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實踐第一”理念,探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產教融合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梳理高等教育理工科專業產教融合教學存在的共性規律與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文章以地方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的教學實踐為例,提出了夯實產教融合教學基礎、構建產教融合教學的特色體系、建立產教融合教學的運行機制、推進產教融合教學的創新實踐等有效策略,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產教融合;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3-0072-06
地方應用型高校是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新時代背景下,其辦學宗旨、教育目標、教育職能和基本任務,決定了其在教育理念、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方面必須突出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結合。現階段,應用型高校應率先響應黨和國家教育部門的指示,把產教融合教學的政策落到實處[1-2]。所謂產教融合,是指高校和企業聯手,教學對接企業發展,以系統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為基礎,融專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于一體的行為或過程[3]。從一定意義上說,校企互動與整合由松散型向緊密型過渡,由單向自發型向雙向自覺型過渡,教育教學與產業生產、科研有機交織在一起,既屬產業性的教育教學,又屬教育性的產業生產、科研,具有較高的交融性和穩定性,是雙方合作的高級階段[4-7]。
機械類專業教學在地方應用型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該專業重點培養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工作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然而,機械類專業過去以課堂教學為主,重理論知識教學、輕學生實踐訓練,教學模式與產業發展相脫節。當前,機械類專業與企業教學資源融合“不深”、工程實踐教學“不實”、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機械類專業開展產教融合教學具有先行性和必然性,也具有普適性和優越性。該專業開展產教融合教學能夠體現高校產教融合教育體系的制度創新,體現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色,能代表教育教學改革的整體趨勢。堅定不移地走產教融合教學的道路,地方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建設必將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活力和后勁[8-11]。
一、夯實產教融合教學的基石
(一)完善師資組合
能否取得產教融合教學的成效,關鍵在于能否打造優質校企教師組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應具備“雙師雙能型”資格,其教學閱歷要豐富、理論知識底蘊要深厚。企業導師應是相應技術領域的行家里手或“尖子”。這樣的師資組合有分工、有合作,強弱互補,相得益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安排地方應用型高校專業教師到生產第一線考察、實踐,安排企業導師參加地方應用型高校組織的教師培訓并旁聽專業理論課,有利于豐富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的實踐經驗和企業導師的理論知識,使他們的專業教學素質顯著提高[12]。此外,師資組合需要保持相對穩定性,必要情況下也可進行某一方的調整或雙方全部輪換。
(二)完善教學平臺
共建校企聯合教學平臺,利用優越的環境、先進的信息技術、齊全的教學設備與設施幫助學生完成專業知識的遷移[13]。在課堂教學平臺,可利用教學教具開展室內小實驗,解釋某些機械規律、原理,并通過數字化賦能,開展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視頻教學,如運用公式定理運算和人工智能手段對機械零部件的結構、變動進行數值仿真模擬,或模擬展示工程現場實景。在實驗室教學平臺,可組織學生觀摩、操作實驗器材,并提交實驗報告。在機械類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可利用虛擬教室系統、BSS討論系統、內部電子郵件系統為學生提供學習導航、在線離線課程、答疑輔導、在線自測等。在生產企業特設的培訓平臺,可讓學生看見大規模設備集群和生產流程,這比起單純觀看數值虛擬仿真更真實。
(三)完善學科知識
機械類專業課程包括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加工基礎、控制工程基礎、機械傳動控制、數控技術與編程、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工業制圖、CAD/CAM基礎等。在講解課程內容之前,教師提供參考教材目錄讓學生選學。教師可以針對某個知識節點,引進現代科學技術新理論、新觀點,并介紹本領域內長期存在但懸而未決的問題以及國內外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或文獻信息。此外,納入教學體系的生產企業產品及其生產機械裝備,要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基本對口,企業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和企業管理應較為先進。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制定詳細的生產實習大綱或提出學生生產實踐要求,讓學生跟隨技術人員、車間管理人員、工人師傅學習,熟悉產品設計和產品從零件毛坯加工成標準產品以及整體安裝、檢驗調節調試等全流程,并要求學生面對遇到的各種工程問題,自己運用已學知識去探究,去尋找答案。
(四)完善合作關系
組織產教融合教學活動的關鍵在于校企之間的誠信關系。雙方彼此熟悉、信任,就能毫無保留地付出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資源。地方應用型高校應與多個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對方的產品生產流程、生產技術構成、可供教學的設備、技術人員分布情況、資本結構、經營管理狀況等,也應及時和有關企業交流近期的教學情況。高校教師和企業應開展更多橫向或縱向的合作課題,讓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與企業項目有關的課題研究,此舉可讓雙方日益提升合作的深度、廣度和默契度。
