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G252
1引言
數智化信息時代中,閱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傳統靜態閱讀不同的是,閱讀行為從私域走向公域,從個人的閱讀轉變為團體的閱讀,閱讀社群應運而生?;臃窒?、社交連接成為其重要的特征。在閱讀推廣領域,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時空阻隔,閱讀人群正加速線上聚集?!岸拱辍眳R聚關于閱讀的趣人趣事,“微信讀書\"讓喜愛閱讀的人群找到自己的心靈居所,掌閱、閱文、咪咕等互聯網大廠深耕數字出版以及閱讀推廣領域,為社群提供分享閱讀感悟和思考的平臺。 ??2023 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為5.7億,數字閱讀作品總量為5933.13萬部,同比增長 12.54% ,市場總體營收規模為567.02億元,同比增長 22.33% ,達到近五年來的最高增速。新的閱讀生態蓬勃發展,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實體空間與網絡空間已經水乳交融、無法分割。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樹立社群思維,使社群閱讀融入圖書館建設,進一步拓展全民閱讀推廣渠道,是圖書館界需要面對的新時代命題。
社群閱讀使閱讀從個人化行為演化為社會化行為,近年來對閱讀社群的研究也逐漸興起。Fister認為,閱讀社群提升了人與人生活及思考方式的多樣性,有益于個體的思辨成長,也為圖書館提供了使讀者與圖書聯系的良好渠道。李桂華認為閱讀社區是一種“微社群”,是復雜有機體,并提出了基于社群信息學的閱讀社區研究方向。蔡騏闡述了網絡社群對書香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對新媒體技術引起的全民閱讀繁榮假象危機表示擔憂。姚玲杰、姜勇峰等認識到粉絲社群對高校經典閱讀推廣的重要價值,提出閱讀品牌打造中要發揮品牌社群的積極作用[5-。劉艷主張通過激活共讀社群來推進領讀人項目的開展。武洪興也提出發揮粉絲社群積極作用,推進圖書館閱讀推廣交流社群化。宋振世指出專業人士的導讀能夠引領閱讀活動更加專業化。楊夢晴則特別關注移動圖書館社群化服務的效能提升[10]。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閱讀社群是新媒體環境下極具優勢的一種閱讀推廣方式,并取得了3點基本共識:(1)重社交。社群閱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者之間交流互動的閱讀。(2)樂分享。讀者與內容、讀者與讀者頻繁互動,用戶創作內容(UGC)模式快速發展。(3)善傳播。社群閱讀過程是信息流動與傳播、實現知識價值增值的過程。國內外研究的不同在于國內認識到社群推廣閱讀的價值作用,較為關注媒介的技術實現;國外則關注社群實體樣態、組織結構及其文化研究。國內大多為社群的個案研究和具體經驗分析,對閱讀社群的形成發展、內部邏輯機制未做深入探討,對公益性閱讀社群的建構和運營關注不夠,專門針對圖書館社群的研究不充分。筆者基于互動儀式鏈和空間生產理論框架,采用文獻調研法、案例分析法研究了閱讀社群的內涵特征,在分析其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提出社群空間生產模型,并探討對圖書館社群運營的啟示策略。
2 閱讀社群的含義
“社群\"(Community)由英國社會學家PererWorsley于1987年首次提出,得到社會學、人類學學者的廣泛重視,強調\"社會關系\"\"共同體\"\"連接性\"等關鍵特性[1I-14]。“社群”可理解為“社區人群”,本質上是一個特定的社會網絡,借以彼此交流分享經驗信息,得到幫助支持。隨著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賽博空間出現了“虛擬社群\"15],從地域和場所中解放出來,完成了一次空間轉向,通過人際關系構建“脫域的共同體”。據此,筆者認為閱讀社群就是基于一定的傳播媒介聚合到一起,進行與閱讀相關的知識信息傳播、情感交流、文化和價值共享的群體。
