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我覺得講故事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為什么孩子會不厭其煩地聆聽這些故事?因為故事本身的情節可以為孩子的心靈成長提供重要的“養料”。如果孩子知道故事的發展走向,必然會獲得溫暖和喜悅。
家長一般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哭鬧的時候,給他講一個故事,就能使他平靜下來。故事最能安慰人,不光是幼兒、青年學生,甚至是成年人、老人,也常常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并能從中獲得生活的智慧。記得20世紀90年代,劉蘭芳說評書的那段日子里,一到播放時間,我就守在收音機旁,一邊聽評書,一邊吃飯。
講故事是一門非常個性化的藝術。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講述者需要運用生動的語言,引導聽眾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故事的畫面,賦予其更多的想象空間;通過眼神、手勢、聲調變化以及肢體互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激發聽眾的興趣。講故事的過程是一個分享的過程,如果講述者自己很享受,聽故事的人就會更享受。
我常給孩子們講述《三字經》中的故事、書法故事以及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
我發現《三字經》中有很多經典故事,雖歷經風雨,但在今天依然有教育價值。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良好的環境對于成長的重要性,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子不學,斷機杼”,如果不好好學習,就如剪斷的布匹會前功盡棄。孟母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偉大的,試問有幾個母親能為孩子搬三次家?再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可告訴孩子要懂得謙讓,培養尊重他人、不自私自利的品質。“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則激勵孩子:無論條件多么艱苦,都需要克服困難、勤奮努力,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自律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孩子喜歡寫字,我便給他講“歐陽詢駐馬觀碑”的故事,歐陽詢在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石碑前揣摩三天三夜不肯離開;講“智永退筆成冢”的故事,智永用壞的毛筆堆成了一座小墳;講王獻之依缸習字,竟然用盡了18缸水,可見用功之勤。我還給他講懷素種蕉練字、歐陽修用荻草練字、岳飛在沙土上練字等故事,告訴孩子書寫工具簡陋不是寫字不佳的原因,勤學苦練才能取得成績。孩子從這些饒有興趣的故事中頓悟寫字的潛藏功能,這樣比硬逼他練字效果好得多。
每個人都有故事。從教之前,我打過工,務過農。由于經歷坎坷,生活體驗深刻,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這些對孩子更有感染力。應該說,編故事、講故事、聽故事的過程,就是滋養孩子心靈、獲得成長力量的過程。
我們講故事,不要就故事情節進行詮釋,也不要問孩子如何理解。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畫蛇添足去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尤其是不要借助故事試圖進行說教,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借助故事給孩子“貼標簽”的方式普遍存在,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應該通過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情節,引導聽眾自得結論。
有人說,電視中不也有很多圖文并茂、情節曲折的故事嗎?我覺得,電視機只負責信息的輸出,和孩子缺乏情感交流,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反應及時調整講故事的策略,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家長講故事卻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帶來親切感,這些效果是電視等媒體達不到的。
充滿情趣、富有啟迪的好故事,對于兒童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我的孩子正是在一個個故事的滋養下慢慢地成長、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