二、構建產教融合教學的特色體系
(一)基本教學設計與特定教學設計相結合
多年來的教學經歷,往往使任課教師對機械類專業課程教學設計持有慣性思維,通常只根據課堂教學、實驗室教學以及其他要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設計。產教融合教學則不同,關注工程項目實施的整體性,注重學生對交叉學科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具備更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更全面的素質,會考慮機械類專業教育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會在教學設計中確定學習知識重難點的路線、環節和方法,然后撰寫機械類專業課程教案、教學筆記,并付諸實施。例如,有些公式、方程推導過程復雜、冗長,一般教學都是作粗線條的推演,但是產教融合教學的教師會考慮其推演步驟中的重要知識點,會把它講清楚了,這樣能夠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他們以后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甚至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也直接用得上。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機械類專業課程教學的理論知識大體為機械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運動規律,機械領域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介紹,以及各種定理、公式推導和例題示范求解、數控編程理論應用等。例如機械原理課程內容有機械及其運動的性質與特征、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平面四桿機構、凸輪機構、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平面機構的定理分析、齒輪機構、齒輪系及其設計、其他常用機構等。教師按照理論知識脈絡講解,應注意各課程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仔細剖析課程內容,結合實際工程項目,結合實物、實地證明理論的客觀性、科學性、正確性。例如講授機械原理課程的齒輪、齒輪系章節時,可組織學生前往生產齒輪的廠家調查研究,觀看各種規格型號齒輪的外形、內芯,以及生產工藝流水線運行過程,聆聽工程技術骨干解釋齒輪傳動的機理和技術參數的作用。在開展實踐教學中要按教學大綱的規定,安排學生在高校實驗室實驗,如學習機械零部件拆裝、使用儀器儀表測量等;也要安排學生在企業某些生產工序上機,參照在崗人員操作示范動手實踐,讓學生感受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高校教師授課與企業導師授課相結合
開展“雙師”教學是產教融合教學的顯著標志,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要共同執教某門課程。高校選派的骨干教師對所主講的專業課程內容有較透徹的了解和深刻的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企業導師在生產、科研方面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從容應對教學中的實踐問題。高校教師可以獨立承擔教學計劃中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教學,企業導師可以獨立承擔實踐知識的教學。一些年輕的高校教師由于碩博連讀,畢業后直接到高校工作,實踐能力有所欠缺;一些企業導師過去偏重于實干,專業理論修養略為遜色。因此,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聯手進行課程教學,找準合作契合點,厘清各自的優勢與短板,在理論、實踐、資源上互通、互動、互融,以此長補彼短,就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專業教育。
(四)課堂教學、實驗室教學和生產現場教學相結合
課堂教學、實驗室教學和生產現場教學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把對書本上的理性認識與對現實的感性認識合二為一。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數字化技術越來越先進,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多元化。在教學預設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在多媒體信息平臺上呈現文字、思維導圖、圖片、動畫、仿真模擬和工程應用視頻等學習資料,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以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有些專業課程,如機械原理、工業制圖、機械制造工藝學等,設置了在實驗室實踐的教學環節,學生可利用實驗設備、檢測儀器等,按照實驗內容、方案、步驟和要求,進行各種項目的測繪實驗、范成實驗、參數測定實驗、機構拆裝實驗、創意組合及參數分析實驗等。高校實驗室的設備儀器應與教學內容適配,其臺(套)數量要能夠滿足教學班學生的使用需求。實施產教融合教學以后,學生也可以在企業生產現場開展實習實訓,由于生產企業的生產設備、器材以及操作技術的更新周期都要比高校實驗室的快速,因而學生在企業現場進行實操,自然見識更廣、體驗更深。
(五)高校評估與企業評估相結合
校方與企業方有關人員參與機械類專業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可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理論知識學習方面,可通過學生期中與期末考試分數和平時作業平均分數的權重計分。依據教育部門推行的規則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理論知識考試試題須安排一定比例的企業生產或科研的應用實踐內容,評卷標準可參照教材教學標準或產業、企業生產標準。這就要求學生在完成理論知識考試后參加實踐技能的考核。為使高校評估與企業評估更緊密結合,實踐技能考核應由高校教師、企業導師共同按照學生實驗操作結果和實驗報告質量確定評分,這樣能夠更全面、準確地反饋學生實踐的情況。
三、建立產教融合教學的運行機制