閱讀社群為閱讀推廣提供了便捷性,其興起與發展邏輯符合新媒介時代背景下社會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及媒介技術帶來的載體形態豐富性的客觀現實。媒介技術的發展放大了社會人群的社交需求,延伸了人的感官,閱讀社群以互聯網社群為架構形式,成為人的情感連接平臺。其技術基礎和主要運營方式滿足新型數字閱讀需求和場景化閱讀體驗,是技術邏輯與文化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
閱讀社群存在3個明顯的特質:(1)組織結構的開放性。社群閱讀跨時空聚合,組織呈扁平化結構;從以往的以文本為中心轉變為以讀者為中心;閱讀的目的既是自我收獲、滿足,又在于分享、傳播。(2)空間組成的多元性。包括閱讀資源豐富性,技術平臺多樣性,閱讀體驗呈現場景化、可視化、智慧化。(3)社會關系的包容性。表現為交互多向性,成員權益平等性,儀式情感符號化。當然,閱讀社群總是處在發展變化的狀態,不同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新特點。
3閱讀社群的構成要素
社群要素是建構活動空間的重要組成,其整合的過程就是形成敘事空間生產的過程,有的屬性被強調、有的被淡化、有的被選擇性遺忘。各種要素組合在一個空間之內,這種建構的彈性很大,不同的組配其邏輯和內容存在很大差別,技術、文本、情感等要素在各種空間產品中不斷地被社群所定義、取舍,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產品。筆者以“互動儀式鏈\"[17-18]與\"空間生產\"[9]為理論坐標,以圖書館閱讀品牌社群為例,試分析閱讀社群各類要素。
3.1分析理論框架
閱讀本質上是通過共讀同一文本而參加某項儀式的傳播行為,個人通過不同信息載體獲取知識和信息,傳承、擴散人類文明。而儀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傳統,集中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進行安排或執行的過程2。各種互動儀式和情感傳遞共同構成了生活中的大部分現象,社會被看作一個持續的互動儀式鏈。此外,閱讀社群開展閱讀活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既指有形的、可“身體在場”的物理空間,也指可感知、能“虛擬在場\"的賽博空間。閱讀社群的空間實踐與學術領域“空間轉向”研究當中的空間生產理論密不可分。亨利·列斐伏爾提出三元空間理論,揭示了空間的本質與演變,為理解與改造空間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
3.2圖書館品牌社群案例分析
品牌社群是將讀者社群行為與閱讀推廣目標相融合的線上線下群體,引導讀者參與社群活動、傳播閱讀理念、開展閱讀服務。圖書館面對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讀者社群差異化需求打造了一批閱讀推廣品牌,形成了各自的品牌社群,建構起不同要素組合的活動空間(見表1)。
閱讀品牌社群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不同讀者社群的閱讀需求與閱讀特征,建立起社群信息數據庫,為讀者社群提供多樣化、精準化服務;另一方面,各社群能夠通過構建閱讀互動儀式,活化社群要素配置,提供各種類型的閱讀公共服務產品,打造個性鮮明、指向明確的閱讀“社會空間”,擴大閱讀推廣渠道與效能。閱讀品牌社群中涉及的技術、文本、人員和情感等社群要素、閱讀互動儀式構建與三元空間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3.3 閱讀社群要素分析
社群要素是社群空間生產的基本材料,技術(平臺)、文本、人員及情感與空間實踐、空間表征與表征空間之間的匹配具備隨機性、互動性及自適應性,共同決定并服務于活動空間儀式場景的情感認同及價值取向(見圖2)。
