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深化科學教育改革,在課程資源開發、社會力量整合、研學活動探索等方面先行先試,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
科學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建設。學校地處具有開放創新理念的濱海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科技產業林立,科技人才眾多,科技因素尤顯突出。由此,學校以科學教育引領各項工作,開始科學教育加法的探索。
根據國家不同階段的戰略部署,學校不斷調整和優化科學教育工作,形成了科學教育發展規劃,提升教師的科學教育水平。同時,不斷完善科學規劃體系,以“院士工作站一科學教育實踐研究會一航天科學實踐教育基地”三維主體帶動科學課程體系的建設。
學校科學教育整體規劃站位高,可操作性強。現已形成凸顯“以普及帶提高”的進階式、立體化科學課程體系,構建了大中小一體化縱向貫通式、“校家政社”橫向融合培養的協同育人機制。
做好科普研學。學校將科普研學分成兩類:普及類科普研學——基于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經歷,旨在普及科學素養、培養科學興趣,這類研學一般在學期中進行;興趣類科普研學—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發展需要,旨在提升他們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認知,這類研學一般在節假日完成。
普及類科普研學一般由校企聯合開展。通過整合學校理論教育與企業技術資源,構建“產教融合”的科學教育生態。通過校企深度協同,讓科普研學不僅能傳遞知識,更能讓學生觸摸產業前沿,理解“科學 $$ 技術一社會”的轉化鏈條,為未來人才培養提供沉浸式成長路徑。
興趣類科普研學分為兩種,一種是項目式研學活動“STS課程”。通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另一種是主題式研學。學校在寒暑假期間,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積極開設科普研學。比如2024年寒假,學校組織了“跨越時空的對話”科普研學。在專家和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前往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和黔西南州興義貴州龍地質公園博物館,了解地球的構造和歷史,走進貴州神秘的“古生物王國”,聆聽遠古貴州的生命故事,激發了他們對地質和古生物探索的興趣。與地質專家面對面交流,在專家的講解下,學生了解了“貴州龍”的前世今生,提升了觀察力和思維力。學生深入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和實驗室親自動手體驗古海生物化石的修理、復制,培養動手能力。除此之外,在“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科研人員的帶領下,學生零距離、全方位實地考察了“中國天眼”,探索現代射電天文學。學生們聆聽非遺傳承人講述牙舟陶的歷史及制作工藝,并親手制作牙舟陶工藝品。這種科普研學讓學生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讓他們從學習中發現問題,在研學過程中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并帶著研學中的新發現和實踐結果回到課堂,深化學習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學校發現,科普研學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升學生素養。一是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二是自主發展,提升學生自主發展能力與溝通合作能力;三是責任擔當,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四是實踐創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近五年,學校高中畢業生選擇航天航空、信息技術、農業科學等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專業的人數逐年上升。越來越多學生志愿報考國家戰略急需的專業,畢業后進入這些領域努力拼搏、不斷創新,許多學生已經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
站在新的起點,學校將深度反思既有的經驗與不足,勇敢突圍,進一步做細做實立體貫通式科學教育和科普研學,努力為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創新人才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