(一)責任共擔機制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培育價值觀,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后備人才,因而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提高專業教學質量上責無旁貸。此外,合作企業方也有緊密配合教學的責任,因為學生必須通過生產實踐才能理解、應用書本知識。實施產教融合教學,須把雙方共擔的責任明確化、規范化、固定化。在校企共同商議的前提下,將行為主體的責任進行細分,規定各參與方應當具體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負什么責任等,并對此定期考核評估。在合作項目實施過程中,地方應用型高校應與企業制定方案、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校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認真完成自己在產教融合教學中的工作任務,這樣才能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校企雙方不用提醒就能采取恰當的行動。
(二)互相溝通機制
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地位平等,在教學、管理上應加強溝通與合作。在教學準備階段,企業導師應積極參與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考試考查辦法的討論、制定,高校教師則應主動參與企業對學生培訓方案、實習安排方案的制定,雙方都應掌握關于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對學生的全面情況了然于胸,能夠迅速將發生的不良事端消除于萌芽狀態。在教學實施階段,教學管理部門應不定期地召開會議,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分別匯報教學進度,說明教學的難點及解決思路。教學管理部門要做好重要事項的書面文字記錄(如會議紀要),形成決議,并督促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貫徹執行。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平時應利用多種渠道進行信息傳遞,雙方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教學收尾階段,學校應開展教學互評互議活動,匯集學生、高校教師、企業導師的反饋意見,提煉產教融合教學的成功經驗,提出改進薄弱環節的措施等。
(三)資源共享機制
要聚焦產業發展,匯聚產教資源,維護“以產助教、以教促產”的良性循環,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機械類企業科研與生產的新技術、新標準、新流程和新工藝,被高校教師學習、吸收以后,成為產業反哺地方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教學的資源,保證了地方應用型高校專業教學緊跟行業、企業最新發展動向。在產教融合教學中,企業生產場所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的培訓基地,生產設備作為實踐教學的培訓工具,企業的工作任務作為學生實踐的作業,學生與企業生產環境零距離接觸,增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崗位工作要領相結合的認知。與此同時,企業導師通過培訓走上講臺并參與教研活動,使其知識的系統性和專業理論水平得以提升。地方應用型高校師生參與企業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及技術攻關項目,使企業研發的力量得以壯大。這樣,就實現了校企雙方資源共享。
(四)合作共贏機制
地方應用型高校應與企業攜手合力、各盡所能,排除各種障礙,付出艱辛努力,共同完成年度產教融合的教學任務,實現互利共贏。地方應用型高校頻繁與企業合作,可以使機械類專業教學越來越向市場需求靠攏;校企增強互信,可以制定出與企業長期合作培育機械類專業人才的戰略規劃;地方應用型高校深度了解企業的生產、科研,有利于打造機械類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精品課程,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企業通過參與教學項目,可以向學生介紹崗位要求、職業標準、操作規程、產品品質,并能優先地發現、培育學生中的“好苗子”,在他們畢業后優先錄用,使之成為企業優秀的后備人才,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四、推進產教融合教學的創新實踐
(一)指導學生以企業技改為背景進行畢業設計
企業導師可從企業生產過程出發,指出技術革新、設備改造、工藝改革的痛點難點,或者把企業正在攻關的技改大項目分解為若干小項目,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研究課題。企業導師應與高校教師一起向學生下達《畢業設計任務書》[14],指明應當達到的要求及數據指標,特別要求學生的畢業設計是真題真做。在高校教師、企業導師陸續提供相應資料并且及時指導的基礎上,學生應在互聯網、圖書館及各種信息渠道搜集創作素材,交叉、綜合運用機械類專業的通用研究方法、定理公式、工程仿真模型和現有實驗手段等,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的思考,經過反復試錯取得研究成果。高校教師、企業導師將聯合組成答辯小組參與論文審核、學生答辯等工作,并評估學生畢業設計的成績。被專家、企業技術部門認可的學生設計成果,可以直接通過企業孵化,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學生也可憑借畢業設計成果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有些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雖然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技術問題,但是其具有建設性、學術性的意見,仍然要給予肯定。
(二)以企業工程智慧助力學生參與各種機械類競賽
選派學生參與教育系統內外機構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的機械類技能、創意競賽,是高校機械類專業產教融合教學的升級版[15]。為了幫助學生取得優異成績,高校應組建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的指導教師團隊。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的指導各有千秋,兩者相輔相成、珠聯璧合可產生1+1>2的效應。相對來說,企業導師為參賽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輔導,能夠更好地幫助其在設計中發散思維。如,在立項討論環節,企業導師的啟示性發言往往更能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市場需求、貼近實際制作條件、貼近現時科技水平。在項目設計、制作環節,企業導師也能憑借豐富的生產或科研實踐的經驗,跟蹤學生的項目進度,及時把關定向,為學生指點研究上的迷津,避免其在“牛角尖”里打轉。學生做成參賽實物后,企業導師可以利用企業現成的實驗室檢測儀器或者小試手段對其性能進行物理測試,并據此提示改進。