(1)技術要素。閱讀形式的改變帶來了閱讀空間場所的改變,傳統閱讀中用戶與文本相結合的同一時空維度被突破,PC、平板、手機、閱讀終端、數字電視等都是隨時隨地叩開數字閱讀大門的便捷媒介,在虛擬社群場景中可創造出真實的閱讀具身體驗。數字閱讀形成了面向知識服務的包括生產、傳播和服務的完整生態鏈。如表1中“劇本閱讀解謎”品牌集結了一批酷愛閱讀和表演的年輕群體,參考“劇本殺\"游戲,圖書館員利用館藏文獻創制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劇本,通過線上宣傳預熱,線下邀約體驗,以VR、AR設備構建豐富閱讀互動儀式,達成沉浸式解謎體驗場景,角色互動加深讀者與作者的情境溝通,最大程度還原劇本意境,吸引愛好者積極參與社群建設,推進社群價值最大化[22]。
(2)人員要素。社群人員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知識信息服務的對象,即讀者用戶,另一部分是運營者,指規劃組織、管理運營社群空間,促進閱讀效能最大化的人員,如領讀人。圖書館“百師千課\"公益課中的“成人朗誦\"班集合了許多詩詞及朗誦愛好者,其中領讀人至關重要,他們主要由高校播音主持及演講口才協會的教師擔任。 ① 內容甄選。領讀人結合傳統節日節氣,挑選代表性詩詞作品,結合漢服秀、花藝、茶道等儀式場景,在“我們的節日\"系列展演中,以其標簽化、價值化與顯性化的高質量內容,持續吸引用戶踴躍參與。 ② 互動交流。領讀人采用口播示范、圖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互動教習,以適應不同年齡層讀者的知識背景及接受方式。通過在線評論、直播、討論等形式解答疑問,交流心得,促進用戶演講與朗誦的知識與技能提升。 ③ 社群管理。領讀人通過積分打卡、星級養成、福利累進等方式組織和維護社群活動,增強社群的凝聚力和活躍度。領讀人的監督和激勵可以使讀者形成持續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整體的文化素養和閱讀水平。領讀人是社群運行的關鍵,與用戶共同創造互動交流的閱讀空間。
(3)文本要素。信息文本是社群閱讀活動的基礎,包括多樣化的資源內容,如圖書館體系化館藏及各類數字資源數據庫,網絡平臺的圖書、期刊、網文,以及在線互動記錄的技能、經驗等數字化的隱性知識內容。在社群閱讀中文本的選擇主要考慮: ① 用戶區分。“青苗計劃”的目標群體是未成年人,按照分級閱讀的理念,根據讀者不同接受能力提供不同難度、主題和內容的讀物。 ② 文本契合。向文史愛好者群體推薦民間風物、人文歷史類讀物,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楚漢名城”“紅色熱土”,推薦“聲音\"資源庫激發讀者親近感、認同感。 ③ 更新時效。社群化閱讀使文本的更新、傳播速度加快、影響范圍更廣。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互動頻繁,激發價值重構和二次創作,使UGC成為社群重要的信息更新來源,留言、評論、彈幕等推進了關于文本內涵的進一步解讀。
(4)情感要素。社群閱讀中讀者不是單獨的個體,通過選擇、傳播、互動,以觀點的交鋒引發思想的共鳴,形成“肉身缺席\"而\"精神在場\"的奇妙閱讀體驗,結成類似邁克爾·桑德爾所說的“共同體”情感紐帶,即相互關照的欲望和情感[23。在當下的閱讀推廣實踐中,不可忽視社群互動與交流機制對于促進閱讀習慣養成、閱讀效能提升的積極作用。社群閱讀互動和共享頻次越高,信息獲取和傳播效率也越高。比如,“圖書館奇妙夜\"以帳篷夜宿的互動情境舉行親子共讀儀式,通過參與者共同在場,排除局外人,打造閱讀關注焦點,閱讀互動交流機制不斷強化,全家夜宿圖書館的奇妙經歷加深了少兒閱讀成長的記憶,不斷引發情感發酵、身份認同,提升了親子閱讀社群的凝聚力[24]。
4" 圖書館閱讀社群空間生產及運營
閱讀互動儀式的結成,活動空間的群體生產,使得閱讀意義由以往的文本解碼轉變為互動解碼、空間解讀。閱讀獲得感來自他者,場景營造成為社群發展的重要驅動。個體間不同的閱讀關系、不同的閱讀空間生產(產品),使得個體閱讀的體驗、收獲及愉悅感更加豐富。在數字技術環境下,圖書館也逐步形成信息傳遞的社會化、網絡化。圖書館的社群服務實踐,既方便讀者閱讀管理、參加閱讀活動,又能即時交互分享,加強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社交黏性。社群空間生產是圖書館的“新基建”,它通過場景耦合、社群融合、情感聚合來實現品牌社群在閱讀推廣中的效能增值(見圖3)。
