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持續革新的當下,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演變?;邮浇虒W模式憑借其獨特優勢,逐漸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數學課堂的面貌。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中的實施方法豐富多樣。其一為提問引導法。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應具備啟發性與層次性。比如在講解等差數列時,先拋出問題:“觀察 1,3,5,7,9 這個數列,相鄰兩項的差值有什么特點?” 引發學生初步思考數列規律。接著追問:“若用數學語言來定義這種具有相同差值的數列,該如何表述?” 層層深入,激發學生思維,促使師生、生生間互動,助力學生理解等差數列概念。
小組合作也是常用手段。教師依據學生情況合理分組,布置小組任務。如在立體幾何學習中,讓小組探究如何用最少的條件確定一個平面。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有負責理論推導的,有通過模型搭建輔助理解的,還有記錄討論過程的。成員間相互交流想法,共同攻克難題。小組間再進行成果展示,分享不同探究思路,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團隊協作與競爭意識。
情境創設同樣效果顯著。在函數應用教學時,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某網店銷售一種商品,成本為每件30元,當售價為每件40元時,每月可賣出600件。經市場調查發現,售價每提高1元,銷量將減少10件。如何定價才能使每月利潤最大?” 學生對貼近生活的情境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討論,在互動中理解函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掌握相關知識。
從實踐效果來看,互動式教學模式成效斐然。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幅提升,從以往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參與課堂,課堂上主動思考、踴躍發言,真切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探索數學知識的熱情高漲。課堂參與度也實現質的飛躍,無論是問題引導、小組合作還是情境創設,都給予全體學生參與機會,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廣泛參與課堂活動,不再是少數人主導課堂。而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在互動中,通過自身思考與交流討論,對知識理解更深入。以三角形相似證明為例,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嘗試多種證明方法,不僅記住相似判定定理,更明晰定理推導過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
不過,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也面臨挑戰。教師角色轉變困難,從傳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堂引導者、組織者與參與者,對教師課堂把控、靈活應變及引導學生思維的能力要求極高,部分教師難以迅速適應,影響教學效果?;訒r間把控也頗具難度,課堂時間有限,互動時間過長易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過短則學生討論不充分。此外,學生個體差異不容忽視,性格內向、基礎薄弱的學生參與積極性較低,教師需關注并采取措施,如給予更多鼓勵、提供合適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互動式教學中受益。
總體而言,數學課堂互動式教學模式為提升教學質量開辟了新路徑,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及知識掌握程度等方面成果顯著。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教師持續探索改進,充分發揮該模式優勢,定能為學生打造更高效、有趣的數學課堂,有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