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公正世界假設”,即認為世界是絕對公正的,非黑即白。通過了解這個效應,你會明白,為什么當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些不正義的社會事件時,評論區竟然有人譴責事件里的受害者。
請你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今天你們班上有個同學被壞同學欺負了,你和父母講述這件事情時,你的父母卻問你,被欺負的同學為什么要去招惹那個壞同學呢?
你想了想,覺得那個同學并沒有去招惹壞同學。可是你的父母堅持說:“他肯定是做了什么事情惹到了那個壞同學,否則,為什么只有他被欺負呢?你要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呀!”
這時,你肯定會感覺到迷惑,為什么你的父母不關心被欺負的同學怎么樣了,反而懷疑是他挑起的事端呢?
這就和“公正世界假設”的心理學效應有關了。這一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梅爾文·勒納提出,指的是人們普遍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壞事不會降臨在好人身上,所以若某人遭遇不幸,則他肯定做了壞事,惡有惡報,反之亦然。
你可能覺得,這個理論聽上去很好啊!但問題來了,雖然人們內心深處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但事實上我們又常常會看到一些不公正、不正義的事情。此時,信念和現實就出現了矛盾。然而,人類天然就有追求心安理得的傾向,于是就會不自覺地在受害者身上挑毛病。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受害者身上有問題,那么,他就不是一個無辜的人,這樣一來,這個事件就符合了“惡有惡報”的原則,符合了人們對公正世界的想象。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場景,為什么父母會問是不是被欺負的同學招惹了壞同學呢?這是因為,如果那個同學全無過錯,這就意味著,善良的人卻遭遇了惡報。這便不符合公正世界假設。
而如果他做錯了什么事情,最后被人欺負,那就是合乎情理的。他們所秉持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念,與現實也就相符了。
其實,公正世界假設在生活中有很多體現。比如,你或許聽過這樣一種觀點:窮人之所以貧窮,肯定是因為他們懶散、不夠努力;富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他們足夠勤奮。
這是真的嗎?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窮人其實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工作,夜深了才回家。他們之所以貧窮,或許是因為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沒有機會好好讀書,或許是因為機遇不好,這些都和努力無關。
可為什么會有人堅信,貧窮就是因為懶惰呢?這還是因為違反了公正世界假設。他們相信,窮人的貧窮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努力當然就得不到好的結果。這也是公正世界假設帶來的偏見。
(李金鋒摘自《青少年思辨課》安徽文藝出版社圖/池袋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