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015;S5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4-0191-03
勞動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培養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情感。目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可,但傳統的勞動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水稻田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糧食生產的重任,也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農業智慧,能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勞動教育資源。本文旨在探討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創新實踐,為勞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1勞動教育的背景與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超越了單一的學術成就范疇,轉而愈發強調個體的綜合素養與多元能力。在此背景下,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重要性愈發顯著。勞動教育不僅僅限于對基本勞動技能的傳授,更是塑造健全個體人格、推動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的特點
2.1 高度實踐性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最為突出的特性在于高度實踐性。與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區分,此教育模式將學生從傳統教室轉移至廣袤的田野環境,使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甘苦。在水稻田中,學生不僅是觀察者,更是深度參與者,親自操作各類農具,體驗從育秧至收割的完整農業生產流程。具體而言,如插秧環節,學生需俯身彎腰,逐一將秧苗植入水田;收割季節,則需揮動鐮刀,細致收割成熟的稻穗。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對學生的體力與耐力構成挑戰,更教會學生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改變,使理論知識得以生動展現,也強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尤為重要的是,這些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寶貴機會,以深入理解農業生產的復雜性與農民的辛勤奉獻,進而激發學生對土地的深情厚誼及對糧食安全重要性的深刻體悟。
2.2 跨學科整合性
水稻田不僅是農業科學知識的傳授場所,亦是一個跨學科學習的綜合平臺。在此,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相互滲透,構建起一個多元的知識體系。學生可探究植物生理學原理,分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代謝活動在水稻生長中的作用機制;亦可研究昆蟲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態系統平衡的奧秘。通過對當地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及土壤類型的綜合考量,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水稻種植的地域適宜性,并學會基于這些因素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和水資源配置。此外,大數據分析的應用使學生能夠直觀認識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升其數據分析能力和科學思維水平。
3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創新實踐
3.1 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參與水稻種植、收割等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熟練運用各類農具,如鋤頭、鐮刀及插秧機等,并承擔搬運秧苗、收割稻谷等體力密集型任務。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手部肌肉群與身體協調性,還顯著提升了其肢體的靈活度與力量。尤為重要的是,學生需依據水稻生長周期的不同階段,靈活調整田間管理策略,如適時施肥、灌溉、除草及病蟲害防治等。這些任務要求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精準的判斷力。例如,通過觀察土壤濕度變化,學生需準確判斷灌溉需求;面對植物葉片異常,則需識別潛在病蟲害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通過反復實踐,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農業知識與技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學生還需學習操作現代化農機設備,進一步提升其機械操作技能。從傳統農具到現代機械的轉換,不僅使學生成為具備多項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還使其深刻體會到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作用。這種實踐性學習方式,使理論知識變得直觀生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熱情。
3.2 培育勞動精神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深刻塑造了學生的勞動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須付出辛勤汗水與不懈努力,方能收獲豐收的喜悅[]。每一次彎腰插秧、揮鐮收割,都是對其意志力的嚴峻考驗。正是這些親身經歷,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進而更加珍視勞動成果,尊重每一位勞動者。更重要的是,水稻田中的勞動并非個體行為,而是團隊協作的結果。學生在團隊中相互支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項任務,如插秧時需確保行距與株距的整齊劃一,收割時則需默契配合以提升工作效率。這些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強烈的團隊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3.3 促進跨學科知識融合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為跨學科知識的融合提供了理想平臺。水稻種植涉及農業科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在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水稻的生長習性、生態環境,還能夠深入探究農業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科學原理。例如,通過研究不同水稻品種的特性,學生可掌握遺傳學的基本概念;通過對土壤成分與水質的分析,又可深化對環境科學的理解。同時,學生可通過觀察水稻生長狀況,評估田間管理措施的效果,從而提升觀察力與分析能力。例如,評估肥料效果時,可通過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得出科學結論;研究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時,則需結合地理學知識,分析氣溫、降水等因素的作用機制。這種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方式,使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激發其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此外,學生還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如利用生物學知識設計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或運用地理學知識分析水稻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這些應用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促進了知識的整合與遷移,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的社會影響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作為新時代背景下一種富有創新性的教育模式,不僅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更在促進社會發展、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
4.1 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為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問題日益凸顯。水稻田勞動教育通過將學生帶人田間親身體驗農耕文化的魅力,不僅豐富了城市學生的實踐經驗,也促進了城鄉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種教育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在城鄉之間共享,從而有助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升整體教育質量[13]。
4.2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強化了其環境保護意識。在農耕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土壤、水源等自然資源的保護方法,以及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合理使用[4。這些實踐環節不僅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促使其積極行動起來,為保護自然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學生逐漸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3傳承農耕文化與歷史記憶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是傳承農耕文化與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在農耕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水稻種植、田間管理等傳統農業知識,還能深入了解農耕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獨特魅力[。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激發其對農耕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同時,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認識社會的窗口,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4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通過引入現代農業理念和技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到如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等關鍵知識。這些知識的掌握不僅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其能夠不斷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和技術手段,為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18]。
5 結語
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實踐范式,在培育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勞動價值觀念、跨學科整合學習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等多個維度上展現出了顯著的積極效應。水稻田作為跨學科教育的實踐場域,有效促進了生物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認知邊界。通過直接參與水稻的栽培與收獲過程,學生不僅習得了農業生產領域的實用技藝,而且深刻體悟到勞動的艱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對勞動成果的珍視意識及對勞動者的尊重態度。此外,水稻田勞動教育還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其為社會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的內在動力。因此,水稻田中的勞動教育不僅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更是推動教育創新進程、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孫莉.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邏輯、問題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20):66-71.
[2]耿瞰.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探索,2023,4(6):59-61.
[3]楊曉慧.大力加強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1-02-03(9).
[4]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5]嚴智勇.水稻種植中的管理技術應用[J].北京農業,2016(6):13-14.
[6] 張洪程,龔金龍.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7):1273-1289.
[7]蔣開偉.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5,47(S1):295-297.
[8]金梁,胡勁生.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5(6):81-83.
[9]徐梅丹.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圖景與推進[J].教學與管理,2025(9):12-18.
[10]宋世佳,高湘平.何謂名正,如何言順:百余年中國中小學勞動教科書名的演變[J].上海教育科研,2025(3):26-33.
[11]邱恬,張萬朋.歷史制度主義視域下我國勞動教育政策變遷邏輯[J].教育科學,2025,41(2):32-39.
[12]朱曉民,吳瀟霜.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勞動教育內容編選特點及教學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45(8):45-49.
[13]楊小磊.勞動教育的理論本真、時代意蘊與實踐進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45(10):10-15.
[14]曲霞,鄭治偉,張毅哲.賦能新型勞動者培養的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5,46(7):60-65.
[15]李冬梅.食品專業勞動教育中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與實踐[J]食品與機械,2025.41(2):250.
[16]黃立石,路曉鋒.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5(4):16-19.
[17]周輝.高校勞動教育新質化芻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5(4):12-15,27.
[18]李珂.讓勞動教育回歸真實:在真實的勞動世界引導青少年培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J].社會科學戰線,2025(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