4.1場景耦合的空間實踐
閱讀社群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在網絡空間圍繞信息文本的一種互動與共生關系。社群閱讀超越了傳統閱讀中個體與文本之間的私域性。領讀者作為連接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文本的關鍵角色,是社群共讀場景中的核心要素,直接關系閱讀推廣活動的空間實踐效果。圖書館閱讀社群則借助場景耦合實現社群閱讀的場景共讀功能。耦合通常指的是兩個或多個系統、模塊或組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關系。圖書館社群使用的平臺、感知的文本和讀者通過場景的耦合完成空間閱讀實踐。
(1)平臺。國內閱讀平臺從最初的Zaker、指閱、豆瓣發展到微博、微信,再到抖音、快手、B站等,社群閱讀越來越多地借助平臺推薦機制,鞏固現有用戶、吸引潛在用戶、壯大社群規模。圖書館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和App來建設推廣自己的數字閱讀空間,通過大數據深度挖掘,以算法技術進行知識資源的整合、分類及推送,實現了個性化、定制化、專業化的精準服務,其中微信小程序具有無需下載、較低運營開發成本、接近原生App的良好體驗等優勢,是目前條件下各圖書館開展移動化、場景化智慧服務的理想路徑,為自己品牌社群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可行方案。
(2)文本與個體。閱讀社群的核心競爭力來自內容本身,來自高質量文本資源的持續性。UGC是社群文本一種新的價值創造形式,而“PGC + UGC\"機制既能克服知識偏差、獲得平臺打賞收益,又能發現培育社群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指擁有準確廣泛信息,被社群所接受信任,擁有較大話語權,且對用戶閱讀行為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社群運營中圖書館要善于發現具備這類潛質的用戶,培養其擔起職責與使命,積極發揮社群主導作用,組織優質文本資源供給,不斷提升用戶的閱讀能力。經過反復互動磨合,演化為價值共創的品牌社群,逐步培育出圖書館特有的社群文化。
(3)個體與個體。社群閱讀強化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密切關系,改變了以往傳統閱讀單向度線性交流模式。閱讀平臺的交互性極大提升了每位用戶的表達欲和話語權,能使社群用戶短時間內驟增。如表1中的“書香夜市\"在全國首創推出[25],創新了圖書館空間服務,豐富了城市夜經濟。與其他社群聯合傳播發酵,圖書館被《瞭望東方周刊》評為\"2023十佳全民閱讀推廣力圖書館\"[2?;顒硬邉?、話題調動、規則引導等社群運營手段都能明顯提升用戶閱讀時間,增強社群互動,讓“潛水者\"現身。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排名激發團隊競爭心態,以互幫互助獲取平臺收益,在互動情境中密切成員關系?;顒觽鬟f閱讀情懷,強化社群屬性,成員投入閱讀時間越多,社群能量才會越大。
4.2社群融合的表征空間
傳統閱讀交流注重實體空間的在場互動,信息傳遞是單向的、線性的,而社群閱讀在多向交互中實現廣泛、持續、深人的非線性傳播,包括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群、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互動。虛擬現實技術則構建出個性化、場景化、智慧化的沉浸式閱讀空間。圖書館閱讀社群能夠通過開展活動、延伸服務的不同形式實現社群融合,通過精確算法分析研判閱讀者主動痕跡(個人書架、收藏、留言、評論等)和被動痕跡(瀏覽書目、停留時長、完閱率等),完成用戶畫像,以分類與推送快速建構起相似興趣愛好和情感取向、凸顯社群意義的表征空間。融合通常指的是將不同的元素或系統合并成一個整體,強調的是將不同的部分合并成一個新的、統一的實體。讀者用戶在社群空間中一切活動組織、治理以及活動賦予的空間意義,共同體現社群空間融合的社會屬性。
