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由主辦的朱紅娜、蘇三皮、盧子生作品研討會在舉行。
研討會由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一級作家主持。他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廣東省小小說學會近年來的工作情況和三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況,并就本次廣東作家組團北上,參加《小小說選刊》創(chuàng)刊40周年慶祝活動、參觀楊曉敏文學館、組織研討會的情況做了交流。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小小說選刊》《百花園》主編在致辭中對召開這次研討會的意義進行了深入闡釋。朱紅娜、蘇三皮、盧子生作品研討會同屬于《小小說選刊》創(chuàng)刊40周年系列活動。這次活動,既是廣東小小說作家“走出去、看一看、聽一聽”的新嘗試,也是《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在作家研究、理論探索上與高校結合、與學會結合、與地方結合、與活動結合、與新媒體結合的新探索,能起到推出新人、樹立典型、促進創(chuàng)作、增進交流的作用。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微型小說選刊》主編張越在發(fā)言中指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廣東小小說作家嶄露頭角,這次有16人北上參加活動,參觀小小說的“圣地”楊曉敏文學館,對廣東乃至全國的小小說作家都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大家要學習楊曉敏老師那種“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神,鍥而不舍,創(chuàng)作不懈,共同推動小小說文體發(fā)展,把小小說推上更高的臺階。
隨后,與會的十余位作家、編輯、評論家分別對三位作家的作品進行了研討。朱紅娜、蘇三皮、盧子生分別致辭答謝。河南省作協原副主席、華夏小小說研究院院長楊曉敏全程參加活動并進行總結發(fā)言。他表示,這次研討會組織得很好,研討很成功。廣東是全國小小說的重鎮(zhèn),老、中、青三代作家年齡層次搭配非常合理。這次研討的三位作家,朱紅娜敢于在作品中提出問題,有勇氣,有思想;蘇三皮有現代意識,他的作品既具有東方浪漫色彩,也有西方現代派寫作的影子;盧子生是生活型的作家,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三位作家都有明確的創(chuàng)作追求,只要堅持不懈,一定都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朱紅娜作品研討會發(fā)言摘編
雪弟(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常務副主席):朱紅娜的經驗書寫與生活融合,富有想象力,“陌生化”效應顯著。其創(chuàng)作路向十分寬闊,主題內涵厚重,體現了作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藝術價值上看,這些作品或題材處理新穎,或懸念設置得當,或細節(jié)典型傳神,均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
劉建超(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華夏小小說研究院副院長):朱紅娜善于捕捉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社會問題,作品猶如一幅幅現實主義寫真,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就業(yè)問題》《養(yǎng)老問題》《成功問題》分別借不同的人物故事,折射就業(yè)困境、養(yǎng)老困局及單一的成功評判標準等社會現實,引人深思。
非魚(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河南省小小說學會副會長):朱紅娜的小小說緊貼時代,思考當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并用藝術的形式加以呈現,凸顯小小說文體快速反映社會問題的優(yōu)勢。建議她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要注重給主人公以出路一在快速地發(fā)現、反映問題之后,要嘗試解決問題。
