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古便被視為“人間天堂”和“書香之城”。作為全球首批“學習型城市”,從南宋臨安的瓦舍書齋到明代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從民國時期的浙江圖書館到如今遍布街巷的職工書屋和杭州書房,閱讀的基因早已刻入杭州的DNA。筆者以筑基、破界、創變三個關鍵詞總結杭州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的探索與實踐,分析杭州如何讓閱讀成為城市的文化呼吸,如何用書香滋養每一位勞動者的精神家園。
筑基:讓閱讀成為職工的精神 “財富”
杭州市總工會始終堅持以書為媒,筑牢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說:“書香是一種氛圍?!苯陙?,杭州市總工會積極踐行,將職工書屋建設作為“精神共富”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職工書屋112家、省級職工書屋683家、市級標準書屋2100余家,各類閱讀空間總數突破5000個,實現了從城市到鄉村的全域覆蓋。同時,以“書香滿屋”悅讀會為載體,三年來累計舉辦活動1500余場次,覆蓋職工16萬人次,形成“市一區一街道一企業”四級聯動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市級層面建立示范引領平臺,打造標桿式職工書屋;區級層面建設特色主題書屋,如拱墅區的“運河書屋”、余杭區的“未來科技書屋”;街道層面實現標準化覆蓋,確保“15分鐘閱讀圈”;企業層面鼓勵個性化建設,形成“一企一品”的特色格局。它們就像種子,播撒在城市各個角落,成為職工的精神文化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市總工會注重與時俱進和精準服務。近年來,杭州市總工會特別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把目光更多投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新就業群體點亮閱讀之燈,創新推出了“新”光成長營,為新就業群體量身打造閱讀生活。組織百余名新業態職工加入成長營,采用“線上社群共讀 :+ 線下互動學習”的模式,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群體量身定制閱讀課程。課程設置包括職業發展、心理健康和法律知識等實用內容。每日線上通過職工領讀人的帶領,組織營員們共讀經典書籍。當看到社群大屏每天不斷出現大家分享的感悟和相互的鼓勵時,那份“趕時間的人也有四季”的情懷令人動容。就像獲得第十八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標兵”榮譽的杭州外賣小哥彭清林所說:“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哪怕我們每天在路上奔波,也要讓思想跑得更遠?!?/p>
杭州市總工會大膽突破傳統的書屋概念,打造了一批特色閱讀空間。比如,在杭千高速公路服務區打造了首家“卡友暖心書屋”,占地400平方米,藏書3000余冊,配備了有聲閱讀設備和休息區。投入使用半年來,服務貨車司機超1.5萬人次,閱讀圖書成為卡車司機漫長旅途中的精神驛站。一位司機在留言本上寫道:“長路漫漫,唯有書香作伴樂逍遙!”