(1)社群活動組織。社群構建要避免虛假繁榮、無效運營。首先,要明確目標人群。圖書館品牌社群分類指向明確,如地方文史(聲音)親子閱讀(圖書館奇妙夜)傳統文化(我們的節日)文旅融合(閱天下·邂逅圖書館之美)異域風情(走讀世界)職業成長(悅享·新知讀書會)等,要避免社群主題過于寬泛,內容要規律更新,管理員帶頭互動,鼓勵分享,以圖文、視頻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及時總結、復盤,保持適度流量及用戶黏性。其次,要嚴格區分局外人。對于可能形成的雜音、干擾的闖入者要及時發現、清除,精煉社群規模,避免帶偏群內話題,形成互懟互杠的局面,不利于形成和諧的傳播互動儀式鏈。最后,要運用好線上平臺與線下渠道。豆瓣、騰訊等App平臺運作成熟,注重內容導向,支持在線交流及跨平臺互動。圖書館可充分利用這類平臺服務模式,結合自有活動深度合作,開展參與度高、認同廣泛的社群服務。同時積極發揮線下閱讀組織的作用,營造線上社群的現實社交場景,將線上精神認同轉化為真實社會實踐,減少線上社交的虛無感,增強讀者對圖書館網絡社群的真實感知。
(2)互動場景構建。平臺技術能便捷地幫助建立社群互動閱讀場景。其算法能對用戶閱讀行為及社交特征進行深度分析,從而實現個性化推薦。對每位用戶精準聚類,建立各自交流社區,將用戶發言推送給全體用戶,實現社群內持續性的密切交流互動,并及時評價激勵以及進行知識分享合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超越厭倦與焦慮》中提出了沉浸理論,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時,人們會過濾不相關知覺,全神貫注于當下情境,提升效率并產生愉悅感[7]。如在\"劇本解謎體驗”中,通過場景設計,相關元素配置,以角色扮演、VR穿越增強感官互動,代入劇本主題和人物情感。參與者從細節中尋找線索,探求真相,在對劇本語言、結構、形象、情感的持續關注中感同身受,產生強烈情感共鳴,并通過想象思考拓展其內容意涵,增強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3)社群空間治理。一方面,數字閱讀平臺的技術實現受到制度與文化環境制約。波斯曼說:“每一項重大技術的問世都伴隨一套新制度的出現。[28\"國家推進文化數字化戰略,政府及行業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務及圖書館建設的相關政策意見、行業標準等為閱讀社群建設提供了方向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文化自信、社會知識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數字閱讀生態體系建設等,對于全民數字閱讀推廣都有現實指導意義。數字閱讀的健康生態需要健全治理機制,增強數字閱讀系統平臺的權威性及可信度,優化算法向善技術機制,完善作品知識產權管理、用戶數據隱私保護等工作。另一方面,圖書館也要制定社群經營發展規劃。勒龐提出了“自覺的個性被集體心理取而代之”的觀點,即個人意志經過群體組織就會被集體意志所替代[2]。圖書館以導讀薦讀、交互閱讀、活動策劃等形式推廣閱讀,加強用戶培訓,提供展示舞臺,完善激勵機制,強化社群黏性,形成二次傳播,使活動出彩出圈,吸引更多讀者入群,讓每次傳播匯聚一次情感,增強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參與感、文化認同感、品牌歸屬感
4.3情感聚合的空間表征
圖書館閱讀社群構建了一種共讀場景,并通過社群融合建立起表征空間,社群成員之間在共讀場景中的互動變化多元,不同的文本解碼影響著閱讀場景中的立場與選擇。其中信息共享是虛擬人際關系的開始,信息傳播之下的情感成為聯系紐帶,共同選擇的文本把個體聯系起來,多向互動激發帶來了個人情感價值,在這個共同虛擬儀式的空間表征之中,閱讀實踐累積社群團體的情感能量,形成由眾多個體共同情感聯系的“閱讀共同體”。聚合是指將多個要素組成一個相對獨立且可分離的整體,圖書館閱讀社群以此為基礎進行情感聚合,通過閱讀社群活動的場景化空間聚合各要素,構建的互動儀式通過空間符號體系完成價值認同,實現情感歸屬。