(三)組織學生在企業實訓基地接受特殊的思政教育
在教學計劃規定的時間內,組織在校機械類專業學生到合作企業實訓基地實習,從事生產、科研崗位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這一特定的學習場所里,高校教師應強化立德樹人擔當,積極引導學生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學生再上一堂新穎生動的“大思政課” [16]。當學生走進國內頗具規模且實力雄厚的生產制造企業,看見現代化的廠房、機械設備以及“大、新、特”產品時,會感受到國家工業建設日新月異,會油然產生一種國民自豪感。企業可乘機以不同形式宣傳企業使命、企業精神、企業發展理念等,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此外,工人師傅手把手地教學生操作,詮釋了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表現出嚴格執行生產流程、質量標準、安全規范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學有榜樣、行有楷模。學生在崗位作業中揮灑汗水,感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高尚、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這是最好的思政教育。
(四)支持應屆畢業生入職與地方應用型高校合作的企業
地方應用型高校應當重視機械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鼓勵他們到參與產教融合教學的合作企業去施展才華。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負責任地做好橋梁和紐帶工作,為合作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牽線搭橋。在學生畢業前期,可以安排合作企業到學校召開招聘推介會或舉辦畢業生座談會,由企業開誠布公地介紹自身概況,暢敘未來發展規劃和光明前景,詳細解釋給出的人才薪資待遇等,聽取畢業生的想法和愿望,盛邀畢業生入職。地方應用型高校還可以向企業推薦或者與企業共同擬定意向性錄用“懂企業、上手快、潛質好、可塑性強”的畢業生名單。同時,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應開展推心置腹的思想疏導工作,并指導畢業生撰寫簡歷、辦理報名手續、做好面試準備等。
五、結語
研究結果表明,切實貫徹產教融合戰略方針,有利于將專業教育的要素與企業的需求要素深度融合,有利于地方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體與企業研發、產品生產、成果應用的主體深度融合,有利于專業理論知識與企業生產過程實際技術深度融合,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學生就業結構的變化深度融合。實施產教融合一直是應用型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可為地方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校企進一步挖掘產教融合的潛在功能,解決當前產教融合教學中客觀存在的矛盾和弊端。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5-10-23)[2025-0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公辦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EB/OL].(2020-08-11)[2025-02-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
8/t20200820_479133.html.
[3] 葉飛帆.產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目標和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22):49-50.
[4] 徐正興.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思路創新與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2):66-68.
[5] 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64-68.
[6] 徐曉明,周臨震.現代產業學院教學管理改革特征與路徑探索[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2):35-39.
[7] 朱士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機制與模式創新:以常熟理工學院行業學院探索為例[J].江蘇高教,2016(5):80-83.
[8] 張靜婕,杜勁,郝甜妹. 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機械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高教學刊,2018(6):114-116.
[9] 楊振朝,李言,李淑娟,等.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19):121-123.
[10] 張五金.應用技術型高校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19,48(5):123-126.
[11] 張煒,陸俊杰,林煌旭,等.基于產教融合的機械專業三層次三維度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10(22):68-71.
[12] 劉彥軍,張王珂,王孝武.應用型高校教師產教融合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5):102-107.
[13] 蔡衛國,丁曉非,謝忠東,等.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0(10):168-171.
[14] 李貴,鄒光明,王興東.機械類專業畢業實習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4(2):26-29.
[15] 陳紅春,龍治堅,胡尚連,等.校企合作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4):242-244.
[16] 江帆,張春良,劉征,等. 機械專業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175-179.
" "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