有書讀,愛讀書,正在成為杭城職工最溫暖的精神“財富”。
破界:讓書香成為城市中流動的 “盛宴”
閱讀并不局限于書桌,杭州市總工會一直在積極探索“職工書屋 .+ ”模式,讓閱讀突破傳統邊界,與職工生活深度融合。
一是“書屋 + 名人”模式。杭州市總工會以“發現世界的另一個入口”為主題,邀請各領域先鋒人物走進書屋,與職工面對面交流。例如,邀請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分享了如何“慢工細作”地用鏡頭記錄匠人故事,還和在場職工一起探討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邀請到知名作家魯引弓,他以《小歡喜》等系列作品分享時代變遷中老百姓的堅守等。此外,還邀請了一些國外作家進行分享,比如,日本作家吉井忍,她在分享中談到通過縮小物理空間放大心靈觸角,讓每個人都擁有心中的八平方米以及格外美好的活法。專家們的分享讓“匠心”二字跳出傳統框架,成為跨界的精神坐標。書屋建成以來,舉辦了多場名家讀書會,深受職工歡迎,甚至一座難求,讓職工從“我閱讀”變為“我悅讀”。
二是“書屋 + 藝術”模式。杭州市總工會以“匠心致美”文化沙龍為陣地,將閱讀領域延伸至宋韻美學、人工智能等領域。職工們不僅讀書,還在書屋學習繪畫書法、時尚搭配、AI應用等。時尚媒體主編曉雪以優雅的轉身詮釋匠心的美學;著名建筑設計師陳耀光分享了如何將光和院的空間藝術與人文匠心融合,展現杭州獨有的文化氣韻;電臺主持人魯瑾關于和解與自洽的分享,幫助聽眾治愈和自愈;亞洲鼓王文烽用節奏感對生活進行澎湃的表達他們的分享讓職工真正實現“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感去生活”。
三是“書屋 + 流媒體”模式。2025年,杭州市總工會繼續創新閱讀理念,打造聲音劇場《匠心起“杭”》,用聲波講述勞模工匠的奮斗故事。用真實的記錄,采擷奮斗路上的點滴瞬間;用質樸的原聲,講述平凡崗位上的不凡故事。從雕琢千年青瓷的靈巧指尖到打造亞運華服的絲縷匠心,從穿梭街巷的配送員到守護萬家燈火的工程師,再到網絡文學的星辰大海,濃縮了新時代勞動者的精神圖譜。這些聲音將突破時空限制,走進更多人的耳朵和心靈。見證匠心如何在杭城生根、發芽、璀璨綻放。
當閱讀不再只是“看書”,而是與藝術、科技、生活交融時,它便真正成為城市的一呼一吸。
創變:讓文字煥發重生的 “光芒”
杭州不僅是孕育了“六小龍”的數字經濟高地,同時也是網絡文學重鎮。中國網絡作家村自2017年就落戶杭州,已匯聚唐家三少、管平潮等325位知名作家,央視曾制作專題節目為作家村點贊。杭州市總工會敏銳捕捉到信息,及時建立工會組織來凝聚網絡作家,而且還創新賽道,培養寫作工匠,至今已有多名文字工作者獲評勞模工匠等殊榮。中國網絡作家村打造的“東方故事”已吸引全球超1.6億讀者,成為Z世代追捧的“文化新寵”,這就是文化出海戰略的具象化。
創新不止于內容,還在于機制。杭州市總工會推出“職工書屋代言人”制度,培育勞模工匠領讀人隊伍。2024年更是創新思路,線上線下同步推進“悅讀不能?!蹦甓葎撘庵黝}閱讀活動。線上,通過新媒體平臺,邀請勞模工匠、職工代表推薦好書,帶頭領讀,爭做開卷先行者。每一份推薦,都是對知識的尊重與傳遞,讓好書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田。線下,以“yue”為主線,設置了各具特色的春夏秋冬四季篇章,從共“閱”一本書的沉浸式情景演繹,到“躍”然呈現一卷畫的新時代職工圖鑒,再到同“悅”一顆心的匠心感悟,直至相“約”一個夢的共同奮斗,用心用情,讓閱讀成為連接你我、激發力量的橋梁。
近年來,杭州市總工會還在中國工人出版社的指導下編撰出版了《杭州工人運動歷史》《極致追求——弘揚工匠精神之杭州印記》等叢書,成為紅色教育的鮮活教材。下一步,還將推出書展集市及名家講座等活動,以滿足不同職工的閱讀需求,拓寬職工視野。
當晨露沾濕外賣小哥的書箱,當深夜的燈光照亮卡友手中的《我們勞作在大地上》,當網絡作家的鍵盤聲與錢塘潮水共鳴,無論是一卷在手還是一屏萬卷,我們感知到的是大寫的閱讀,它讓普通人的生活有光,讓一座城市的精神有根。
我相信,一位熱愛閱讀的職工,永遠年輕;一座崇尚學習的城市,永遠向前!
作者單位:杭州市總工會
(本文據作者在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職工閱讀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