(1)互動儀式形成。社群成員基于共同興趣參與閱讀活動而發生情感交流,一開始得到的是一種不穩定的情緒體驗,隨著共讀時間的累積、程度的加深,情緒生成逐漸轉化為一種持續穩定的情感能量,正向情感能量會觸發良性的互動,反之則會導致退群等抵觸行為發生,互動儀式鏈則無法形成。個體情感能量是構建互動儀式的關鍵。為此,圖書館要充分運用網絡空間開展閱讀推廣,設置社群運營專員,充當或培育社群領讀人,主動介人社群日常運作。及時引導成員發(回)帖,準確答疑解惑,推介圖書館優質資源,讓每位成員都得到充分尊重,引起情感共鳴,匯聚群體認同,營造和諧的社群氛圍,推動閱讀互動儀式的形成。
(2)社群情感歸屬。閱讀社群不僅在于搭建起讀書分享的空間,更是構建了關注共同焦點、激發情感能量的互動儀式。認知同頻、思想共振帶來了情感認同,儀式形成了價值符號,強沉浸體驗感達成了群體團結。圖書館員在這個儀式中拉近了與用戶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增進用戶間情感溝通,營造活躍共讀氛圍,促進文本信息的廣泛傳播,使讀者收獲了良好的情感反饋。專員既要減少“官方說教”,又要保持一定的在線頻率,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和讀者反饋,保持頭腦清醒,堅守專業立場,把握娛樂尺度,在可接受范圍之內通過寓教于樂實現精神撫慰和知識價值增值傳遞,提升社群閱讀的儀式賦能。
(3)價值符號認同。社群閱讀儀式的構建是凝聚價值認同的重要情感方式,深度閱讀不僅是文本符碼解讀技巧歸納、文本思想本身的抽象演繹,更主要是通過閱讀解碼,激活認知主體潛在生命力量,認同生命情感價值,完成自我情感完滿塑造。深度閱讀與用戶價值認同密不可分。社群閱讀價值認同的過程就是內化人的自我本質認知,完成生命自覺實踐的過程。因此,要實現閱讀儀式的社群價值認同,必須構建起用戶主體生命情感對話、內化的機制。社群閱讀儀式有助于推進深度閱讀,圖書館應圍繞推進閱讀時空充分性、閱讀層次的深入性、領讀人與用戶之間和用戶與文本之間的強交互性,以及閱讀對個體情感發育的強賦值性展開閱讀活動。
5 結語
通過圖書館社群的閱讀場景構建與空間生產,閱讀社群的組織運營在圖書館閱讀推廣中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大,給圖書館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借助各大平臺,圖書館社群閱讀服務更加便捷、高效。隨著閱讀時空的突破、閱讀成本的無限降低,社群中也出現了理性辨別能力不足、社會性知識焦慮、信息視野窄化、現實交流缺失等問題。圖書館社群閱讀一是堅持文字閱讀導向。平臺對用戶有強大的馴化作用,新媒體平臺的閱讀機制容易導致碎、粗、短、淺的閱讀習慣,不利于全面、系統、理性思維的養成,視頻閱讀更不能完全替代文字閱讀、全本閱讀,要防止社群閱讀活動溢出邊界。二是避免社交沉迷。推薦機制讓用戶無所遁形,一些網文平臺信息龐雜,缺少權威機構背書,用戶要有去偽存真的理性判斷。此外,UGC二創內容成為平臺新語料,全民共創的巨量信息給平臺帶來巨大流量,用戶不自覺地在自己社群閱讀的時間里創造了剩余價值,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避免被平臺馴化成廉價打工人。三是對平臺算法要保持清醒認知。圖書館作為公益閱讀機構與網絡平臺有著理念、價值等方面的差異。圖書館有責任引導用戶提升AI素養,用戶要管理好自己的閱讀數據,拓展信息接觸面,豐富認知圖譜,有意識擺脫算法偏見,破除極度個性化枷鎖帶來的“信息偏食”。要用好“提示詞”,設定好“護欄”,確保信息來源的廣度及深度。
參考文獻:
[1]央視網.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7億[EB/OL].[2024-08-30].https://news.cctv.com/2024/04/24/ARTIrz7zntLkXMew0DCJqPb7240424.shtml.
