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105(2025)01-0059-08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Ordinary Undergraduates
SHEN Shanshan(Zhejiang Industryamp;Trade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3250o3,China)
Abstract:Troughcomparativeanalysis withthequalityofordinary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tisfoundthat theentrepreneshipducatioinighervocationalclgsastefollwigstatus:Highpenetrationatendspecazedinteatio developmentisbeter,adteachrsandstudentsco-reationgaiteghestevauation,hileteachersiighervocatioalcges need tostrengthenself-growthandhaveagood foundation forentrepreneurial practiceintheprocessofco-creationHowever, practicalinputneedstobeincreased,teachersandstudents'identicationofvariousdimensionsofetrepreneurialeducation evaluationisvrydierent,cuuumtypseedtobeeichd,andteachngresouesconsructioedtostregthed.In ordertoimprovethequalityandeficiency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 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suchasestablishingthedevelopmentconcept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ervinglocaleconomy constructingtesill-eduustmftreprershiducati,dangoutulti-leelndallodti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ordinary undergraduates; comparison
1997年,清華大學舉辦了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設計大賽”標志著我國創業教育由本科院校開始了探索]。1999年,國家正式發文提倡創業教育[2]。2002年,教育部在9所本科院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工作。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對普通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原則、內容、方法和教學組織作出明確規定,并強調在普通本科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經過了二十余年的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創業教育指導理念、發展模式、實施路徑。[自2016年起,教育部評選的全國創新創業典型高校名單中,省屬地方本科院校占比最多,且遠高于高職院校。可見,普通本科創業教育起步早、發展更為完善。創業教育重點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通過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持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培養目標與普通本科具有一致性,同時也肩負著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任,為區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可以通過與普通本科創業教育質量的比較找到差距,從而探索出提質增效的路徑。
創業教育質量研究形成了以Timmons創業過程模型為核心的機會、資源、團隊的能力建構等經典理論。此外,三螺旋協同理論、過程-結果雙元評價理論等,都為創業教育質量的優化提供了指導。但是這些研究側重普通高等教育而忽視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徐菊等通過對國外創業教育領域近20年的文獻進行回顧,指出創業教育未來可以推進主題間的交叉研究,特別是創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創業教育效果評價主題的結合,以解決“什么樣的創業教育才是有效的”的問題。[4王志強提出對于創業教育的比較研究,需要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融入定量研究,同時要注重對創業教育本土理論的建設。[5-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浙江省兩類學校的大規模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從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出發,探討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質量與普通本科的差異,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實證依據。