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ardization Permeation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Architecture
WANG Enhui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Abstract:Asthecoreof thedevelopmentof theChinesenation,itis necessaryforhighervocational collges to infiltrate the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the daily education,cultivate students’cultural inheritance consciousnessan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and make them form the correct three fundamental views on the world, life,and values.At thesame time,the excell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so contains awealthofarchitectural knowledge,such as traditional painting,sculpture and other art forms,provides aesthetic elements forarchitectural design.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concept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profesional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ationpath forthe integrationof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 intoarchitectural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This paper takes theinfiltrationpathof traditionalcultureintheeducation modelof higher vocational coleges of archite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work,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infiltration path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iltration education of exce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educators.
Keywords: architec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model; standardization penetration path
0 引言
建筑類高職院校是培養復合型建筑人才的重要場所,應堅持立德樹人原則,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使其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下健康成長。本文對建筑類高職院校育人模式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化滲透路徑開展研究,豐富現有研究成果的同時為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提供指導。
1 研究意義
1.1理論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筑類高職院校教育進行融合,不僅能滿足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要求,還可以增強學生文化傳承、弘揚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質1]。經典文化傳承包括國學經典(《論語》《詩經》)、歷史典籍(《考工記》《營造法式》)及傳統哲學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的結晶,始終是建筑類高職院校最寶貴的課程資源。例如:建筑類高職院校通過開設經典文化通識課、古籍研讀課程,強化建筑類學生對中華文明根基的認知,為后續建筑設計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持。此外,建筑類高職院校通過在專業課程中引入傳統技藝與藝術,如剪紙、陶藝、書法、篆刻、古建筑修復、傳統裝飾工藝(木雕、彩繪)等非遺技藝,在提高建筑類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技藝傳承。
1.2實踐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教育的融合,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高職院校育人作用,培養優秀人才[2]。建筑類高職院校在育人模式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解決現代教育中的不足,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傳統建筑的榫卯結構、風水理念等,為現代建筑設計和施工提供靈感與借鑒,提升專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這一做法符合《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提高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建設質量,促使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筑類高職院校中的滲透現狀
2.1忽視校園文化建設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建筑類高職院校未能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流于形式3。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自身成長和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不利于新時代人才培養。
2.2滲透方式缺乏創新度
建筑類高職院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滲透方法單一。建筑類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期望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掌握建筑領域知識和技能,未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選擇滲透方式,導致滲透模式僵化。第二,忽視第二課堂。對于建筑類高職院校學生來講,第二課堂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而且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意識到第二課堂在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忽略對第二課堂的開發和利用,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路徑受限,滲透效果不佳。
2.3學生文化理解、鑒別能力有待提高
建筑類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現:第一,學生不能正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薄弱,缺少正確的認識,難以全身心參與其中。第二,鑒別能力有待提高。學生無法正確鑒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4]。第三,創新意識薄弱。部分學生已形成按部就班的思想觀念,沒有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學習內容和工作模式,限制學生自身發展。
2.4教學內容片面
個別建筑類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西方建筑風格、理論和技術的傳授,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如江南園林、閩南騎樓等特色建筑類型,以及傳統建筑風水等知識講解不足。另外,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案例也多集中于經典案例,對地域特色傳統建筑文化挖掘不夠,導致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差強人意。
3 建筑類高職院校育人模式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化滲透路徑
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問題,堅持“一個主線、兩個結合、三個能力、四個融入”,從多方面人手,構建符合建筑類高職院校教育特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準化育人模式。
3.1堅持一個主線,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建筑類高職院校應建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的校園文化體系,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薰陶學生思想品質,還可以消除教職工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負面情緒,對推動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首先,以“兩宋文化”為核心,將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校園建筑,打造具有傳統建筑風格的校園景觀,如亭臺樓閣、文化長廊;其次,在教學樓、圖書館等場所展示傳統建筑模型、書畫作品,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最后,創辦傳統文化活動。舉辦傳統建筑設計競賽、古建筑測繪大賽等專業活動,使高職學生在提升個人技能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5]
3.2做到兩個結合,創新教學手段
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準化育人模式時,應深人分析建筑類高職院校育人目標和教學內容,根據學情制定教學計劃,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綜合素質。一方面,將“魯班文化”與建筑教學充分結合。“魯班文化”是建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魯班文化”滲透建筑教學中,以學生專業課程和基礎知識學習情況為切入點,讓學生正確認識“魯班文化”,引導其將此作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開發第二課堂,借助專業實踐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一些建筑類企業以“魯班文化”為核心,制定企業行為準則與項目計劃,高職院校可加強與這類企業的合作,打造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感受和傳承傳統文化。
3.3培養學生三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建筑類高職院校需設立如“中華傳統建筑文化鑒賞”必修課,系統講解傳統建筑從選址、布局到裝飾細節等知識,如故宮的中軸線布局、徽州民居馬頭墻的功能與寓意。第二,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鑒別能力。建筑類高職院校可以舉辦《論語》專題講座,將儒家思想與工匠精神結合,引導學生從“德才兼備”角度踐行傳統文化。第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利用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設計文化創新專題項目,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其在項目驅動下形成創新發展意識。
3.4豐富資源,實現四個融入
第一,發揮信息化平臺的優勢,將此作為宣傳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充分利用學校官網、官微、易班平臺等平臺,設置仁義禮智信、忠孝等傳統倫理欄目,講解禮儀教育(冠禮、茶道)、道德講堂及職業素養知識,塑造學生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同時,開展線上活動,如“傳統建筑知識問答”“我眼中的傳統建筑攝影大賽”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擴大文化傳播范圍。
第二,與專業課程融合。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類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學生在設計方案中體現傳統建筑的空間布局理念,如借鑒四合院的圍合式布局,營造具有歸屬感和交流空間的現代住宅。在古建筑工程技術課程中,教師應詳細講解傳統建筑材料的特性、制作工藝以及在修復中的應用,使學生掌握傳統建筑修復的專業技能
第三,與學生實習融合。一方面,學校應鼓勵學生選擇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建筑企業,例如:學生選擇進入古建筑修公司實習,參與修復方案制定以及施工過程,應用所儲備的理論知識的同時踐行傳統建筑修繕技藝和文化保護理念。另一方面,建筑類高職院校為學生制定明確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習任務,例如:協助建筑設計人員將傳統建筑的裝飾圖案、色彩搭配等元素融入現代建筑,通過實習項目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第四,與教師隊伍建設融合。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師培訓,例如:鼓勵建筑專業教師到研究機構進修傳統建筑歷史與理論課程,學習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同時,聘請傳統建筑工匠、文化專家擔任培訓師,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除此之外,積極開展教職工詩歌、書法或者魯班文化等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豐富教師學習和職業成長平臺,培養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骨干教師,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表彰活動,挖掘、樹立、宣傳身邊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助力高職教育事業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標準化教育體系建設,不僅為理論研究、實踐開展提供指導,而且優化學校人才培養效果。針對中華傳統教育問題,應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將傳統文化與魯班文化、第二課堂融合,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水平,推動高職人才培養工作高質量進行。
參考文獻
[1]解薈霖,劉海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高院校”美育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60-62.
[2]何艷.文化自信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與研究:以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4(2):29-32.
[3]方怡菲,王帥,李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調查研究:以河南省高職院校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2):16-18.
[4]張麗云.課程思政視閥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公安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4):104-106.
[5]聶固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融入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1):100-102.
[6]尹若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思政教學的實踐:以茶德精神為例[J].福建茶葉,2023,45(10):155-157.
作者簡介
王恩惠,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管理、人文教學。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