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25)06-0077-09
引言
在互聯網科技蓬勃發展、數字經濟百花齊放的今天,如何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行業的發展重心。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教育提升為與科技、人才并列的國家三大基礎性戰略支撐,并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2023年2月,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聚焦“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進一步強調要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智慧教育新生態[]。
在數字化轉型時代,信息技術、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等都將發生重大變化。此時,教育更應與數字化轉型緊密結合。普及計算機網絡教育是我國信息科技教育發展需要重點加強的內容,在師范類專業尤其是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計算機網絡課程更是重中之重。
教育技術專業作為交叉學科,旨在培養教育學與信息技術的交叉學科專業人才,借助人才來引領教育信息化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2]。因此,應借助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培養教育技術專業人才,開展相關課程教學,推進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素質提升。
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作為教育技術專業的基礎專業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同時支撐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然而,當前的計算機網絡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融合不足,導致學生所學專業和計算機知識難以融會貫通;對學生運用計算機知識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及人類行為理解等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足[3];在教學方式上,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大多無法滿足學生自主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4;考核方式通常是期末“一考定勝負”,造成不少學生考前突擊現象[5];缺乏有效的學情反饋機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以及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對于非技術專業,尤其是師范類專業開展數字類課程教學造成一定的困擾,往往難以實現教學目標。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通過引入實用技術、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重新設計開發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并在北京地區某師范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開展了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以期為全國各所高校教育技術專業開展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一、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現存問題
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在非計算機專業中的教學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的不足。教育學專業的教育技術專業課程涵蓋了從基礎知識到實踐應用的多個方面,如網絡協議、套接字編程、網絡安全等,在教學內容和方法存在差異,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一)課程理論與實踐操作相對脫節
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缺乏計算機科學和網絡技術的基礎知識,可能沒有接觸過編程、數據結構等相關概念,導致在學習計算機網絡課程時與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應用存在差距。計算機網絡課程概念多,理論性強且比較抽象[,而且教學內容相對陳舊,未能緊跟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缺乏編程和工程實踐環節,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基礎理論知識,從而失去對所學內容實際應用的認知和學習的積極性。已有編程課程教學沒有充分考慮到計算機網絡編程這門實踐性強的課程需求,使教學無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特別是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更為明顯。此外,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師綜合掌握網絡編程相關技術,具備扎實的教學基礎、豐富的網絡工程技能和網絡技術研究經驗,但目前部分學校的教師隊伍相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高水平的專業知識,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加強師資建設是提升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教學內容設計不夠合理
計算機網絡課程通常會涵蓋廣泛的主題,包括網絡基礎、協議、網絡安全等。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能需要特別設計一些與其專業相關的應用場景或案例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網絡技術的應用。然而,計算機網絡課程傳統教材內容繁多、理論冗長,難以滿足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對實用性的需求,缺乏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教材教輔資源,教材形式與教學內容單一,缺乏足夠的多媒體和圖文并茂的示例[。此外,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通常使用復雜的編程語言進行教學,如 C++ 、Java等,這些編程語言的使用難度較高,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顯得晦澀難懂,編碼術語、缺乏設備導致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加難以與實際情境相結合,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編程基礎[。為提高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水平,需要重視教材設計,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該類學生缺乏計算機專業背景和基礎知識,需要將教學內容設計得更實用,并堅持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滿足學生的實用性需求和能力培養。
