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關于整本書閱讀的相關建議。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視角來看,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有助于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陶冶其情操,提升其道德修養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突出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價值,本文從新課標要求、教材編排依據、學生學習需求三個方向展開探討,為基于新課標引領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的有效實施提供依據。同時,提出明確閱讀指導目標,結合新課標政策內容,確立指向不同學段的整本書閱讀指導重點;指向不同閱讀階段,構建閱讀“生態圈”;引入多元化評價活動,致力于全面檢驗學生整本書閱讀過程與成果等策略,以期為推進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順利實施提供助力。
一、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活動依據
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作為拓展性學習任務群,以此突出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在新課標視域下,傳統以單篇、節選文本講解的閱讀指導方法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教師除圍繞教材開展閱讀教學外,還應實施整本書閱讀活動,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其掌握更加有效的閱讀方法。然而,整本書閱讀涉及閱讀量較大,并且需要花費較長的閱讀周期。鑒于此,如何圍繞新課標要求開展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的閱讀教學指導活動,成為每位教師亟待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一)迎合新課標要求
新課標提出發展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并強調“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和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同時,新課標針對小學整個學段的閱讀量也提出具體要求,強調學生應逐步養成系統且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此外,新課標還針對學生學段、閱讀數量、閱讀目的、閱讀手段和閱讀方法提出相關建議,如在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版塊,要求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后續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第二學段課外閱讀版塊,要求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此階段閱讀方向聚焦于閱讀能力培養,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了解默讀、略讀、批注等閱讀技巧;在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版塊,強調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以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為目標,重視默讀活動的實施、默讀習慣的培養。分析新課標內容不難發現,閱讀屬于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重點。因此,教師設計的整本書閱讀活動應契合新課標要求,并能夠達成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目標,為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提供助力。
(二)符合教材編排規則
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內容來看,教師應注重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倡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具體而言,語文教材提供了諸多帶有節選特征的課文,此類課文的編排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原著,通過節選產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同時,語文教材中設置“快樂讀書吧”版塊,并呈現不同文體的閱讀資源,包括民間故事、古典小說、寓言神話等,以主題作為劃分不同閱讀文本的方法,旨在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實現閱讀經驗的積累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通過分析教材內容,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從不同方向增加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占比,確保教學方向聚焦于“讓學生學會閱讀并有能力開展閱讀”。由此可見,整本書閱讀符合教材編排規則,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更具系統性和全面性的閱讀活動。
(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師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從多個層面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具體而言,一方面,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包含多個主題,并且受教材篇幅影響,知識點、閱讀材料多以抽象化、短小精悍的方式呈現。小學生通常以直觀思維為主,面對復雜的語文課文容易出現理解問題。而整本書閱讀涉及多個章節、多種寫作手法,并且整本書主要按照遞進的方式呈現故事,能夠詳細地解釋故事時間線和整體結構。因此,學生通過參與整本書閱讀活動,可以直觀地學習并掌握不同閱讀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整本書中的故事內容較多,并涉及許多生字詞,為提高閱讀效率、確保閱讀準確性,學生需要通過猜讀、略讀、瀏覽等多種方式完成閱讀任務,這有助于鍛煉他們的閱讀能力,使其高效攻破語文閱讀障礙。
二、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方法
(一)圍繞新課標要求,把握整本書閱讀指導重點
新課標提出關于“整本書閱讀”相關建議,突破原有零散化的語文閱讀障礙,強調對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但學生成長環境、閱讀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并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于閱讀的需求也會有所改變。這種情況下,統一的閱讀指導方案并不能適用于不同階段學生的閱讀需求。基于此,教師應圍繞新課標要求,精準把握不同階段的閱讀指導重點,使閱讀目標、閱讀標準和閱讀要求能夠以螺旋上升的態勢逐步實施,以此達成因材施教的閱讀教學指導目標,為助力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結合新課標具體要求來看,關于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聚焦于興趣和習慣的生成。因此,教師在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時,應注重閱讀材料的遴選,增加圖畫書的占比,以此契合低年級學生具象化思維特點,逐步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為后續整本書閱讀指導活動的有序實施提供助力。而對于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側重于閱讀方法的傳遞和閱讀量的積累。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三年級是劃分閱讀“分水嶺”的重要時期,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多以趣味閱讀、學習閱讀為主,而在三年級后則要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并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這也是整本書閱讀教學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因此,此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應注重方法的傳遞,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確保閱讀質量的基礎上提升閱讀速度,并嘗試開展“海量閱讀”,以此積累更多閱讀經驗和素材。關于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側重于提升閱讀品質、發展閱讀思維。因此,此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在于,帶領學生“讀懂”整本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延展,如代入評價、分析和應用等環節,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鍛煉其邏輯推理能力,綜合性地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分階段閱讀指導,構建閱讀生態圈