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目前,國內創業教育評價研究較為薄弱,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是以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為根本標準,搭建創業教育過程與創業教育結果融合的核心指標框架,是目前學者運用最多且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前者是對教育開展過程中涉及的教育要素進行評價,考察各要素的基本狀況,如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后者是對受教育者獲得的影響進行評價,考察受教育者對知識與技能、情感與行為等方面認知變化,也包括教育推動實踐的成效。如,創業意向等。基于已有研究啟發,本研究從政策與支持、課程與教學、實踐與競賽、師生共創和創業教育成效,共5個維度進行兩類學校創業教育質量的比較分析,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為使評價更為全面、客觀,采取了學生卷和教師卷,評價指標采用了李克特5級制量表,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賦值為 1~5 分。根據問卷的設計,對其高分人數(打分4分和5分,即選項對應為“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進行統計分析。同時,為充分了解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知,設置了創業教育開展情況的題項及各項創業教育要素作用的多選排序題。
(二)樣本描述
數據來自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點招標項目《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與監測研究》(課題編號:AIA17007)的調查數據庫,選擇了浙江省內3所普通本科和5所高職院校,問卷調查是通過問卷星進行的。共回收有效的學生卷和教師卷分別為普通本科638份、53份,高職院校1108份、103份。
在學生卷的有效樣本中,普通本科男生199人,女生439人;在校期間有創業實踐經歷140人,無創業實踐經歷498人;父母或直系親屬有創業經歷211人,無創業經歷427人;城鎮戶口249人,農村戶口389人;家庭所在地為省會或直轄市70人,地級市126人,縣級市或縣城221人,鄉鎮67人,農村154人。高職院校的男生521人,女生587人;在校期間有創業實踐經歷257人,無創業實踐經歷851人;父母或直系親屬有創業經歷350人,無創業經歷758人;城鎮戶口249人,農村戶口859人;家庭所在地為省會或直轄市90人,地級市129人,縣級市或縣城351人,鄉鎮220人,農村318人,見表2。
在教師卷的有效樣本中,普通本科教師男女占比分別為 52.8% 、 47.2% ,高職院校教師男女占比分別為 48.5% 、 51.5% 。在年齡分布上,普通本科以30歲以下為主,占比 39.6% ,而高職院校30歲以下占比 22.3% , 31~35 歲,占比 30.1% , 36~40 歲占比 26.2% ,41歲及以上占比 21.4% ,而普通本科41歲及以上占比僅 3.8% 。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的師資最高學位均以碩士為主,占比分別為 84.9% /83.5% ,但是高職院校的師資學士學位的占比更多,為 13.6% ,而普通本科則為 5.6% 。在職稱分布上,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均以中級職稱為主,分別占比 54.7% 、 48.5% 。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的正高占比差距微小,分別為 18.9% 、 19.5% 。高職院校在副高的占比好于普通本科,達到 21.4% ,而普通本科則為 13.2% 。在創業教育從業年限方面,普通本科院校 43.4% 的教師表示僅從事2年及以下,占比最高;高職院校占比最高的則是從業3~5年的教師,達 34.0% 。同時,高職院校從事10年及以上創業教育的教師占比 22.3% ,遠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9.4% 。在創業教育教師類型中,普通本科院校占比最高的是從事輔導員等學生工作的教師,達62.2% ;而高職院校的教師類型主要為輔導員等學生工作教師和非創業領域的專業教師,占比均為34% ,詳見表3。
二、結果與分析
(一)對創業教育認知的比較
只有學生對創業教育有較為清晰的認知,他們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愿意參與創業教育的學習和實踐。這些認知,主要包括對學校開展的創業教育是否有完整的認識。根據問卷的設計,按照選項重要性排序的分析發現,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對創業能力提升作用最大的前三項分別為創業實踐、創業老師、創業課程,分別占比 44.2% , 22.7% 、 21.0% ○而普通本科生認為是創業實踐、創業老師、創業競賽,分別占比 55.0% 、 18.0% , 13.2% ;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對創業實踐作用的認知低于普通本科學生,也更依賴教師和課程。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對創業能力提升幫助最大的前三位分別是創業課程老師、輔導員、本專業老師,分別占比 32.5% 、24.6% 、 15.3% 。而普通本科學生則認為分別為創業課程老師、校外創業導師和創業成功的學長,分別占比 36.7% 、 17.2% 、 16.9% 。可見,高職院校學生更依賴校內師資,而普通本科學校學生除了創業課程老師,更多依靠學校提供的企業資源和校友資源。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對創業項目落地最有幫助的前三項分別為創業課堂教學、創業園實踐和各類創業競賽,分別占比 35.1% 、 30.7% 、 26.8% ;而普通本科學生則認為創業園實踐、創業課堂教學、各類創業競賽,分別占比 37.8% 、 25.9% 、 25.6% 。雖然兩類學校學生選擇的要素相同,但是高職院校學生更看重課堂教學。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知,仍然圍繞著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和校內資源,在整合更多資源、通過創業實踐提高創業成功率的認知還有待提升。