(三)教學模式與方法相對單一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他們不適應以理論講解和實驗操作為主的教學方式,反而更需要從實際的案例或問題出發,將計算機網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計算機網絡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局限和不足,教學方法相對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無法滿足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習效果欠佳[。傳統教學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缺乏實際應用案例和實踐經驗,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教學手段不足,未能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特征;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難以參與課堂討論,無法真正掌握知識,對知識的了解不全面;另外缺乏有效反饋,學生在學習中得不到個性化成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應充分考慮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解決跨學科知識整合問題,以實踐和案例分析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教學評估與反饋不夠及時
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需要及時指導和反饋,以驗證學習進展和理解程度。但是,計算機網絡編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提供及時反饋可能面臨一定的困難。同時,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涉及復雜的網絡配置和調試過程,傳統的考試方式無法完全呈現學生的理論基礎、實際編程和網絡配置方面的能力,也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此外,計算機網絡編程涉及多個技能和知識領域,綜合能力評估尤為重要,傳統考試方式通常無法準確評測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并及時給予學生相關反饋,在學生需要指導和改進時缺乏及時支持,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面對實踐性較強的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需要進行教學方法和內容改革,以適應非計算機專業特點,設計出更好的評估方式和反饋策略。教學評估方法需要及時提供具體的、個性化的反饋,以便教師能夠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
二、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設計
針對目前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基于嵌入式硬件和Python編程的新教學模式,明確了課程定位、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評價及課程平臺與工具。
(一)課程設計
1.課程定位
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計算機網絡領域進行編程開發的能力,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計算機網絡協議,熟知Python編程語言、Python計算機網絡編程知識理論,解決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理論與實踐操作脫節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案例分析學習網絡編程中常見問題的處理技巧,以獲得計算機網絡編程設計和網絡應用實踐開發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習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將能夠理解和應用網絡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計算機網絡協議的使用和調試技巧,具備設計和開發網絡應用程序的能力。
2.教學內容
面對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不夠合理問題,在設計“計算機網絡編程”的教學內容時,要將課程內容作為一個整體,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系統認識[1]。在講授理論后,要及時與實踐結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使其深入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與現象。經過對課程內容反復研磨、慎重選擇與精心設計,本課程整體的教學內容主要劃分為計算機網絡編程實驗體驗、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與理論、Python語言的語法及Python計算機網絡編程知識理論、計算機網絡通信原理與TCP/IP網絡理論、計算機網絡硬件、計算機網絡編程綜合實踐六大部分,如圖1所示。

3.教學模式
根據各個教學單元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與之匹配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特性和計算機網絡課程現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存在的問題,在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前沿講授過程中,采用問題引導式、任務導向、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在使用編程語言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各種應用的教學過程中,則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采用案例式、項目驅動式等教學方法[1]。
4.課程評價
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時,采用項目實踐、問卷調查、學生互評等方式來評估學生的能力,強調多元評價與評價過程中的學生主體性。學生不僅僅是被動的評價對象,更是對學習效能起決定性作用的主體,因此,學生應當參與學習評價的全過程,使課程評價成為“促進學習的評價”[12]。通過項目實踐,學生可以在實際應用中展現他們的技能和知識。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進行問卷調查,為教師提供了實時反饋和指導的機會,使學生可以在需要時及時獲得支持,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高實踐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程作業和測驗、學生反饋、小組討論、作業評估、實驗報告等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問題,并給予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從非計算機專業的角度出發,綜合考察學生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理解、實踐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并采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可以提升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中的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和學習成果。
