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江蘇譯林版教材,從實際教學出發,圍繞“重構繪本”“任務驅動”“多模態表達”三條策略,探討小學英語創意實踐的可行路徑。通過具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案例分析,展現課堂如何由“語言教學”轉向“語言使用”,為一線英語教師提供了具操作性與發展性的參考方案。
關鍵詞:小學英語;創意實踐;課堂變革
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學生應在真實情境中開展有意義的語言實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發展。”不僅為課堂教學的深層轉型指明方向,也對教材使用方式、教學活動組織與教師角色提出了全新要求。兒童天生富有想象力與表達欲,英語課堂理應成為他們用語言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舞臺。尤其是在一線教學中,面對學生學習動機不足、語言輸出薄弱等現實問題,如何以兒童視角重新設計課堂,構建更加開放、生動、充滿創意的語言實踐活動,成為亟待回應的核心命題。
一、重構繪本,激發想象表達
對于小學生來說,語言學習不是背誦詞匯和句型的積累過程,而是一個理解、內化和再表達的過程。繪本作為一種圖文結合、語言簡潔、情節完整的載體,天然貼近兒童的認知節奏,是打開英語表達通道的好材料。但教學中,我們常常停留在“讀一讀”“說一說”的層面,忽視了繪本背后蘊含的表達潛力。若能引導學生介入繪本內容,用他們的眼光去觀察故事、改寫角色、重組情節,語言的表達空間就會隨之打開。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單元內容選擇匹配度高的繪本,將其作為語言表達的觸發點。例如,譯林版四年級下冊《Unit 4 My Day》的重點句型為“I get up at six.” “I go to school at seven thirty.” 這類“時間+動作”的表達,與英文繪本《Spot’s Busy Day》天然契合。這個故事講的是小狗Spot一天的活動安排,節奏清晰,內容簡單,圖畫富有表現力,非常適合作為延伸文本。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梳理Spot的生活節奏,把繪本內容串聯起來,理解“時間”與“活動”之間的關系。接下來,教師不妨設計一個開放任務——“如果Spot換成你,一天會怎么安排?”讓學生圍繞自己的生活編排一個新的“我的一天”故事。時間點可以保持不變,也可以根據實際調整;活動內容可以真實,也可以充滿想象。
為了讓表達更順暢,教師可以提供詞語卡、句型支架,幫助學生搭建語言結構。表達形式可以是圖文并茂的小繪本,也可以是貼在墻上的時間線卡片,或者小組展示的手工書。任務完成后,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英語展示,讓他們用所學句型介紹“我的一天”。這一過程中,學生并沒有脫離教材的語言點,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真實遷移和拓展,用英語表達了屬于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語言是帶著溫度的。這種教學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愿望,也使課堂多了一份來自兒童內心的創造力。
二、任務驅動,打造真實交際場景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終是用來交流的。然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了不少詞匯句型,卻缺少真正“用語言做事情”的機會。課堂上常見的“問答演練”“機械替換”雖然訓練了語感,但距離真實交流總隔著一層膜。要打破這種隔閡,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有情境、有角色、有目的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使用語言,而不是為了完成練習而說。任務型教學不追求語言的完美,而看重語言的使用。在設計任務時,教師不妨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找到他們“熟悉又感興趣”的主題,然后將課本中的目標語言植入其中。
以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中,學生學習的內容是“我在周末幫父母做家務”,核心句型如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help my mum clean the house.” 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是開展任務的好素材。基于這一單元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我們是一家小幫手服務社”的任務情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開設一家為家庭成員提供幫助的服務小組,為家長設計一份“周末幫忙計劃”。每組要確定服務項目(如洗碗、整理書包、照顧弟弟等)、安排時間、準備介紹語,也要能用英語將服務內容講清楚,明確最后的任務目標。
為幫助學生組織語言,教師可以提供部分句型模板和詞匯提示,也可以出示示例短文作為參考。在準備過程中,學生需要小組討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張“服務海報”或一份“服務推薦書”。最終,每組派代表用英語介紹他們的幫忙計劃,其他小組可以提問或評價。在這樣的任務中,語言不是目的,而是完成任務的工具。學生需要反復思考:怎樣介紹更清楚?怎樣回答別人的問題?怎樣讓內容更有創意?這些思考本身就促成了語言的真實加工和輸出。很多時候,即便學生表達還不夠流利,但因為任務本身有趣、有意義,他們愿意試著說,哪怕磕磕絆絆。
課堂中,常常能看到學生為了設計得更有趣,把父母幫忙變成“超級任務”:有人提出“家庭清潔打怪計劃”,還有學生設計了“愛心早餐服務券”。這樣的創意并不稀奇,只要給他們一個真實的語境和表達空間,他們自然會想說、敢說、愿意說。任務驅動的課堂不需要完美語法,也不需要標準答案。它需要的是情境、需要的是目標,更需要教師從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出發,把“任務”設計得真、貼、活。只有當語言承載起具體的意義時,它才真正屬于學生。
三、多模態表達,融合藝術與語言
語言的表達從來不只是“說出來”那么簡單。對于小學生而言,單一的口頭表達往往不足以承載他們豐富的想象與情緒,而多模態表達恰恰為他們打開了更多元的表達通道。所謂多模態,并不是簡單地“用圖片講課”或“放個視頻”,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語言、動作、圖像、聲音等融合在一起,讓語言與藝術相互支撐、彼此生發。這樣的課堂往往更生動、更具參與感,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語言表現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繪畫、配音、表演、視頻創作等不同形式切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呈現語言”。關鍵不在“形式有多花哨”,而在是否真正促成了學生的“表達”和“思考”。
語言與藝術相遇的地方,往往就是創造力生長的土壤。英語教學不僅僅要傳授語言,更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多模態的課堂,正是這樣一個讓語言“活”起來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賽雪.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4,25(11):88-90+128.
[2] 丁靈.多模態互動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25,(09):123-125.
[3] 史余萍,韋永瓊.教育戲劇讓“身體”回歸小學英語教學[J].教學研究,2022,45(06):80-85.