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支撐。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發揮雷鋒精神的育人價值,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探究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徑,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探索思政教育新場景和教學新模式,有助于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關鍵詞]“大思政”;雷鋒精神;高校思政教育;策略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3-0095-05
2025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發表62周年。“大思政”視域下探討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探究雷鋒精神實踐新模式,常態化踐行雷鋒精神,推進雷鋒精神“三進”工程,“全鏈條”構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大思政”視域下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雷鋒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大思政”視域下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推進思政教育育人結構和育人要素的重構[1]。
(一)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
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主要體現在雷鋒精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道德典范。
1.雷鋒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共鳴
雷鋒精神蘊含著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如雷鋒對祖國的真摯感情以及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決心等。雷鋒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忠誠為黨是雷鋒精神的邏輯起點。雷鋒曾表示:“我要時刻準備著為黨和階級的最高利益,犧牲個人的一切,直至生命。”雷鋒的一生體現出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無限忠誠。雷鋒是一個孤兒,飽嘗了舊社會的種種艱辛與苦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雷鋒接受教育、平等地參與勞動。新舊社會的反差,堅定了雷鋒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忠誠。雷鋒在日記中寫道:“為了黨,我愿灑盡鮮血,永不變心!”“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雷鋒把黨比作自己的母親,立下“堅決聽黨的話,一輩子跟黨走”的誓言。雷鋒充滿了對黨、對社會主義的忠誠與熱愛。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本質是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應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
2.無私奉獻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與雷鋒精神的共同追求
無私奉獻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雷鋒精神蘊含著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彰顯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雷鋒一生堅持奉獻、不圖索取。雷鋒曾經說過:“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而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至生命。”[2]首先,雷鋒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準則。其次,雷鋒精神反映了雷鋒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境界。最后,雷鋒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甘于奉獻,時刻關注群眾的需求,為民解憂。雷鋒曾說:“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其崇高的政治覺悟促使他發自內心幫助他人、做好事。雷鋒精神中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其實質內涵。無私奉獻是高校思政教育與雷鋒精神的共同追求,在教育中應引導大學生自覺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做到無私奉獻,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二)雷鋒精神對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效能
雷鋒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思政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3],培養大學生的大愛胸懷,引導其厚植為民情懷。
1.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其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
作為一種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體現在個人的人生奮斗目標上。雷鋒是道德模范的典型代表,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傳承。雷鋒身上的優秀道德品質,能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政教育課中融入雷鋒精神,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教育大學生以雷鋒為榜樣,向榜樣看齊,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做到知行合一,從而激發其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充實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感染力
高校思政教育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板塊涉及的人生價值、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等知識點都與雷鋒精神具有相關性。將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充實教學內容、增強教育感染力的作用。
第一,雷鋒精神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雷鋒精神蘊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4],如雷鋒對社會的無私奉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用雷鋒精神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能夠激勵大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
第二,雷鋒精神與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雷鋒精神蘊含的無私奉獻特質,可作為典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三,雷鋒精神與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雷鋒精神蘊含著團隊合作意識,如雷鋒在團隊中的協作精神、為團隊利益著想的品質等。以雷鋒為榜樣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3.培養大學生的大愛胸懷,引導其厚植為民情懷、錘煉過硬本領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懷揣遠大理想,還要具備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雷鋒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教學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大愛胸懷,引導其厚植為民情懷、錘煉服務社會的過硬本領。
(三)雷鋒精神在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創新價值
新時代背景下,雷鋒精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創新點和新的突破口。探討如何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將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等問題,有助于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第一,雷鋒精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教學內容創新點。雷鋒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能夠為創新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提供支撐。新時代背景下,內涵豐富的雷鋒精神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教學內容創新點。“大思政”視域下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深入探討如何將雷鋒精神與新時代的社會發展、國家需求相結合,設計出具有時代特色、貼近大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雷鋒精神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創新。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構建教育新模式。“大思政”視域下,高校要積極探究雷鋒精神推動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的路徑,研究如何將雷鋒精神融入案例教學、實踐教學、討論式教學等環節,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二、“大思政”視域下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當前,高校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雷鋒精神的育人實效性。
(一)課程內容存在不足,教材建設有待完善
“大思政”視域下,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存在短板。一是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性和針對性。高校思政課程對雷鋒精神的融入未能充分反映新時代特點,部分高校沒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思政課程進行精心設計,存在內容陳舊、與現實生活脫節等情況。二是教材建設滯后于時代發展。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材存在不足,如教材更新速度慢、內容不夠豐富多樣、缺乏新時代案例等。三是缺乏系統的雷鋒精神教育資源整合。高校在雷鋒精神教育資源整合方面,存在資源分散、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難以形成育人合力等問題。從整體上看,部分高校存在對思政課教材中思政內容和雷鋒精神融合的研究與挖掘不夠、教師在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中融入雷鋒精神的主動性不足等問題,導致雷鋒精神融入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均顯落后。
(二)教學方法與實踐活動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在融合雷鋒精神開展教學時,教學方法單一陳舊,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實踐活動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一是教學方法單一陳舊,缺乏吸引力。部分高校在開展相關教學時仍依賴課堂講授的方式,缺乏互動和學生參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思政教學效果不佳。二是實踐活動缺乏多樣性。當前與雷鋒精神相關的實踐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內容枯燥,無法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興趣,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三是實踐活動缺乏實效性評估。部分高校缺乏科學的評估機制,不能對與雷鋒精神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評估,難以精準了解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無法為后續的教學改進提供有力的依據。