(二)政策與支持的比較
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創業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學校、社會等各類主體提供的創業扶持政策。45.5% 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本省創業機會總體良好,低于普通本科的 52.5% ;而對創業政策有助于個人創業意愿提升的認同率占比為 63.3% ,也低于普通本科學生的 68.8% ;“創業政策對開展創業有切實幫助”的調查中,高職院校學生占比 62.7% ,低于普通本科學生的 69.1% ,見圖1。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對創業政策的評價有待提升。而在各類主體提供的創業政策中,兩類院校的學生都更認可地方政府和國家的創業政策,而對學校創業政策,如創業啟動基金,和社會提供的政策,如免費的創業培訓等相對評價較低。可見,學校創業扶持類政策的針對性有待提升。
從教師的視角出發,創業政策除了指各類主體提供的創業扶持政策,還包括創業教育實施的機制保障、師資管理等推進創業教育開展的支持性政策。創業教育自2015年起,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兩類學校都獲得了高度重視,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門的管理部門。但是在配備師資和專職管理人員、積極落實各級政府出臺的創業支持政策方面,約80% 的高職院校教師選擇了同意及以上,低于普通本科教師約 88% 的占比。而在創業教育工作經費充足、學校師資力量充足、教師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加強等方面,高職院校教師的評價普遍低于普通本科,其中高職院校占比分別為 69.9% 、 65.0% !77.7% ,普通本科占比分別為 73.6% 、 75.5% !81.1% ,見圖1。可見,高職院校教師對學校的創業教育支持性政策評價低于普通本科教師,其中普通本科評價最低的是創業教育工作經費,而高職院校評價最低的是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且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工作經費的評價是低于普通本科的。
(三)課程與教學的比較
通過學生卷的調查數據顯示, 93.5% 的高職學生表示學校開設了創業課程,而本科只有 80.9% 3.8% 的高職學生表示不知道學校是否開設創業課,而本科則為 13.8% 。在是否上過創業類課程的調查中, 9.9% 的高職表示沒上過, 76.7% 上過 1~2 門,13.4% 上過3門及以上,而本科則高達 34.0% 表示沒上過, 59.7% 上過 1~2 門, 6.3% 上過3門及以上。可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普及率遠高于普通本科。在“是否上過通識類課程《創業基礎》”的調查中,高職學生只有 14.5% 表示沒上過,而 55.2% 的普通本科學生表示沒有上過; 59.3% 的高職表示上過,且是必修, 26.2% 的高職表示上過,是選修。 10.8% 的本科表示上過,且是必修, 34.0% 的本科表示上過,是選修。教師卷中,“建立了分層分類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調查中,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分別為 83.0% 、 72.8% 。“建有結合專業的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的調查中,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分別為 81.1% 、 77.7% 。可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高普及率得益于課程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但其課程類型有待進一步豐富。
在教學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的評價優于普通本科,主要體現在“教師具有豐富的創業教育教學經驗”“教師授課方式多樣”“創業課程內容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結合緊密”三個指標的調查上,高職院校學生選擇同意及以上的占比分別為 58.7% 、 57.9% 、51.1% ,而普通本科則分別為 53.9% 、 51.6% ?42.0% ,見圖2。但是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的差距較大。如,教師卷中,在“編有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創業教材”“建有創業類慕課、案例庫等在線開放課程”方面,分別有64.1% 、 73.8% 的高職院校教師表示認同,而普通本科分別為 75.5% 、 83.0% ,見圖2。可見,高職院校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有待加強。
(四)實踐與競賽的比較