5.課程平臺與工具
在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選擇Python語言作為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編程語言,配合嵌入式系統進行編程,可以使學生快速掌握編程語言,且與計算機領域的編程語言應用緊密聯系。為編寫和運行Python代碼,可以使用專門的集成開發環境,提供強大的代碼編輯功能、調試工具和自動補全功能,以幫助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更高效地編寫和調試Python代碼。學生可以在嵌入式系統上進行網絡編程實踐網絡編程,可以使用實驗平臺,如利用模擬硬件平臺軟件和虛擬機軟件,模擬嵌入式設備的功能和行為,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網絡編程實驗,調試和測試代碼。
(二)核心實驗
通過多種類型的編程實驗將計算機網絡編程知識融會貫通,不僅能夠讓學生練習所學到的知識,還能夠通過有趣的實驗效果激發學生的編程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其中的代表性試驗包括“在Web中點亮開發板燈”“Web遠程獲取溫濕度數據”以及“以套接字(socket)的方式控制對方板子上的LED燈”等。
1.代表實驗一:“在Web中點亮開發板的燈
本實驗為物聯網入門實踐項目,旨在通過一系列簡單的操作實現使用網頁的形式,在線遠程點亮板卡的LED燈,讓學生對Pythonweb 編程產生興趣,為后續逐漸加深實驗難度奠定堅實的基礎,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對Web網頁編程的理解,感受無線網絡通信技術的魅力。本實驗需要聯接板卡和計算機,然后通過配置端口實現開發板與操作軟件的連接,之后運行代碼文件即可獲取到IP地址,最后打開PC或手機的網頁瀏覽器,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上一步獲取到的IP地址,并按回車鍵,即可看到畫面。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驗目標為依據,根據學生是否實現在Web網頁中點亮開發板燈、代碼輸人是否正確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評價,并針對學生的操作難點、反饋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本實驗為基礎實驗,操作過程相對簡單: ① 準備階段。老師要指導學生準備實驗所需要的實驗器材,如開發板、電腦和USB數據線等,并且將開發板正確地連接到計算機上,確保學生后續可以正常進行編程設計。 ② 編程階段。這個階段是讓學生使用Arduino集成開發環境等工具編寫開發板的固件程序,這個程序需要能夠接受來自Web界面的請求,并控制GPIO引腳來點亮或熄滅LED指示燈。學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C語言或者MicroPython等語言來編程開發板,并設置Web服務器來接收和處理請求。③ 建立通信階段。此階段需要設置開發板,以便能夠接受來自Web界面的請求。這涉及使用HTTP或WebSocket等協議來進行通信。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在開發板中編寫代碼,以解析來自Web界面的請求,并相應地控制LED的狀態。 ④ 測試與調試。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完成后,還需要進行測試和調試,確保學生的Web界面可以與開發板正確通信,以便控制LED的開關狀態。 ⑤ 請學生記錄自己的實驗步驟、問題和解決方案,以便與同學進行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實驗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包括硬件連接、嵌入式編程、Web開發和網絡通信。在實驗開始之前,建議學生了解一定的編程和電子基礎知識,并查閱相關文檔和教程,以獲取更詳細的指導。教師可以詳細講解每個實驗操作步驟背后的原理和意義,以便于學生理解實驗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要求。同時,教師應注意鼓勵學生大膽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
2.代表實驗二:“Web頁面遠程獲取溫濕度數據
本實驗旨在通過計算機或手機瀏覽器的Web網頁查看來自開發板溫濕度傳感器的數值。相較實驗一,實驗二的難度稍有提升,但提升幅度并不大,只是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Web編程的理解,使學生逐步深入學習網絡編程。本實驗使用杜邦線連接溫濕度傳感器,并使用USB線連接開發板和PC端,然后在傳感器配置代碼文件中設置無線路由器的名稱和密碼,之后連接開發板串口,下載并執行程序獲取IP地址,最后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中填入IP地址,即可查看溫度與濕度數據。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驗目標為依據,根據學生是否實現通過Web頁面遠程獲取溫濕度數據、硬件連接是否正確、代碼輸入是否有誤、Web遠程獲取溫濕度數據的實驗原理理解程度四個方面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評價,并針對學生的操作難點、反饋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本實驗硬件連接步驟較多,教師應注意避免學生遺漏連接。在該實驗中,教師還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Web遠程獲取溫濕度的數據傳輸過程,以便于學生加強對基于套接字的網絡傳輸的知識理解。 ① 準備階段。讓學生將開發板連接到計算機上,并確保可以通過Arduino集成開發環境或類似的工具進行編程;連接溫度傳感器引腳到開發板的通用輸入輸出接口引腳,確保傳感器的電源、數據和地線正確連接。教師要仔細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正確連接,為學生以后獨自安裝打下良好基礎。 ② 連接階段。讓學生編寫開發板的固件程序:使用Arduino集成開發環境編寫開發板的固件程序。這個程序需要能夠讀取傳感器的數據,并將其暴露給Web頁面。學生需要學習如何使用Arduino或MicroPython等語言來編程開發板,以及如何使用傳感器庫來讀取傳感器數據。 ③ 建立通信階段。設置開發板,以便能夠將傳感器數據通過HTTP或WebSocket等協議發送到Web頁面。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在開發板中編寫代碼,將傳感器數據暴露為WebAPI,以便Web頁面可以定期獲取數據。 ④ 這個實驗涉及多個技術領域的知識,包括傳感器連接、嵌人式編程、Web開發、網絡通信和數據傳輸。在實驗開始之前,學生應掌握一定的編程和電子基礎知識,并查閱相關文檔和教程,以獲取更詳細的指導。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應提供相關的課外讀物,補充學生的基礎知識。
3.代表實驗三:“以套接字(Socket)的方式控制對方板子上的LED燈”
