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4-0089-05
Probe into the Path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Rice Industry
FANG Yuan (XianPeihua University,Xian 710125,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thenorthernrice industryisof greatsignificanceforensuring nationalfoodsupplyand maintainingsocialstability.Therefore,itisproposedtoexploreandstudythepathofdigitaleconomyempowering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northernriceindustry.Deeplyexplorethetheoreticalrelationshipbetweedigitaleconomy 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nalyzetheplantingareasandyieldsofthenorthemriceindustry,andclarifythemain 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thenorthernriceindustry.Developing high-qualitydevelopmentstrategiesforthenorthern riceindustrybasedon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digitaleconomy,mainlyincluding strengthening waterresourcemanagement andutlization,enhancing theabilitytopreventandcontrollow-temperaturecold damage,innovating pestanddisease controlstrategies,andreducingriceplantingcosts.Toachiev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northernriceindustryand contribute certain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KeyWords:Northernriceindustry;Analysisof development path;Challengesandcountermeasures;Digital economy;High quality
北方水稻產業,作為中國糧食生產的重要支柱之一,不僅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力量。然而,隨著人口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與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發展,北方水稻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水資源短缺、土壤退化、生產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壓力增大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北方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北方水稻產業發展能力不足背景下,數字經濟的興起為北方水稻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數字經濟,成為以數據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為重要推動力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在農業領域,數字經濟的應用不僅推動了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的發展,還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重構。為了破解當前北方水稻產業面臨的困境,推動北方水稻產業向更高效、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出數字經濟賦能北方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研究]。
1數字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理論關聯
1.1 數字經濟深度分析
數字經濟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數據資源與傳統經濟形態構建新型經濟體系。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數字經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首先,數字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轉型,不僅降低了經營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4。例如,數字技術應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領域,通過精準種植、智能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手段,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精確性、穩定性和可控性,為糧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堅實基礎。其次,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數字技術促進了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銜接,推動農產品供應鏈的數字化升級;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還促進了農業資源的綠色高效利用。通過全程信息化追溯與可視化虛擬,增強了信息透明度,實現了精細化管理措施,從而在穩產增產的同時保障了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可持續5。
1.2 農業現代化需求分析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從傳統向現代形態的深刻轉變,涉及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的全面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對數字技術的需求日益迫切,主要體現在精準農業和智能農業等方向的發展上。
精準農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精確定量管理,通過收集和分析土壤、氣象件、作物生長等數據,提供更精準的決策依據;智能農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和智能控制。通過智能傳感器和控制系統調節養殖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實現精準養殖;利用圖像識別技術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態和病蟲害情況,自動識別并處理問題。
2北方水稻產業發展問題分析
2.1 種植區域與產量分析
北方水稻的主要種植區域集中在秦嶺一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屬于單季粳稻分散區[8]。具體來說,北方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水稻種植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且主要分布在水源較充足的區域。
近年來,北方水稻的產量呈現出一定的波動,具體如表2所示。

由表2數據可知:北方水稻的產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種植面積、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有機質含量、農田基本建設等。為了穩定和提高北方水稻的產量,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加強病蟲害防治和自然災害預警與應對能力。
2.2 發展主要問題闡述
當前,北方水稻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為四個,如下所示:2.2.1水資源管理與利用失衡春季干旱、夏季洪澇及水資源分布不均,加之部分地區無序開發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影響灌溉可持續性,加劇土壤鹽堿化風險]。2.2.2氣候變化加劇低溫災害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傳統低溫冷害難以預測和控制,影響水稻生長發育,導致稻米品質下滑和產量銳減。2.2.3病蟲害防控策略亟需創新病蟲害抗藥性增強、化學農藥殘留及環境負面影響突出,亟需探索生物防治、物理隔離和精準施藥等綠色防控技術[]。2.2.4綜合生產成本持續攀升高昂的土地承包費、優質種子、化肥農藥等直接成本,以及農業機械更新維護、勞動力成本上漲和環保合規成本等間接成本,加劇了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壓力,影響生產積極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12.13]。
3數字經濟賦能北方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制定
3.1 加強水資源管理與利用
在面對水資源管理與利用失衡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與高效利用已成為確保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關鍵所在,其主要策略如下所示:
3.1.1利用先進數字技術推動智能灌溉系統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智能灌溉網絡[14]。通過田間傳感器收集土壤濕度、降雨量、氣溫等數據,結合作物生長模型和天氣預報,精確計算作物需水量,實現按需灌溉。系統還包括遠程監控平臺和自動化控制設備,管理者可實時查看灌溉狀態,遠程調整灌溉計劃,提高管理效率,及時響應作物需求變化。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開發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根據歷史灌溉數據、作物生長周期及氣候條件,自動優化灌溉方案,預測未來水資源需求趨勢,幫助決策者提前規劃,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水稻智能灌溉系統如圖1所示。