兩類學校學生都認為創業實踐對創業能力提升的作用最大。在學校提供的創業實踐資源調查中,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均設有獨立的大學生創業園、專項創業基金支持,兩類院校學生對此的評價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配備有校內外指導教師的評價上,高職院校略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分別為 62.7% /65.2% 。在專門的校外實踐基地、一體化的創業實踐服務、實踐項目與專業學習結合度高的評價調查中,高職院校學生評價略高于普通本科,選擇同意及以上的,高職院校學生占比分別為 59.7% 、 59.3% /59.5% ,普通本科則分別為 53.4% 、 56.2% 、 56.7% 。在創業實踐與競賽的支撐上,普通本科有 77.4% 的教師表示學校有先進的支撐創業教育的實驗室、實訓中心等載體, 83.0% 的教師表示學校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而高職院校這兩方面的占比則分別為 71.8% 、 81.6% 。可見,高職院校在實訓中心等硬件載體和創業指導教師等軟件力量的投入上還需要加強,見圖3。
對創業競賽提升創業能力、對真實創業有較大幫助兩方面的評價,高職院校學生選擇同意以上的占比分別為 60.3% 、 62.0% ,普通本科則為 61.6% )60.7% ,兩者差距并不大。但是在“創業競賽種類多樣”的調查中,高職院校學生評價低于普通本科,分別占比 57.2% 、 63.0% 。在創業競賽項目與專業結合度高、參加的創業競賽項目較容易落地的評價調查中,高職院校學生評價略優于普通本科,選擇同意及以上的占比分別為 51.9% 、 49.7% ;普通本科則分別為 49.2% 、 47.0% 。
(五)師生共創的比較
高職院校學生對師生共創的作用評價低于普通本科,主要體現在“師生共同開展創業項目有助于提升雙創能力”“師生共創有助于創業項目落地”兩個測項上,高職院校分別占比 66.5% 、 65.2% ,普通本科則分別為 71.5% 、 67.4% 。同時, 47.7% 高職院校學生表示沒有參與,高于普通本科的 42.5% 。師生共創主要障礙的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更多選擇科研產出困難,而普通本科則是課程太多,精力不足。在教師卷中,高職院校對師生共創的作用評價同樣低于普通本科,高職院校 84.5% 的教師認同師生共創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創業教育能力,普通本科則占比 92.5% 的。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調查中,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占比分別為 89.3% 92.5% 。在有助于更快地完成創業項目、有助于更好地產出科研成果、有助于專業課程和創業教育相結合三個方面,高職院校教師的評價也都低于普通本科。評價最低的是有助于更好地產出科研成果,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分別占比 83.5% 、 86.8% ,見圖4。可見,高職院校教師在師生共創中,對自身成長的評價較低。
(六)創業教育成效的比較
創業教育效果評價的調查中,在豐富創業知識、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業技能、激發創業意愿四個方面,高職院校的占比則分別為、 64.8% 、 64.6% 、64.7% 、 65.1% ,普通本科的占比分別為 69.7% /68.7% 、 69.1% 、 69.6% 。在總體滿意度上,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學生評價都低于具體成效,分別占比63.5% 、 64.9% 。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對創業教育成效的認同度低于普通本科,見圖5。
高職院校教師對質量總體滿意略高于普通本科,分別占比 66.0% 、 64.2% 。在“貴校雙創教育獲得較多的省級及以上榮譽”的調查中,高職院校教師和普通本科選擇同意及以上的分別占比
70.0% 、 66.0% 。但是在“貴校創業教育培養了較多創業人才”“貴校創新創業教育衍生了較多初創企業”的教師調查中,普通本科教師的評價優于高職院校,分別為 67.9% 、 60.4% ,而高職院校則分別為 63.1% 、 56.3% ,見圖5。可見,兩類學校教師對創業教育成效的評價存在差異。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將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與普通本科的分析和比較,結果發現:
(1)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普及率高且專創融合發展更好。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以公共必修課為主,把以創業基礎知識傳授為主的第一課堂教學,與創業實踐活動和競賽等第二課堂結合起來。學生對創業課程內容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結合緊密、實踐項目與專業學習結合度高、創業競賽項目與專業結合度高等方面的評價都優于普通本科。可見,高職院校在專創融合發展方面已探索出了有成效的路徑。
(2)師生共創獲得最高評價,但高職院校教師在師生共創中需要加強自我成長。師生共創是兩類學校師生評價最高的維度,但是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師生共創的評價有一定的差距,師生所有測項的評價均低于普通本科。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師生共創中的自我成長較低,這可能造成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學生的參與率不高,師生共創的效果低于普通本科。
(3)高職院校創業實踐基礎良好,但實踐投入需要加大。創業教育堅持理論和實踐并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在校外創業實踐基地、一體化的創業實踐服務、競賽項目落地等方面的評價都優于普通本科。可見,高職院校建設了良好的創業實踐基礎。但是在校內外指導教師、競賽類型、先進的實驗室等軟硬件方面仍需要加大投入,以保障學生在參與到實踐項目中能有所收獲,從而達到創業教育目標。
(4)高職院校師生對創業教育評價各維度認同差異大。學生對創業教育成效的好評率普遍高于除師生共創外的其他三個維度,可見,創業教育成效獲得了學生的普遍認可。但是高職院校學生對創業教育各維度認同率低于教師。無論是對創業教育各要素的評價還是對創業教育成效的評價,教師都優于學生。且各項評價,選擇同意及以上的占比,教師占比 64.2%~89.3% 之間,而學生占比則分布在50%~66.5% 之間。