李苗苗(河北金融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華夏小小說研究院研究員):朱紅娜的作品語言精練、細節(jié)飽滿,敘述技巧嫻熟,總有溫情的脈絡悄然涌現。其最大藝術特色是面對社會問題時巧妙設置人物“對話”,創(chuàng)建對照形象,構筑“對話效應”,通過對比給讀者留出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讀者進入虛構的想象世界。
袁炳發(fā)(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華夏小小說研究院副院長):《夢》寫鄉(xiāng)村振興,映照時代浪潮下人們追尋精神原鄉(xiāng)的渴望,是時代政策與個體夢想的共鳴。《讓我來陪你》講等待與信念,融個人命運于時代,顯家國情懷。《刺》寫退休干部的心靈返鄉(xiāng);“刺”是虛榮的隱喻,更是對現代人際關系分裂的批判。
范子平(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華夏小小說研究院副院長):朱紅娜筆下的小人物真實自然,有撲面而來的煙火味兒。她善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日常生活的艱辛、無奈和自我安慰,擅長揭示人物內心從而使角色立體鮮活,讓讀者感同身受。一這些藝術手法是連接人物、情節(jié)與讀者心靈的橋梁。
田洪波(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朱紅娜的小小說作品有五個特點:巧妙運用意外反轉,多維呈現人性與社會,現實與奇幻交融,語言簡潔凝練,善用開放式結局。個別作品存在不足,比如人物塑造扁平化、情節(jié)發(fā)展偏直白、過于依賴巧合顯得不夠自然等。
張中杰(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華夏小小說研究院研究員):朱紅娜的小說創(chuàng)作關注人性,關注現實,彰顯了小小說作家立足現實、觀照現實、引領審美并解決問題的擔當。從《暗夜》《雙面》等作品來看,她近來的作品更加注重教化育人,潤物無聲。在其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若能兼顧含蓄、唯美就更好了。
鄭俊甫(新鄉(xiāng)市小小說學會秘書長、華夏小小說研究院研究員):“貼著地面飛行”,是我讀朱紅娜小小說的感受。“貼著地面”就是融進自然,融進生活;“飛行”則是目及遠方,開拓視野。她作品的根須都在生活里扎著,浸潤著,蔓延著,人物也是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擁擠在我們身邊的路人甲路人乙。
蘇三皮作品研討會發(fā)言摘編
袁炳發(fā):蘇三皮是有靈性的作家,對文學有著自己的獨特表達。好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別人的眼淚里看見自己的影子。《母親在門外》等“高墻內”系列小小說讓我們看見了高墻外的光:法律可懲戒錯誤,而喚醒良知的永遠是人間最樸素的情感。
劉帆(小小說金麻雀獎·理論獎得主、東莞市小小說學會會長):“打開作品看見光”是我閱讀蘇三皮小小說的第一印象,“系列化”是其創(chuàng)作上的一大亮色。“三窩村”系列用抽象和虛幻手法解構生活表象,傳遞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秩序失衡的擔憂。作品具柔性之美、魔幻之美,彰顯出年輕創(chuàng)作者應有的寫作姿態(tài)與想象力。
王彥艷(《百花園》執(zhí)行主編):蘇三皮的《月光》《炊煙》面對注重故事編織的小小說文體選擇了弱故事性敘述,以氛圍的營造和意象豐贍的隱喻深化題旨。我們的小說以陸地小說為主,此二題則輕松實現了陸地與海洋詩意且神秘的互動,增補了人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
范子平:蘇三皮的小小說如一幅幅細膩的生活畫卷,以有限篇幅展現多樣生活場景與復雜的人性、情感,讓讀者感受其中蘊含的人性之光與情感溫度。作品多以小人物為主角,刻畫細致,具生活氣息,情感表達豐富真摯。他擅長運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題,豐富作品寓意。