1.閱讀前——有效引導,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而言,閱讀興趣取決于其在閱讀過程中是否能夠對故事情節產生興趣、是否對閱讀內容存在疑問和好奇心,進而因興趣產生求知欲,通過閱讀實現能力提升的目標。對教師而言,若想讓學生產生有益于進行閱讀的情緒,進而由此產生興趣,實現閱讀目標,就應在閱讀前開展導讀活動,通過有效引導使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實現有效導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看作品名猜內容、看情節猜結局、文本精彩段落分享、書評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活動。
以《長襪子皮皮》的閱讀導入設計為例。教師通過展開文本分析,明確在閱讀前可采取的指導方式。《長襪子皮皮》屬于三年級名著導讀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鍛煉學生獨立進入閱讀階段具有意義的書籍。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環節設計為三部分,逐步吸引學生對閱讀書目的興趣。第一環節,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通過動畫、圖片展示“長襪子皮皮”的人物形象,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結合文本中“皮皮長著潔白的牙齒,一個大嘴巴,一頭紅發……雀斑……直挺挺的辮子……兩只顏色不一樣的襪子”等描述,并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人物形象。第二個環節,教師讓學生選出文本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并說出具體原因。第三個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開展設計劇本、編寫小故事等活動,通過觀察、分析及參與表演,讓學生在正式閱讀前對文本有一個初步印象,為后續的深度閱讀奠定堅實基礎。
2.閱讀中——合理指導,培養習慣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整本書閱讀需要占用一定的學習時間,若學生未能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則很難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汲取文本中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正確引導,結合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教授有效的整本書閱讀技巧,使學生能夠高效地完成閱讀任務,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愛的教育》閱讀教學為例。《愛的教育》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讀物,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了小學生“安利柯”的學習、生活及情感,其中的每一篇“日記”都可視為獨立的短篇文本。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喜愛的篇章入手,通過有效的閱讀方法,快速閱讀并分析所選短篇內涵,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延展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推薦一些具有代表性,且貼合小學生生活的文本,如《病中的老師》《災難》《我的母親》等。同時,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朗讀法”“猜想法”“標注法”等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分析文本內容,從而實現有效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3.閱讀后——讀寫結合,提升能力
閱讀固然重要,但教師更要注重學生在閱讀后是否掌握閱讀技巧,能夠將所學知識內化,并實現有效積累。從實際調研情況看,小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積累知識的記憶時效性相對較短,如果教師不采用有效手段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則會導致其快速遺忘所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角度出發,通過有效手段幫助學生在閱讀后盡快鞏固新知,提升記憶時效性。
以《伊索寓言》閱讀教學為例。《伊索寓言》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推薦讀物,寓言內容短小精悍,且蘊含深刻的道理,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與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加強對閱讀所得知識的記憶:首先,在閱讀后,指導學生結合寓言故事,以口語表達或書面作業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并記錄“閱讀檔案”。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記錄形式,如通過手機錄制視頻的方式進行口語表達、通過撰寫讀后感的方式完成書面作業、在家長幫助下完成“閱讀檔案”word文檔等。其次,教師定期獲取學生的“閱讀檔案”,并及時作出指導,通過激勵式的批注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并將相關內容留存,挑選優秀作品進行展示。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將寓言故事續寫或擴寫,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認真地完成閱讀任務,定期展示優秀的“閱讀檔案”或學生的續編作品,并給予獎勵。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會更加認真地閱讀,積極記錄與編寫“閱讀檔案”。教師可據此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閱讀深度,實現有效指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引入多元化閱讀評價,助力核心素養發展
以《稻草人》閱讀教學為例。《稻草人》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讀物,為將評價貫穿于整本書閱讀全過程,教師可以開展“聽一聽”“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活動,實施以下評價環節:播放《稻草人》整本書的錄音片段,評價學生的“聽書”情況;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段落朗讀活動,以朗讀時的語氣和狀態,評價學生對于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引導學生敘述自己對《稻草人》故事的理解,評價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開展讀后感撰寫活動,評價學生對整本書中知識點的內化和遷移情況,以此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真實閱讀情況。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視域下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學生經歷系統、長期的訓練。為明確新課標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指導方向,教師應從新課標、教材編排和學生需求三個視角,確立整本書閱讀教學依據。同時,教師應結合新課標要求,確立指向不同學段的整本書閱讀指導目標;構建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特征的閱讀生態圈,促進閱讀活動的有序推進;為檢驗閱讀教學指導效果,將多元化評價融入整本書閱讀活動,以評價結果作為優化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的依據,從而提升閱讀效果,助力學生在語文閱讀領域的長遠發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莆田市2024年小學幼兒園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評價量規研究”(課題編號:PTJYKT2407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