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減政策實施的大背景下,教育領域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的提升。研學旅行與語文教學的協同發展,為語文教育開拓了新路徑。
一、研學旅行與語文教學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1)體現語文課程性質。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研學旅行提供真實情境,學生在游覽古跡、參觀博物館等活動中,接觸大量語言素材和文化資源,有助于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增強文化底蘊。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研學旅行打破傳統課堂局限,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觀察、溝通、寫作等能力。語文教學借助研學,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場景,培養綜合素養,符合“雙減”政策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
二、研學旅行與語文教學協同發展的實踐策略
(1)精心設計研學主題與語文教學目標。根據語文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設計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的研學主題。如學習古詩詞時,組織學生前往詩詞創作地研學,讓學生在實地感受詩人創作心境,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學習游記類文章時,開展自然景觀研學,引導學生觀察景物、積累素材,為寫作奠定基礎。
(2)研學過程中的語文實踐活動多樣化。在研學過程中,開展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觀察記錄,用文字描述所見所聞所感;安排采訪活動,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溝通能力;鼓勵學生拍攝照片、錄制視頻,并配以文字說明,培養多媒體表達能力。
(3)研學后的總結與成果展示。研學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反思,撰寫研學報告、游記、詩歌、作文、觀后感等,提升寫作能力。通過班級分享、展覽等形式展示學生成果,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在交流中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
三、保障研學旅行與語文教學協同發展的建議
(1)加強教師能力提升。教師是研學旅行與語文教學協同發展的關鍵。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組織研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確保研學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
(2)建立多方合作機制。學校與博物館、名勝古跡、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拓展研學資源。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家長支持,共同保障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
(3)完善評價體系。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更要重視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表現,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研學旅行與語文教學的協同發展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向。研學旅行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拓展了有效的空間,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更加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