[2]Fister B.“Reading asa Contact Sport” Online BookGroups and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Reading[J].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5(4) :303-309.
[3]李桂華.閱讀社區研究:閱讀推廣視角的社群信息學研究實踐[J].圖書館論壇,2017(7):33-40.
[4]蔡騏.網絡社群傳播與社會化閱讀的發展[J].新聞記者,2016(10):55-60.
[5]姚玲杰.粉絲社群對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的啟示與思考[J].圖書館雜志,2019(4):41-46.
[6]姜勇峰,肖可以,邢文明.讀者參與高校圖書館閱讀品牌創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9(4):70-78.
[7]劉艷.公共圖書館領讀人閱讀推廣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11):97-103.
[8]武洪興.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2):97-103.
[9]宋振世.微信在閱讀推廣中的應用與案例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9(6):53-57,92.
[10]楊夢晴.基于信息生態系統視角的移動圖書館社群化服務系統動力學仿真研究[J].情報科學,2020(1):153-161.
[11]WorsleyP,BechhoferF.TheNewIntroducingSociology[M].London:Penguin Books,1987.
[12]唐曉陽.城市社區管理導論[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13]俞可平.社群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4]閆慧.社群信息學: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興領域[J].圖書情報工作,2010(4):53-55,99.
[15]Rheingold H.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Marketing,2OO2(6) : 221.
[16]黃書亭.“重新部落化”:網絡輿論引導的新場景[J].傳媒觀察,2016(9):38-40.
[17]凱瑞,著;丁末,譯.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8]蘭德爾·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19]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 :Black-well Ltd,1991.
[20]陳國強.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1]圖書館.工作年報[R/OL].[2024-09-30].https:/www.changshalib.cn/sub/common- column-reader?pid=1528646813872775170amp;cid=1562409979107987457amp;t=1728700295634.
[22]費里特,著;張麗華,程衛凱,譯.卓越表現;從大學到社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3]唐鈺龍,楊鵬岳.基于社會化閱讀視域下閱讀共同體的構建[J].中國編輯,2021(7):59-63.
[24]陳冀宏.互動儀式鏈視域下數字閱讀的情感認同與效能提升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4(1):19-26.
[25]中國日報網.有了全國首家\"書香夜市\"[EB/OL].[2024-09-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633084672707721amp;wfr=spideramp;for=pc.
[26]新華社客戶端.2023十佳全民閱讀推廣力圖書館推薦[EB/OL].[2024-09-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885820084037237amp;wfr=spideramp;for=pc.
[27]計洋.圖書館構建閱讀推廣育人機制的實踐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9):174-180.
[28]祁述裕,閆爍.數字時代文化產業治理新特點與繁榮文化產業新思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 :21-29.
[29]勒龐,著;劉澤剛,譯.烏合之眾[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
陳冀宏男,1971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區域圖書館建設、閱讀推廣。程名女,1985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4-11-29;責編: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