本實驗旨在通過一系列操作實現以套接字的方式控制對方板子上的LED燈,主要是為了強化學生對套接字通信知識的應用。該實驗能夠使同學們形象地理解套接字通信過程。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采用將同學們兩兩分組的形式,增強學生的互動體驗,使其感受套接字編程的樂趣,對學習到的編程知識舉一反三。實驗中,將兩位同學分為一組,將其中一位同學的開發板作為通信的服務器端,另一位的開發板作為通信的客戶端。然后,在服務器端口執行TCP服務器文件代碼,生成服務器端服務,做好接收數據的準備。接下來,在客戶端執行TCP客戶端文件代碼,生成客戶端,連接至服務器端,并向服務器端發送數據,當服務器端接收到字符串為“打開”時,則點亮LED燈;當服務器端接收到字符串為“關閉”時,則熄滅LED燈。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驗目標為依據,根據學生是否實現以套接字的方式控制對方板子上的LED燈、硬件連接是否正確、代碼輸入是否有誤、對套接字通信原理的理解程度四個方面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評價,并針對學生的操作難點、反饋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本實驗的操作難度較大,但結合了雙人互動,因此其趣味性也很強。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解釋清楚該實驗中較為復雜的雙方套接字通信原理和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控制自己的開發板和控制對方的開發板的區別。 ① 準備階段。讓學生連接一個LED燈到服務器板上,連接另一個LED到客戶端板上,確保學生能夠將其正確連接到GPIO引腳。然后,將兩個開發板連接到計算機上,并確保學生可以通過Arduino集成開發環境或類似的工具進行編程。 ② 編寫服務器和客戶端的固件程序。讓學生使用Arduino集成開發環境等工具編寫服務器和客戶端的固件程序。服務器程序需要創建一個套接字服務器,監聽客戶端的連接,并根據接收到的命令控制LED燈。客戶端程序需要連接到服務器的套接字,發送控制命令,例如打開或關閉LED燈。③ 建立套接字通信。在服務器和客戶端程序中,教導學生學習如何使用套接字庫來建立和維護套接字連接。服務器應該能夠接受來自客戶端的連接請求,并接收和解析客戶端發送的命令。客戶端應該能夠連接到服務器的套接字,并發送命令來控制LED燈。 ④ 測試和調試。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完成后,還需要進行測試和調試。確保服務器能夠正確響應客戶端的命令,控制LED燈。請注意,這個實驗涉及網絡通信和嵌套式編程,需要一定的編程和網絡基礎知識。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課程實施
本研究以“計算機網絡編程”為主題,設計開發了理論與實驗并重的計算機課程,主要針對北京地區某師范類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實施開展,課程周期為19周。其中,1\~17周主要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包括計算機網絡編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講解和計算機網絡編程實驗操作;18\~19周主要完成課程考核任務,測試學生在本課程下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
(二)教學效果分析
課程結束后,針對本課程的實施效果和存在問題,進行問卷調研。本研究針對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能力提升情況、學習難點情況四個核心要素,編制了“計算機網絡編程”授課情況調查問卷。問卷調研采用問卷星網絡調研形式,答題者需要根據自己的課程體驗和感受選擇相應的答案。
1.課程目標達成情況
目標達成情況是評估教學效果的基礎。課程目標是教師設定的、用于指導教學活動的目標。通過分析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課程的核心內容。這是本次課程實踐是否達到既定目標的最顯著體現。
根據問卷調查反饋,針對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編程知識,能夠利用Python編程語言,做到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編程的知識和技能的課程目標, 4.35% 的學生很好地達到了該目標, 47.83% 的學生較好地達到了該目標, 30.43% 的學生基本達到了該目標。因此,總體來看,大部分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基本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編程知識與技能。
2.知識技能掌握情況
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知識是學習的基礎,技能是知識的應用。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可以了解學生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如表1所示,學生在開始本課程的學習之前,就已經學習了計算機網絡、Java語言、C語言、數據庫等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所了解和掌握的計算機網絡編程知識情況,掌握Python語言知識的人數最多,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套接字編程知識的人數較多,其余知識的掌握情況整體較為平均,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知識掌握效果。
3.能力提升情況
能力提升情況是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能力提升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的提升,還包括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分析學生的能力提升情況,可以了解教學活動是否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與組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資料收集和處理能力,以及知識儲備與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見圖2)。
4.學習難點情況
學習難點情況是優化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各不相同,有些內容可能對某些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通過分析學習難點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幫助所有學生克服學習難點。

在學習完本課程之后,同學們反饋了自己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所遇到了難點,如下頁圖3所示,主要集中于套接字編程和嵌入式系統方面。嵌入式系統知識體系龐大,因此其教學內容難度大、實驗復雜性高,學生進行學習實踐的難度較大。根據課程反饋,學生在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大部分會通過與同學溝通討論、查閱書籍或上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小部分會求助于老師,而極少數會選擇逃避問題。可見,大部分同學們具備自驅力,遇到問題不會坐以待斃,但仍存在一些逃避問題的學生。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自驅力,以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
四、總結
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礎課程,但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存在理論與實踐相對脫節、教學內容設計不夠合理、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教學評估不夠及時等問題。本研究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將傳統基于計算機的套接字的C語言編程改為基于嵌人式硬件板卡結合Python的編程,引入嵌入式系統和Python編程,旨在解決傳統課程存在的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網絡編程的興趣和實踐能力,以提高課程的實踐性、趣味性。
