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教育環境中,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人物,肩負著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職責。面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成為班主任面臨的一大挑戰。本文旨在探討項目化學習賦能班主任管理中學生德育的策略優化以及實踐創新,希望能夠為廣大班主任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 "班主任管理 "小學德育 "策略優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德育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愈發凸顯。班主任作為班級德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其管理策略以及實踐方法直接關系到德育教育的成效。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實際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班主任優化德育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
一、目標導向,明確德育主題
項目化學習的第一步,是確立清晰的德育目標。[1]班主任需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項目。
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德育目標可以設定為“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班主任可以設計“我的生活我作主”德育項目,通過讓學生參與日常班級管理,如整理書包、維護班級衛生等,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德育目標則可以提升為“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相應的德育項目可以是“社區小志愿者”,讓學生在參與社區服務活動中,學會關愛他人,增強社會責任感。在確立德育主題時,班主任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比如,針對學生對環保話題的關注,可以設計“綠色行動”項目,讓學生通過實際行動,如回收廢紙、種植綠植等,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從而在學生心中播下環保的種子。此外,德育項目的設計還需與時俱進,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
二、情境創設,激發德育興趣
情境是項目化學習的重要載體。班主任應創設貼近小學生生活的德育情境,讓小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德育的魅力。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劇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道德規范,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班主任可以設計“小小道德守護者”項目,通過講述童話故事,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勇敢的小英雄、善良的小精靈等,在模擬的故事情境中,學習正義、勇氣、善良等美德。在這個項目中,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幫助小動物回家”的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們穿上可愛的動物服裝或者戴上動物頭飾,扮演迷路的小動物,而其他學生則需要扮演幫助這些動物的好心人。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還能在實踐中學會關愛他人和同情弱者,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創設“班級法庭”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法庭環境中,通過扮演法官、律師、原告等角色,學習法律知識,體驗公正、公平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提升德育效能
項目化學習強調團隊合作和自主探究。[2]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圍繞德育項目展開深入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相互協作,共同解決問題,德育效能得到顯著提升。
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設計“友誼的小船”德育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需要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建造一艘象征友誼的小船。小組成員需要相互協作,共同商討如何設計小船,如何分配任務,以及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建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還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友誼的珍貴。學生需要傾聽彼此的意見,尊重彼此的想法,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合作探究活動,讓德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變成了可以觸摸和感受的實際操作。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組織“綠色校園”項目,讓學生分組調查校園內的環保現狀,并提出改進建議。學生需要合作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并撰寫調查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環保知識,還提升了公共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家校共育,深化德育內涵
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在學生德育的實踐運用中,不僅限于校園,更應延伸至家庭,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3]通過家校合作,項目化學習能夠深化德育內涵,使學生在家庭與學校中獲得德育教育。
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開展“家庭德育小課題”活動,讓學生與家長共同探討家庭德育問題,以此深化德育內涵。教師可以設計“家庭責任感培養”的小課題,讓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觀察并記錄家庭成員對家庭責任感的表現,如分擔家務、關心其他家庭成員等。在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觀察和記錄,還要與家長一起分析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為了確保活動的有效性,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家長會,分享家庭德育小課題的進展和成果。在家長會上,家長可以交流各自的經驗,班主任則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在家庭環境中實施德育。
五、反思評價,鞏固德育成果
德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和鞏固。項目化學習結束后,班主任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評價,總結經驗教訓,將德育成果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尚在發展中,班主任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直觀的反思活動。在“垃圾分類小能手”項目結束后,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垃圾分類日記”的撰寫,讓學生回顧自己在項目中的表現,思考自己在垃圾分類過程中的正確做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學習過程,比如:“我在垃圾分類時,一開始分不清塑料瓶和玻璃瓶,后來我學會了看標簽,現在我能正確分類了。”這樣的反思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也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德育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采用更為深入的反思評價方式。在“和諧校園”項目結束后,班主任可以組織一次“德育論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在項目中的所學所感,討論如何將和諧校園的理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結語
綜上所述,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為班主任的學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項目化學習不僅優化了德育策略,更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它突破了傳統的德育模式,將德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學生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處事,為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焦萌萌,周翠華.在學習中成長:簡析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的方法[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2(11):26-28.
[2]邵燕.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展開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87):163-165.
[3]劉天賦.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