(三)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不夠健全
高校思政課在評價學生對雷鋒精神的學習和掌握情況時,存在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導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佳。一是評價標準存在片面性。經過調研發現,部分高校在評價學生對雷鋒精神的學習成效時,缺乏明確、具體的評價體系,評價過程往往依賴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是簡單地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導致學生忽視對雷鋒精神內涵的深入理解和實踐應用。二是評價方式單一,創新性不足。經過調研發現,一些高校仍采用傳統的筆試或論文形式評價學生對雷鋒精神的學習情況,這種評價方式難以有效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思維。三是反饋機制存在滯后性與低效性。部分高校在收集和處理學生、教師反饋意見時,存在流程煩瑣、響應速度慢等問題,難以將反饋意見及時轉化為教學改進措施,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三、“大思政”視域下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對策
針對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困境,筆者提出“大思政”視域下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對策,以推動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過程。
(一)完善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推動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增設專門章節或模塊、結合時代特征更新教材內容等方式,促進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同時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第一,增設專門章節或模塊,強化系統性融入。系統地將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應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增設專門的章節或模塊內容,圍繞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核心理念、歷史背景、時代價值以及具體實踐案例等內容展開,最大限度地將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單元。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增強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第二,更新教材內容,彰顯新時代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雷鋒精神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推進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在完善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過程中,將新時代背景下雷鋒精神的實踐成果、先進典型、感人故事等融入課程教材,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雷鋒精神的時代生命力。同時要注重引導大學生思考如何將雷鋒精神與自身成長、社會發展相結合,培養雷鋒精神傳承者和實踐者。
第三,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在推進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這就要求教材編寫團隊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準確把握雷鋒精神的核心要義;同時要遵循高校思政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呈現教材內容。此外,要積極建立嚴格的教材審查和修訂機制,確保教材內容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為推進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創新教學方法與實踐活動,提升雷鋒精神教育效果
采用多樣化、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來開展雷鋒精神教育,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等,增強高校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增強課堂互動性。高校思政課堂可采用多樣化、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有效開展雷鋒精神教育。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雷鋒事跡或相關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大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加深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情境教學法[5]通過模擬真實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受雷鋒精神的實際應用,增強其情感共鳴和代入感。互動式教學法強調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
第二,設計實踐性教學活動,強化社會責任感。高校思政課應開展與雷鋒精神相關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支教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雷鋒精神,培養其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6],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現實,加深其對雷鋒精神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和價值的認識;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弘揚雷鋒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拓展教育空間。高校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線上可以通過慕課、微課、網易學習通、雨課堂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互動機會,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接受雷鋒精神教育;線下通過舉辦講座、研討會、展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又能增強教育的時效性和廣泛性,從而更好地提升雷鋒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優化雷鋒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地評估學生對雷鋒精神的學習和掌握情況。同時,建立健全的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處理學生、教師的反饋意見,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
第一,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為了準確評估學生對雷鋒精神的學習和掌握情況,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應包含科學的評價標準,涵蓋知識理解、情感態度、行為表現等多個維度,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也是關鍵,如采用筆試、口試、作業、項目報告、社會實踐報告等方式,以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此外,引入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元主體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自我反思能力。
第二,實施多樣化的反饋機制。建立健全的反饋機制是促進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高校需及時、有效地收集和處理來自學生、教師的反饋意見。高校可以建立多種反饋渠道,如定期開展教學反饋調查、搭建在線匿名反饋系統、設置教學意見箱等,確保反饋的廣泛性和便捷性。對于收集到的反饋意見,應進行分類整理、深入分析,并及時反饋給相關教師和管理部門,以便其及時了解教學現狀、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此外,應鼓勵學生和教師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促進教學相長,共同提升教學質量。
第三,持續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基于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和健全的反饋機制,高校應持續優化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提升教學效果。具體包括要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確保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7]。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要加強教師培訓和交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為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提供有力保障。不斷地優化教學策略,有助于更好地發揮雷鋒精神的育人作用,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四、結語
雷鋒精神是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資源。“大思政”視域下,用雷鋒精神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是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要將雷鋒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要探究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思政教育新場景和教學新模式,從完善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創新教學方法與實踐活動、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等維度出發,推動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參 考 文 獻 ]
[1] 劉興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論定位與實踐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2] 雷鋒.雷鋒全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32-33.
[3] 李新倉.重大疫情應對中思想教育的社會治理功能及實現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20(3):33-37.
[4] 李新倉.大思政格局下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3:98-115.
[5] 操菊華.“大思政課”視域下思政課情景教學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24,42(9):111-116.
[6] 梅萍,任瑩輝.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經驗探賾[J].湖南社會科學,2024(5):51-58.
[7] 李新倉.元宇宙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進路[J].教育探索,2023(4):48-50.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