實施新的課程設計后,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設計表示滿意。然而,學生對理論課程的設計提出了改進意見,希望加強對復雜知識的講解,如爬蟲、嵌入式系統和套接字編程,并適度提高理論課程比例。學生認為線上資源需要更具吸引力,建議加強線上資源的建設。同時,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能力培養也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未來的課程設計應注重平衡理論與實踐課程,加強線上資源建設,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和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要開發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結合課程特點,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專業需求的工具和平臺,以支持學生的理論學習和編程實踐。

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探索創新教學模式,結合最新的技術發展,進一步提高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各高校可以探索更多前沿技術的應用場景,如區塊鏈、物聯網等領域,將其融入課程設計,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同時可以借鑒本研究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設計經驗,優化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加強與行業的合作,結合實際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學術聲譽。
參考文獻
[1]懷進鵬.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主旨演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29(3):3-10.
[2]盧鋒,方麗雅,黃宇星.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挑戰、機遇與路徑選擇[J].中國遠程教育,2022(7):50-58.
[3]周鋼,李永杰,郭暉,等.以Python推動計算思維培養落地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J].計算機教育,2022(2):79-82.
[4]朱榮,李曉飛,張海燕,等.基于知識可視化的微課設計與制作: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J].數字教育,2020,6(3):67-71.
[5]嵩天,黃天羽,禮欣.Python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理想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6(2):42-47.
[6]趙明.本科生《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探討[J].高教探索,2017(S1):96-97.
[7]王曉生.淺議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1(2):25-27.
[8]張培.基于任務驅動的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數字教育,2015,1(2):45-49.
[9]孟祥成.改革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山東社會科學,2015(S2):319-320.
[10]許金普,徐鵬民,孫曉梅,等.“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7):116-118.
[11]鐘茂生,黃曉輝,張紅斌.“問題引導 + 項目驅動”并舉的自然語言處理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6):72-75.
[12]李睿,何敏怡.人工智能課程教學評價量規設計模型與實踐案例研究[J].數字教育,2023,9(1):77-84.
(責任編輯 李強)
A Study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Programming Course*
Zhu Lixin12,Li Xin3,SuJinchao1 (1.National EngineeringLaboratory for Cyberlearningand Inteligent Technology,
2.Schoolof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China 0084;
3.SchoolofSmartEducation,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 China22116)
Abstract: Computer network programming course,as a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helps tocultivate students’inform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 abilityand supports their learning and practice of other courses.However,the course iscurrently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and practice,unreasonable content design,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untimely teaching fedback inpractice.In order to solvethese problems,thearticledesigns anew teaching mode based on embedded hardware and Python programming,which specifies the coursepositioning,course content,teaching mode,courseevaluation,andcourseplatformandtools tohelpstudents master thenetwork programmingmethod and improve their programming design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After the course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one semester,studentsaresurveyed intermsoftheachievementofcourseobjectives,masteryofknowledgeand skils,ability enhancement,and learning dificulties tounderstand the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of students onthe coursedesign.Basedonthis,futurecourse designshould focus onbalancingtheoryand practice,providing diverse learning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rticle providesuggestions for collges and universities tooptimize thecomputer network programming course,as wellas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programming teaching for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programming course; Course design; Course application; Cours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