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傳統節日為軸展開教學活動,能夠將文化傳承與學生素養提升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借助傳統節日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品德修養、審美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傳統節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承價值
(一)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獨特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如春節,它起源于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活動,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融合了諸多歷史時期的文化元素,從祭祀神靈祖先到團圓歡慶、辭舊迎新,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家族和社會的認知變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春節相關內容,能讓學生觸摸到歷史的脈絡,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二)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
像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菖蒲、佩香囊等眾多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不僅具有趣味性,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賽龍舟體現了古人對屈原的紀念以及對團結協作精神的崇尚,吃粽子的習俗源于屈原投江后百姓投食以祭的傳說,掛艾草菖蒲則有驅邪祛病的寓意。學生在學習端午節相關知識時,能深入了解古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傳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三)傳統節日傳承道德觀念與人文精神
例如重陽節,尊老敬老、感恩孝親是其核心主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詩在描繪重陽節登高望遠、思念親人的情境的同時,也傳遞出對長輩的敬重與思念之情。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重陽節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尊敬長輩、關愛他人的良好品德,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文精神。
二、傳統節日對學生素養提升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語文素養
1. 豐富詞匯積累
傳統節日相關的教學內容包含大量富有特色的詞匯。如描寫春節的“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辭舊迎新”;描寫中秋節的“花好月圓、闔家團圓”等。這些詞匯形象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匯庫,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2. 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許多文學作品都以傳統節日為背景或主題。例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詳細描述了老北京春節前后的各種習俗和熱鬧場景。學生通過閱讀這類作品,能夠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和情感表達,從而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3. 培養寫作能力
傳統節日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關于傳統節日的作文,如寫除夕的年夜飯、寫端午節的包粽子經歷等。在寫作過程中,學生能夠鍛煉敘事、描寫、抒情等多種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二)塑造品德修養
傳統節日中的道德教育資源豐富。如清明節祭掃烈士墓,能讓學生緬懷先烈,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中秋節家人團聚,可使學生體會家庭的溫暖與親情的珍貴,學會感恩與關愛家人;臘八節施粥等習俗則傳遞出關愛弱勢群體、樂善好施的品德觀念。通過參與和學習傳統節日相關內容,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基于傳統節日的教學策略
(一)講述節日故事
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傳統節日的故事,如講述寒食節的來歷與介子推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的習俗起源。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使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加深對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
(二)開展詩詞教學
挖掘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經典詩詞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中秋節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詩詞中的優美詞句,體會詩人借月抒懷、思念親人的情感,感受中秋節月圓人團圓的文化寓意。通過詩詞教學,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優美意境,提高文學素養。
(三)開展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實踐活動。如在端午節組織學生包粽子比賽,讓學生親身體驗包粽子的過程,了解粽子的制作原料和工藝,感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在重陽節帶領學生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為老人表演節目、送上祝福,踐行尊老敬老的美德。這些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傳承文化、提升素養。
傳統節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文化傳承與學生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通過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如節日故事講述、詩詞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等,并借助校園文化營造和家校合作共育的力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傳統節日相關知識和參與相關活動的過程中,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全面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在教學中的獨特價值,積極將傳統節日融入日常教學中,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核心素養的新時代少年而努力,讓傳統節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舞臺上煥發出新的活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傳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