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才進校園是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關鍵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產業兼職教師作為高等教育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的知識轉化樞紐,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介質作用。作為校企人才互通機制創新改革的“急先鋒”,江蘇省于2010年在全國首創產業教授制度,現已形成覆蓋研究生類、本科類、職教類產業教授分類管理體系,全省在聘產業教授突破2000人。截至目前,已有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等省份及成都市等地市相繼推行產業教授(導師)制度,充分發揮產業教授的專業技術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有效促進了校企聯合培養、協同攻關與成果轉化的深度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戰略下,普通本科高校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主體。科學理解產業兼職教師政策的深層邏輯,揭示政策現象背后的制度機理,是深化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政策落地、提升政策效能的基本前提。
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政策的歷史沿革
產業兼職教師政策源于職業教育領域,其政策初衷在于破解職業院校專任教師結構性短缺與行業實踐經驗不足的雙重困境。在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產業兼職教師已從補充性角色向制度性要素深化。在2025年之前,國家層面并未出臺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的針對性政策,相關內容散見于其他相關政策文件中。
改革探索期的產業教師特設崗位。作為普通本科高校產教融合改革初期的過渡性工具,產業教師特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校傳統編制和學歷限制,附帶快速填補行業企業實踐經驗豐富師資的缺口的政策意圖。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這是國家政策首次提出設置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產業教師正式進入國家產教融合政策話語體系。此后,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在相關政策文件中進一步得到了強調。2018年,《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一2022年)》提出“允許職業學校、高等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產業導師特設崗位計劃”。
這一階段,國家政策開始關注產業兼職教師群體在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引導高校創設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這一制度性安排,產業兼職教師群體被正式納入產教融合師資隊伍。這也標志著產業兼職教師由“局外人”逐步轉型為具有明確制度身份的“特殊角色”,更預示著產業兼職教師制度走入正規建制。
成熟穩定階段的產業兼職教師制度。此階段,國家政策對產業兼職教師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化設計,其目標定位、制度設計、實施過程和保障機制漸趨完善。
2019年,《試點建設培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將產業兼職教師納入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試點目標任務,要求“企業應建立一線技術人員或管理研發人員到職業院校或高等學校兼職制度”。2020年,教育部等部委相繼印發《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創新企業兼職教師評聘機制”的建設自標和“完善產業兼職教師引進、認證與使用機制”的建設內容。2022年,《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了產業兼職教師在促進校企所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產學研合作中的突出作用。
2025年,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產業兼職教師的準入條件、聘請程序、工作任務及政策支持,并重點強調產業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系統性。這是首次將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國家產教融合政策框架范疇。
這一階段,產業兼職教師政策由邊緣化走向專門化,全面凸顯了產業兼職教師在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等產教融合關鍵環節的重要職責與作用。產業兼職教師完成了從“特殊群體”向“常規要素”的身份蛻變,以法定教育主體身份正式成為高校師資隊伍體系。
總體而言,普通本科高校產業教師政策制度,從破解短期結構性矛盾的產業教師特設崗位設計,向長效人才互通的制度化聘任機制演進,成為暢通校企間信息、資源要素流動、重構知識生產體系的前沿陣地和關鍵樞紐。
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政策的落地建議
產業兼職教師政策是國家產教融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策效能的發揮受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影響。復雜的政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政策的落地實施效果,為提升政策效能,須從以下方面予以深化。
強化省級系統性制度供給。在國家政策統領下,加強省級層面對于產業兼職教師的政策供給和宏觀指引,實現教育、人才、科技、財政等主管部門協同一體化推進,系統提升政策效能。同時,省級、校級層面應及時出臺面向高校、企業的組合式配套激勵政策,形成國家宏觀指導、省級中觀統籌、校級微觀實施的三級政策協調機制。通過政策疊加效應提升制度的操作性和執行剛性。
例如,江蘇省委、省政府將省級研究生類、本科類產業教授選聘情況納入省屬高校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江蘇省教育廳通過在省級研究生類、本科類產業教授管理過程中設置中期考核和期滿考核環節,強化過程考核管理,依據中期考核、期滿考核結果實行分類管理,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由聘任高校約談和整改,期滿考核優秀且符合申報條件的可直接續聘。
搭建高能級產教融合平臺。面向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服務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校政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創新聯合體、聯合實驗室等產教融合平臺,探索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試行高層次人才“雙主體引進”“雙主體付酬”機制,發揮高能級產教融合平臺的磁吸效應、匯聚校企一流人才,建立優質產業兼職教師資源庫,奠定產業兼職教師與高校的前期合作基礎。同時,充分發揮產業兼職教師的專業技術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通過組建校企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等基層組織,強化產業兼職教師與校內教師的雙向互動。加大對校企師資共建課程、教材資源的支持力度,支持校企師資圍繞行業企業關鍵問題的產學研項目合作、協同攻關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實現校企合作雙方、產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任教師的互動式建構發展。
明確產業兼職教師職責權利。立足區域產業特色和高校辦學實際,針對性出臺省級、校級層面產業兼職教師政策實施細則,制定產業兼職教師招聘制度,明確引進方式、準入標準、招聘方式等規范性要求;建立健全相應的績效評價和薪酬待遇體系,明確產業兼職教師參與高校教學、科研等工作與校內教師享有同等待遇。落實產業兼職教師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表彰獎勵、科研立項等應有權益,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增強產業兼職教師的身份認同感、組織歸屬感。同時,應細化產業兼職教師的職責義務,注重考察其承擔教學任務、參與課程教材開發、指導學生畢業環節等履職情況,以及參與工程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協助加強專職教師“雙師”素質培養、聘請企業人才到校參與教學科研、引入生產性實訓項目、安排學生實習等校企合作紐帶作用的效果情況。
建立產業兼職教師發展體系。根據產業兼職教師的職業特點,建立產業兼職教師學歷提升機制,鼓勵并資助兼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提升專業理論素養。行業組織、企業聯合開展定制化培訓項目,重點強化教育教學能力的專題培訓。通過教學研究、經驗交流等方式,解決兼職教師“有技術、不會教”等問題,幫助兼職教師掌握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融入教育教學的方法。通過崗前培訓、在崗研修、專項提升等全程化的發展體系,系統提升產業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理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