(5)高職院校課程類型有待豐富,教學資源建設需要加強。第二課堂依托的項目、學生社團及學工線的師資都有限,課程類型不豐富,系統化的創業教育教學并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在專創融合課程群、教材、在線開放課程等教學資源建設上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對策建議
綜上,作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需要結合自身特色,探索構建符合自身的創業教育發展模式。為此,特提出如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提質增效的對策建議。
(1)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的創業教育理念。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以培養技能型創業人才為主,其創業要與職業特征相融合,面向當地經濟需求,提供配套的實用性服務。其創業不一定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必須能結合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為區域經濟服務。[0]其創業教育要融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如溫州創業之都的定位,鼓勵高校畢業生“留溫一起創業”,溫州高職院校依托學校特色,結合城市的定位和目標,充分發揮專創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重點培養地方重點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所需的創業人才,孵化初創企業。
(2)構建依托技能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22.9% 的高職院校受訪學生認為自身擁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和經歷去創業, 20.7% 的高職院校學生表示畢業后最想創業,遠高于普通本科的 14.7% 。高職院校要呵護學生的創業意向,并助力其創業成功,就要圍繞培養技能型創業人才,進一步建設結合專業、以技能為依托的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如電子商務創業課程群。同時,嘗試開設證書性課程,通過該類課程培訓學生相關技能,如 8+X 創業實訓等創業技能證書性課程。通過遞進式和平行式的課程體系提供創業理論和創業技能的培養。
(3)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創業教育合作。創業教育目前的合作模式主要是高校與政府、企業、社區以及校園內跨學科合作等。鑒于普通本科院校擁有更雄厚的校內外師資力量、更先進的實訓中心等優質資源,高職院校可嘗試開展校際合作。通過這種合作,本科院校提供先進的設備、實驗材料等,助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研發能力;而高職院校則重點培養學生依托專業的創業技能。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有效保障雙方的師資力量與硬件條件,還能進一步推動兩校學生深度參與師生共創項目,為教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從而實現教學相長,推動教師的自我成長與專業突破。
參考文獻:
[1]左殿升,李兆智,劉澤東.國內外大學生創業教育比較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3):63-65.
[2]胡庭勝,侯永雄.不同類型高校創業教育的比較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2):81-83.
[3]黃兆信.地方高校創業教育的轉型發展——基于兩所院校的比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141-146.
[4]徐菊,陳德棉,陳偉.基于科學計量學的國外創業教育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01):64-78.
[5]王志強.研究型大學與美國國家創新系統的演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6]王志強,楊慶梅.我國創業教育研究的知識圖譜——2000—2016年教育學CSSCI期刊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教育研究,2017,38(06):58-64.
[7]黃兆信,黃揚杰.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探新——來自全國1231所高等學校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07):91-101.
[8]祝成林,和震.基于“過程-結果\"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3):63-72.
[9]王晶晶,姚飛,周鑫,等.全球著名商學院創業教育比較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7):80-86.
[10]胡庭勝,侯永雄.不同類型高校創業教育的比較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2):81-83.
[11]黃翔.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創業教育比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1.
(責任編輯:麻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