科主題學習:價值意蘊、 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5): 45-50.
[13]徐璟,董笑菊,李新碗.大學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的思考與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12-18.
[14]南京大學圖書館.教育部圖工委來南大調研未來學 習中心建設工作[EB/OL][2024-05-01].tps:/lb.nju. edu.cn/info/1065/3462.htm.
[15] 趙興勝,等.未來學習中心的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 山東大學圖書館的思考與探索[J].大學圖書館學報, 2024(2) :5-14.
[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西區未來學習中心[EB/OL]. [2024-05-01].https :/ib.ustc.edu.cn/% E6% 9C% AC% E9% A6% 86% E6% A6% 82% E5% 86% B5/% E8% A5% BF%E5%8C%BA%E6%9C%AA%E6%9D%A5%E5% AD%A6%E4%B9%A0%E4%B8%AD%E5%BF%83/.
[17]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舉辦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專題 研討會[EB/OL].[2024-05-01].htps://news.bnu.edu.cn/ zx/zhxw/c2ee590fe5f34a838a4115769bd22c8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