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學術支持、西安中國畫院承辦的“‘文脈長安 絲路丹青’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中國畫作品展覽”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Rixos會議大廳拉開帷幕。展覽匯聚了陜西省乃至全國名家的50余幅聚焦絲路風情的書畫作品,以筆墨為橋,串聯起西安與阿拉木圖的千年文明對話。展覽實現了長安畫派藝術傳承的三大突破性創舉:以專列形式完成跨國藝術采風;在中亞地區集體展示長安畫壇創作成果;實現“移動創作—靜態展示—文化交流”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展覽當天接待觀眾逾千人次,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與強烈反響。
本次展覽的50幅作品構成當代長安畫派的立體縮影:既有小寫意關中花鳥,也有絲路水墨人物,更有工筆重彩的西安文旅風貌,通過皴擦點染的傳統筆法展現中國畫筆墨魅力,讓當地觀眾沉浸式感受到絲路起點古都西安的獨特藝術魅力。
展覽期間,西安中國畫院的五位藝術家身著漢服,以天山雪景、絲路駝鈴等題材進行現場創作,并現場指導哈薩克斯坦民眾嘗試水墨畫創作,贈送現場創作的中國畫作品給市民,讓美術成為連接兩國人民情感的紐帶。
“這次我們匯聚了西安畫壇乃至全國名家的重量級新作,當唐裝漢服遇見中亞民族服飾,直觀鮮活的美術作品就成為跨越國界的交流語言。”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安中國畫院院長王犇談道,“作為長安畫派傳人,我們首次沿絲路古道集體走出國門舉辦藝術盛會,實現了長安畫派先賢未竟的跨國藝術交流愿景。”他還表示,這種沉浸式文化展演,讓絲路精神在畫框中直觀再現,成為無需語言描述便可傳遞的文明交流載體。王犇的作品《終南雅韻情誼長》作為國禮贈予哈方。
本次展覽作為“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的重要活動,以“火車美術館”為載體,將長安畫派的優秀藝術作品帶入中亞,助推西安文旅以創新模式推動文化“走出去”,使鋼鐵絲路成為中哈文明對話的鮮活紐帶,進一步拓展了國際文旅合作的新空間。此次專列首發,是陜西文化“出海”的生動實踐。活動通過創新交流形式,讓鐵軌拓展文明互鑒的新維度。這場跨越山河的人文之旅,正在書寫新時代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動人新篇章。
6月1日至5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首發開行活動暨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圓滿落幕。作為中國—中亞人文旅游專列文化項目之一,西安中國畫院為此次活動精心策劃,以“鐵路+文旅”為紐帶,創新性打造“移動美術館+畫室”的文化交流模式,在阿拉木圖人文交流集市中打造出流動的藝術盛宴,筆端繪寫中亞風情,以藝術為媒搭建起兩國民心相通的橋梁,更讓秦嶺與天山在絲路上實現了跨越千里的丹青相擁。
這列滿載文化符號的專列從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出發,穿越天山山脈,駛向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車廂內,西安中國畫院設置移動創作空間:五位畫家以“天山雪景”“絲路駝鈴”等題材現場創作,車廂兩側懸掛《終南雅集》等精選畫作,讓車廂變為展廳,成為流動的絲路藝術長廊。同時,邀請旅客參與創作,讓他們在行進中沉浸式感受“畫里絲路”的千年文脈,零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火車載著“移動美術館+畫室”駛向中亞,既是長安畫派“文化出海”的生動實踐,也是西安文旅在中亞的落地拓展,用美術的方式在新時代絲路上書寫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6月2日,在阿拉木圖共和國廣場舉辦的“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人文交流集市”上,西安中國畫院的五位藝術家現場即興揮毫,并邀請當地民眾體驗中國水墨畫,現場向當地民眾贈送近200件扇面、掛軸等書畫作品。當唐風漢韻邂逅中亞風情,水墨丹青成為超越語言的文明對話載體,生動詮釋了絲路精神的時代內涵。
6月4日,西安中國畫院寫生小分隊走進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恰倫大峽谷與瓊布拉克雪山,以傳統筆墨勾勒中亞奇景,續寫絲路藝術交流新篇。畫家們紙上水墨的氤氳與雪線的起伏相映成趣,完成了一場秦嶺寫意與天山實景的跨時空對話。畫家們表示,從終南山到天山,大家帶著長安畫派的筆墨基因,來與中亞地貌進行藝術對話。這種丹青相擁,正是新時代的絲路精神。
從西安到阿拉木圖,鐵軌鋪就文明互鑒之路,這場跨越天山的藝術之旅,讓中國畫成為連接中哈兩國民心的“破圈”密碼,為陜西美術海外傳播添寫精彩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