3.1.2構建全面水資源監測與管理體系建立覆蓋地表水、地下水、雨水收集及再利用的水資源動態監測系統,利用遙感技術、GIS和無人機巡檢,實時監測水資源數量、質量及變化趨勢。基于監測數據,建立水資源短缺和污染預警機制,預測供應緊張時段和區域,發布預警信息,指導節水措施和種植結構調整,減少水資源壓力。針對水污染事件,迅速啟動應急響應,保護水源地安全[15.1。
3.2提升低溫冷害防控能力
低溫冷害對水稻生長和產量構成嚴重威脅,須采取綜合防控措施,結合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知識,提升防控能力:
3.2.1利用數字技術監測與預警:精準防控的基石通過智能氣象站、遙感衛星和物聯網傳感器等設備,實時收集并分析大氣溫度、濕度、風速等氣象數據,構建精確的氣象預測模型,提前預警低溫冷害,為農戶爭取應對時間[7
3.2.2推廣抗低溫水稻品種:增強作物內在抵抗力通過遺傳育種技術選育抗低溫水稻品種,增強作物內在抗寒能力。抗低溫品種具有更強的細胞膜穩定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滲透調節機制,能在低溫條件下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減少凍害損失[。抗低溫水稻品種遺傳育種流程如圖2所示。

3.2.3綜合防控體系的構建:科技與品種的深度融合提升低溫冷害防控能力需構建綜合防控體系,集數字技術監測預警、抗寒品種選育推廣和農業管理措施優化于一體。數字技術是“眼晴”,提前洞察風險;抗寒品種是“盾牌”,增強作物抗寒能力[;科學農業管理是\"指揮棒”,指導農戶采取恰當措施。該體系不僅能減輕低溫冷害影響,還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3.3 創新病蟲害防控策略
病蟲害防控是確保作物健康生長和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20]。將無人機與衛星遙感技術的聯合應用,實現了水稻病蟲害的實時監測與預警。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多光譜傳感器等設備,高效巡檢農田,捕捉病蟲害早期跡象;衛星遙感技術則提供大范圍、周期性監測,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全天候、多維度監控。通過AI圖像識別與大數據分析,自動識別病蟲害種類、分布及發展趨勢,為精準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機器學習優化預測模型,提高預警準確性和時效性,幫助農戶提前采取措施,控制災情蔓延。無人機精準施藥情況如圖3所示。

3.4降低水稻種植成本
在農業領域,面對市場競爭和資源約束,通過創新手段降低種植成本并提升效益成為關鍵222]。數字技術優化農業生產流程是主要手段。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農田環境實時監測與數據分析,指導精準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減少資源浪費,提升產量與品質,降低單位面積成本。智能農機裝備如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機播種施肥、智能收割機等,減輕人力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和精度,壓縮生產成本。云計算平臺使農戶遠程監控農場運營,及時獲取作物生長數據,快速應對異常情況,預防病蟲害暴發,減少損失,間接降低治療成本。
智能農機裝備應用情況如圖4所示。

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也是降低水稻種植成本的關鍵手段之一[23]。除了傳統的線下銷售渠道,積極構建或人駐電商平臺,觸達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定制化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組合,增強市場競爭力。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庫存管理和物流配送路徑,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整體運營效率[24]。
4結束語
北方水稻產業作為中國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路徑的探析不僅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大局,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故提出數字經濟賦能北方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研究。深人探究了數字經濟與北方水稻產業之間的理論關聯,并分析現有北方水稻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制定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從而為北方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胡遠藝,譚炎寧,劉小林,等.中國耐鹽堿水稻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建議[J].雜交水稻,2023,38(5):1-5.
[2]姚雄,楊小艷,張巫軍,等.基于SWOT分析的重慶水稻產業綠色發展建議[J].中國稻米,2023,29(1):85-91.
[3]方浩俊,周錫躍.稻作文化遺產活化賦能鄉村游樂產業的幾個設計思路[J].中國稻米,2024,30(3):107-112.
[4]劉國斌,于正偉,舒坤良,等.數字科技促進吉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東北農業科學,2021,46(4):96-98,134.
[5]黃天陽,謝立勇,鄧天樂,等.基于LMDI模型的遼寧省農業碳排放效率及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5,33(3):1-10.
[6]趙冰冰.數字經濟對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的影響[J].當代縣域經濟,2025(5):70-72.
[7]韓晶,姜如玥.數字經濟賦能低碳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統計研究,2024,41(4):54-67.
[8]顏永杰.水稻種植區傳統農業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北方水稻,2025,55(1):78-80,96.
[9]郭展,張運波.兩湖地區中稻產量和效益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344個水稻種植農戶的調查[J].作物研究,2023,37(02)161-166.
[10]王思宇,谷英楠,王敬元,等.黑龍江省水稻產業發展形勢與戰略對策[J].農業展望,2024,20(7):98-104.
[11]叢若晨,王驍,王巖慶,等.考慮負荷變動運行風險的零碳微網經濟優化調度[J].電子設計工程,2024,32(2):17-21+26.
[12]黃小霞,龔華,向輝,等.湖南懷化市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中國種業,2025(4):60-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