鄭俊甫:蘇三皮的小小說按題材可分為“三窩村”“獄中改造”“家庭生活”三個系列。“獄中改造”系列重在表現“愛”,“家庭生活”系列重在抒發(fā)“情”,“三窩村”系列以寓言手法跳出傳統,將村莊發(fā)展的沉重事講得風輕云淡,創(chuàng)作個性與思想性都很鮮明。
田洪波:蘇三皮的“三窩村”系列作品,以獨特的意象營造、虛實相生的敘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哲思,構建起一個充滿奇幻色彩與人文關懷的文學世界。創(chuàng)作風格兼具溫情與哲思,滿含對生活、自然與人性的熱愛與關懷。
非魚:在“三窩村”系列小小說中,蘇三皮將三窩村的人、船、漁獲、石頭、月光、炊煙、大海、稻草人等,都變成他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他表達情感的對象。這些意象的選擇,讓小說既充滿詩意,又蘊含淡淡的憂傷,就像是作家寫給三窩村的情詩。
劉建超:作為一位成熟的作家,蘇三皮的“海味小小說”具有鮮明的地域烙印,他筆下的漁夫與大海血脈相連。其故事似奇幻童話,實則映射當代社會生存困境與精神追求。漁夫對大海的敬畏和順應,正是當代人在追求物質發(fā)展過程中所流失的最珍貴的本質。
侯發(fā)山(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河南省小小說學會秘書長):蘇三皮的“三窩村”系列屬魔幻現實主義寫作,具隱喻性。其現實題材作品面目新鮮且充滿正能量。他的語言有文學味,很多文章的標題準確,形象,生動,新鮮,很有意味。個別作品有說教痕跡,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應該注意一下。
盧子生作品研討會發(fā)言摘編
劉建超:盧子生的小小說重人物刻畫,各色人物在不同場景的行為構成群體雕像與社會世相,其行為承載多重思考,是時代癥候的隱喻,立體呈現人性的復雜。作者以理解共情的筆觸,記錄人物行為背后的掙扎與堅守、荒誕與崇高。
范子平:盧子生的小小說如生活多棱鏡,在有限篇幅內展現生活百態(tài)、人物形象與微妙人性,引發(fā)讀者深度思考。其創(chuàng)作涵蓋眾多生活場景,塑造鮮活眾生相,洞察人性,展現靈魂褶皺里的復雜肌理,情節(jié)設置巧妙自然。
孫楚(華夏小小說研究院研究員):盧子生小小說有三個系列。“漁家生活”系列鮮活—語言鮮活、細節(jié)鮮活、情感鮮活,同時還讓我們看到作家自身成長的鮮活。“青瓷人生”系列別致地呈現古董瓷器的珍貴與歷史。“世間情緒”系列借生活細節(jié)撬動世間萬象,展現了世情百態(tài)。
劉帆:去年,湛江市小小說學會成立,盧子生當選為會長,廣東小小說的版圖延伸到雷州半島。受陸海交接的環(huán)境影響,盧子生的作品自然地融入陸海風煙。他用樸實的鄉(xiāng)土語言講述漁獵生活,展示陸海生態(tài)圖景,地域特征明顯,作品底色純凈、溫暖。
張家剛(華夏小小說研究院研究員):盧子生的作品印證了“文學的底色是哲學”。其創(chuàng)作基于對生活的思考感悟,具哲學思辨色彩,借人物命運與情節(jié)發(fā)展,引發(fā)人們對現代社會中人的地位、價值及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深度思考。
袁炳發(fā):盧子生的小小說題材廣,人物鮮活,有現場感。《漁家》等四篇以漁家生活為背景,展現漁民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品格,構建充滿活力的漁村世界。這些故事帶著陽光與暖意,如海上燈塔,提醒人們真正的勇氣源于對生命的珍視。
田洪波:盧子生的小小說交織了生活的瑣碎與人性的復雜,有四個特色:人物形象鮮明,充滿生活氣息;彰顯地域特色;主題深刻而富有哲思;敘事手法巧妙靈活。其作品如鏡子映照社會百態(tài),讓讀者感受生活真實的美好,引人深入思考。
鄭俊甫:讀盧子生的小小說常聯想到《繁花》,二者的語言、場景都具地域特色,且敘述節(jié)奏也都快。盧子生的作品寫收藏與海上漁家,將豐富的經歷藝術化。小說中運用了生動有趣的粵語,像粵地獨幕劇,情節(jié)和人物的塑造更注重生活性而非著意追求創(chuàng)作技巧。
非魚:盧子生善于刻畫人物,其筆下人物鮮活、個性獨特,寥寥幾筆便躍然紙上。創(chuàng)造出立得住的人物,是小說創(chuàng)作者追求的目標。他的小小說多用短句子,刻畫人物如版畫般有力道,但過多短句子也讓作品存在銜接不順暢和表達不準確的問題。
薛培政(小小說金麻雀獎得主):盧子生的收藏題材系列小小說,筆觸犀利,勾勒出收藏圈眾生相,人物刻畫逼真,細節(jié)描寫生動。語言亦有特色,多運用短句子或長短句結合,且極具地方特色。建議其圍繞收藏文化加強調研,收集消化素材,創(chuàng)作出更多佳作。
[責任編輯 秦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